读者来信:在地铁始发站上车的乘客,面对空空的长条座椅,排在前面的一两位乘客,大多会选择最靠边的座位,接下来的乘客会坐在座椅的中间位置,这是为什么呢?
Leon解疑:每个人都想“保卫”自己身体周围的一定空间,如果有人进入这个空间,会产生一种压迫感,会感到浑身不自在,靠边的位置人相对要少些,不会感到特别拥挤。
在地铁始发站候车的乘客,等到车进站打开车门的一瞬间,很多人涌入空车厢,车厢座椅的两端先被人坐满,接下来的乘客坐在座椅正中间。后面上来的乘客才会一点点把座椅“填满”。如果座椅空间比较大的话,乘客都会选择和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只在没有空间的时候,才会人挨着人挤着坐。
大家为什么会选择这么坐呢?从这种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有一种想确保自己“领地”的心理。每个人都想“保卫”自己身体周围的一定空间,如果有人进入这个空间,我们就会产生压迫感,会感到浑身不自在,我们将这种“领地空间”称为私人空间。
研究表明,每个人私人空间的范围都不同。比如,性格比较外向、开放的人,私人空间比较小,别人在一定程度内接近自己,也不会觉得不自在。反之,性格中排他性比较强的人,私人空间的范围相对较大,如果有人进入他们的私人空间,他们就会很反感。
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在空的地铁车厢里,坐在座椅的中间不也能确保私人空间吗?反正两边都是空的。不过,地铁中会不断有乘客上车,虽然开始时左右两边是空的,但不久后就会被人“占领”。靠边的座位就不同了,至少可以保证单侧不会有人。因此,靠边的座位相对让人安心。
在人来人往的地铁里,尤其是上下班的高峰期,大家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彼此的私人空间,甚至发生身体接触。因此,处于始发站候车的人相对较少,大家自然会优先选择靠边的座位,以保证自己的私人空间最大限度地不被“侵入”。
其实,在人际交往中同样需要彼此保留私人空间。实际上,这种距离是一种物理现象,更是一种人际学问,它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尔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人际关系中的距离相当于“度”,也就是说只有保持好交往的频率、距离和尺度等,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www.xing528.com)
周彩霞就很喜欢向同事倾吐心声。虽然刚参加工作没多久,但她觉得自己和周围的同事非常亲热,大家每天一块儿上班,说着笑着就把工作干了,中午一起到食堂吃饭,就像大学里的密友一般。于是,周彩霞单方面认定同事间彼此是知己。既然是朋友,自然无话不谈,特别是发牢骚的时候。
周彩霞逾越了同事之间的安全距离,经常和大家聊一些公司的事,如某某做事非常专断、某某假谦虚、某某处事不公正……谁人背后不说人,周彩霞不觉得自己是一个搬弄是非的人。然而,没多久,周彩霞的私密聊天内容从各个渠道有了反馈。那些她口中曾经谈论过的人,似乎都亲耳听到了周彩霞的那些评论,他们有的对她怒目而视,有的干脆把她当作透明人。
在惊诧、愤怒之后,周彩霞剩下的只有伤心,可她却发现自己连伤心的理由都找不到,同事是自己的,同事也是大家的。她发现自己彻底错了。
为什么周彩霞身边的同事会对她产生各种不满呢?关键在于她没有给自己和对方留下私人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办公室并不是个单纯的地方。同事和你既是共存的,又是互相竞争的,你私生活方面的事情,最好不要跟同事分享;你工作上的情绪,更不能轻易在同事面前表露出来。由此可以得出,合理的距离是保持双方良好关系的必要条件。
距离是人们维持关系的基本因素,但距离不是漠视、冷对他人,更不是时时刻刻怀有防备之心,而是在人际交往中寻找“自己”的价值。所以,适度地保持距离相当于为人际关系增加保障。事实上,真正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往往是那些既能真诚对待他人,又能保持自身独立性的人,懂得和他人保持人际距离是他们的一大法宝。只有将距离的“力道”恰当拿捏,才能够探寻到成功交际的奥秘,那么你自然能在人际交往中轻松获胜。
温馨提示
人会在无意识中以自己为中心确立一块领地,当有人随意闯入自己的私人空间时,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都会令自己感到强烈的不快,并提高警惕。所以,只有保持适度的空间距离,人与人之间才会产生心理上的吸引效应,如果空间距离过近或者过远的话,都会使人产生心理的排斥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