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优化框架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优化框架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主要银行也以满足新监管标准为契机,对风险管理机制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一是强化了全面风险管理。近年来,随着中国银行业传统业务不良资产问题凸显,为加强和规范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银监会陆续制定了各类审慎监管规则,覆盖了资本管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并表管理等各个领域。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优化框架

经营风险银行的本质特征,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代表了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符合巴塞尔系列资本协议和各国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谋求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监管机构充分吸取危机的深刻教训,以资本监管改革为核心和突破点,修正补充资本监管漏洞,强化了风险监管的有效性。国际主要银行也以满足新监管标准为契机,对风险管理机制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一是强化了全面风险管理。突出强调要突破部门、业务种类、风险种类的限制,在银行层面实现跨账户、跨业务条线与跨风险种类的管理,实现风险的整合。二是强调各项业务规章制度的更新完善。三是健全相互制约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制约和监督。四是完善内部审计机制,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专业性。五是进一步明确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不断突出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和话语权。六是提升以风险量化管理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技术水平,强化风险量化管理和模型化管理。七是建立针对尾部事件的压力测试机制。

(一)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以前,商业银行管理实践和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资产风险管理模式、负债风险管理模式、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模式等阶段,风险的管理侧重于单纯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管理。

到了20世纪80年代,金融自由化、全球化浪潮和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使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日益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全球化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等一系列事件进一步昭示,商业银行的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而成,原有的风险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也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以前单纯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管理并举,组织流程再造与定量分析技术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美国COSO委员会2004年在其《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也称《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对全面风险管理给出了一个较为权威的定义: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以将风险控制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合理地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

近年来,随着中国银行业传统业务不良资产问题凸显,为加强和规范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银监会陆续制定了各类审慎监管规则,覆盖了资本管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并表管理等各个领域。在此基础上,银监会从现有规则中梳理提炼出共性要素,同时参照巴塞尔银行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的基本要求,借鉴国际经验,起草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16),形成了我国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统领性、综合性规则。

(二)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理念

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体现了以下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

1.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

随着商业银行的结构性重组以及合并收购的浪潮,有实力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实施全球化的经营战略,要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样是全球化的。例如,根据业务中心和利润中心建立相适应的区域风险管理中心,与国内的风险管理体系相互衔接和配合,有效识别各国、各地区的风险,对风险在国别、地域之间的转化和转移进行评估和风险预警。

2.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

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商业银行所有层次的业务单位、全部种类的风险进行集中统筹管理。例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不同风险类型,公司/机构、个人等不同客户种类,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等不同性质的业务,以及承担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等,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当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计量并加总,最后对风险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

3.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

商业银行的业务特点决定了每个业务环节都具有潜在的风险,任何一个环节缺少风险管理都有可能造成损失,甚至导致整个业务活动的失败。因此,风险管理应当贯穿于业务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在此过程中保持风险管理理念、目标和标准的统一,实现风险管理的全程化和系统化。

4.全新的风险管理办法

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已经从原有的信用风险管理,扩大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多种风险的一体化综合管理。为了避免各类风险在地区、产品、行业和客户群的过度集中,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统一授信管理、资产组合管理、资产证券化以及信用衍生产品等一系列全新的技术和方法来降低各类风险。同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通过内部模型来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www.xing528.com)

5.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的每一个环节,这种内在的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在每一个员工的习惯行为中,所有人员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自觉性。风险管理绝不仅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无论是董事会、高级管理层,还是业务部门,乃至运营部门,每个人在从事其岗位工作时,都必须深刻认识到潜在的风险因素,并主动地加以预防。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和方法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风险有不同的分类。按照风险事故的来源,风险可以分为经济风险、政治风险、社会风险、自然风险和技术风险。按照风险发生的范围,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按照诱发风险的原因,可以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等。

图9-12 银行各类型风险间关系

从经营风险的角度考虑,商业银行应当基于自身风险偏好(RiskAppetite)来选择其应承担或经营的风险,并制定恰当的风险管理策略以有效控制和管理所承担的风险,确保商业银行稳健运行,不断提高竞争力。商业银行通常运用的风险管理策略大致可以概括为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风险规避和风险补偿五种策略。

1.风险分散

风险分散是指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策略性选择。根据多样化投资分散风险的原理,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应是全面的,而不应集中于同一业务、同一性质甚至同一个借款人。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产组合管理或与其他商业银行组成银团贷款的方式,使自己的授信对象多样化,从而分散和降低风险。

2.风险对冲

风险对冲是指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Underlying Asset)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损失的一种策略性选择。风险对冲对管理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和商品风险)非常有效,可以分为自我对冲和市场对冲两种情况。

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策略性选择。风险转移可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此外,在金融市场中,某些衍生产品(如期权合约)可看作特殊形式的保单,为投资者提供了转移利率、汇率、股票和商品价格风险的工具。

4.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指商业银行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以避免承担该业务或市场风险的策略性选择。在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践中,风险规避可以通过限制某些业务的经济资本配置来实现。对于不擅长且不愿承担风险的业务,商业银行对其配置非常有限的经济资本,并设立非常有限的风险容忍度,迫使该业务部门降低业务的风险暴露,甚至完全退出该业务领域。风险规避策略是一种消极的风险管理策略,不宜成为风险管理的主导策略。

5.风险补偿

风险补偿是指商业银行在所从事的业务活动造成实质性损失之前,对所承担的风险进行价格补偿的策略性选择。对于那些无法通过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或风险规避进行有效管理的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在交易价格上附加更高的风险溢价,即通过提高风险回报的方式,获得承担风险的价格补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