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结:某个故事的最后反思

小结:某个故事的最后反思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能你觉得自己想到了一个原创的故事,但是抱歉,不可能的!每当我听到有人坚持说他的故事是完全原创的,我都忍不住想笑。新奇倒还可以指望,至于“原创”……因为这就是“推理调查”故事的核心。这时,电视上恰好播出了这部由布鲁斯·乔尔·鲁宾编剧、杰瑞·扎克执导的电影。等我逐渐冷静下来,我意识到了两件事:首先,这是一个“推理调查”的故事,帕特里克成了冰冷的鬼魂,故事的主线就是搞清楚谁杀死了他,以及为什么。

小结:某个故事的最后反思

呼!我们看了好多电影啊!

而且我敢说,你在读到本书某个章节的时候,一定忍不住说过:“对啊!”

对啊!《少棒闯天下》和《十一罗汉》就是同一部片子!

对啊!“半人”在那么多“屋里有怪物”电影里都出现过!真没想到!

对啊!我以为自己已经是很懂“陷入困境”的人了,可我从来没有注意过“台风眼”这东西!

哇!

这一刻你有如醍醐灌顶,脑浆都快要喷涌出来,落在你面前的咖啡上了!

至少我希望会有这样的效果。

不过当咖啡厅的可爱服务生们忙着收拾你落在地上的脑浆时,你心里会幽幽升起一个新念头:那又如何?

你可能会问我:虽说这些分类讨论确实让人感觉饶有趣味,可要是我想做编剧,掏心掏肺地写出我自己的电影,这些把戏又能如何?另外,你有没有看过一些电影,像是把各种故事类型混在一起的乱炖?

看过《人鬼情未了》吗?

我建议你先冷静一下,让服务生帮你再续一杯,坐下来,我们再聊一会儿。我知道你现在要消化的东西很多,但是我可以保证,用新角度去重新看待这些电影,绝对是大有益处的。而且退一步想,我们眼下还坐在这里闲聊,那就说明……起码你不是在辛辛苦苦地爬格子嘛!

那么首先,欢迎你选择了讲故事这门手艺。无论是新兵、老手还是才高八斗的天才,想必你已经意识到了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战斗。我们每个人走过的路程都不一样,但是殊途同归,最终都会来到同一个问题面前:我要怎么写自己的故事?

各个部分要怎么拼装起来?观众需要在什么时间知道什么信息?我这个主角配当主角吗?要是不配,差在哪里?最后,我们还要面对所有故事的底线:我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在翻完了这本书以后,你至少有一件事可以确定:自己不是第一个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人。是的,讲故事的一切技巧、手法和传统,都有前人尝试过。可能你觉得自己想到了一个原创的故事,但是抱歉,不可能的!每当我听到有人坚持说他的故事是完全原创的,我都忍不住想笑。新奇倒还可以指望,至于“原创”……

没有的事!

我们已经听过了所有可能的故事。小孩子会缠着大人一遍又一遍地讲同一个故事,而且每次讲的方式都没有区别,而我们也是一样,会被潜在的故事套路反复地打动。那些真正能够引起我们共鸣的故事要素仿佛音叉一般在我们的身体里振动,一早便已写进了我们的基因深处。作为编剧,哪怕只是作为听故事的人,我们都是在寻找一种“内心的平衡”,一个能够满足内心预期的故事。而想要发掘出这样的东西,关键就在于深入地理解那些我们讲过无数遍的故事。(www.xing528.com)

我和我的许多朋友都把这个过程叫作“拆解故事”。

实际上就是寻找。

我个人非常喜爱写故事。故事创作者自古以来就在与相同的问题不懈地搏斗,我很自豪自己也是其中一员。同时,我也很庆幸自己能够明白“新奇感”是这份工作的首要任务。但最终还是绕不开一个疑问:这故事能行吗?如果不行,我要怎么做?

你要明白,这本书里所拆解过的故事并不是每一个都能行的!我在书里提到了一些老掉牙的片子,它们与我们现代人的审美偏好已经相去甚远。除此之外,我也分析了一些并非个人最爱的电影。我这么做是希望能让你看到,我和这行当里的每个人一样,一直在磨炼自己讲故事的本领。归根结底,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磨炼讲故事本领的新方式。

现在,假设你告诉我你在写一部“公路片”,那么你知道它应该具备“金羊毛”的要素:一条“路”、一个“团队”和一个“奖励”。如果你在写一部爱情片,那你就该知道它成立的关键就是主题:“我的生命因为遇到了另一个人而改变。”你想写悬疑片?那就必须问问自己:“我的主角会经历什么样的‘黑暗拐点’?”因为这就是“推理调查”故事的核心。如果你不确定自己写的是“屋里有怪物”,还是“陷入困境”,就想一想:“我的主角是‘无辜的’吗?这是不是一个生死攸关的故事?”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它属于什么类型就不言而喻了,对吧?

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是什么让我们灵魂深处那根音叉振颤。而分析这些故事都能对此起到积极的作用。

那么,你看过《人鬼情未了》吗?

这本书写到中段,我正处在“天哪,我真是个天才!”这样的自大想法中不能自拔。这时,电视上恰好播出了这部由布鲁斯·乔尔·鲁宾(Bruce Joel Rubin)编剧、杰瑞·扎克(Jerry Zucker)执导的电影。我看着帕特里克与黛米在荧幕上痴缠,突然间如同被闪电劈中!

《人鬼情未了》是一个超自然的故事,所以可以说是“愿望成真”;它又是一部爱情片,意味着“我的生命因另一个人而改变”是确凿无疑的;同时还是一个悬疑故事、一个“人生变迁”类故事——好好想想,帕特里克死了,但他必须在了结自己在人间的未竟之事后才能升入天堂!那么这到底是一部什么类型的电影?

等我逐渐冷静下来,我意识到了两件事:首先,这是一个“推理调查”的故事,帕特里克成了冰冷的鬼魂,故事的主线就是搞清楚谁杀死了他,以及为什么。没错,电影很魔幻,也是一个爱情故事,但归根结底它是一部“异世奇谭”类电影——与《第六感》属于同一类型。

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欣喜。我的理论体系是对的!而我意识到的第二件事就是,万一我们实在不知道该怎么给一部电影归类,最起码我们还有一种描述的方法。就好比节奏表里的那些要点,如果我说起“触发事件”“失去一切”或者“反派逼近”,你就知道我指的是电影里的哪个环节。而如果我说的是“伙伴情谊”“人生变迁”或者“愿望成真”,我们立刻就能对故事的类型有一个大体的认识,随之而来的一堆术语也是你我能够心领神会的。

大言不惭地说,更是让人兴致盎然的!

重点在于,这本书会让你多一种工具。身为编剧,我们的目标是理解故事,理解创作的逻辑,理解其引人入胜的原因。如果对各种故事类型可以做到了如指掌,哪怕包括我们不喜欢的类型,最终我们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中更加如鱼得水。而如果无论针对什么故事,哪怕这故事只是为了回答孩子提出的一个问题,比如“爸爸,你今天上班都干了什么呀”,我们都能分辨它的类型。甚至从家具光蜡的电视广告里看出其对神话要素的引用,都会让我们对创作的技法更加敏锐。就让这本书赋予你一种解构老故事的新眼光吧。

因此,如果你打算构思一部完全不属于这套框架的电影来证明我错了,放弃吧,那样没有意义。真正有意义的是看清自己脑中那团不成形的灰雾所拥有的潜力,把它塑造成一个人人能够产生共鸣的故事。探究故事的原始本质,弄清楚我们讲故事的冲动从何而来,这样的本事好比魔法一般。而这一魔法早已根植在你心底。正如我在每一次讲座里说过的,唯一能够阻止故事诞生的障碍就是你自己。

所以你就别挡路了!就让故事搭上我们早已用过无数次的框架,从最深处浮出水面吧。不过实际上,故事来自更高处,所以它们才会不停地重复自己。这些故事好比从天而降的声音,提醒着我们为什么要日日早起,为什么要反复尝试,而我们从中收获了道理。生活中处处都有故事,抬头看看四周你就知道了。从原始人的篝火,到熙熙攘攘的市集广场,再到这间咖啡馆,只要能产生共鸣的就是真理。

找到你自己的故事,将它传扬下去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