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同路径的智慧与感悟

不同路径的智慧与感悟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智慧与感悟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是一个"相对的真理"。智慧是不需要逻辑推理和论证的,它需要你用心去感悟。通过逻辑推理,你可能会到达智慧,但那是偶然的,不是必然的。很多时候,智慧是在无意中被感悟的,所以才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情节。你无法追求智慧,你只能感悟。通过感悟,你可以省略那个过程中的许多环节。

不同路径的智慧与感悟

  从此之后,人类历史就不再是一部寻找海洋的历史,而是一部寻找黄金的历史、一部暴力和厄运的历史、一部苦苦挣扎和寻欢作乐的历史。当你翻开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你只能看到血雨腥风中的英雄。英雄主义和娱乐主义成了人类对付痛苦的两种解决方案

  关于娱乐,有一种很形象的说法,称为"搞笑"。通过搞来制造笑声,你就能够想象,人类到了多么无奈的境地。

  至于杭州,它还在那里,但它已经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那个杭州了。它不再是一座洋溢着浓郁的佛教文化的城市,而是一座像白娘子一样女性化的城市。

  智慧与感悟

  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是一个"相对的真理"。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Y理论也是一个"相对的真理"。这些"相对的真理"也许是对的、也许是错的,但经过逻辑推理和论证之后,它们至少看上去是对的。

  智慧是不需要逻辑推理和论证的,它需要你用心去感悟。你学了很多知识,你掌握了许多论据,但你不可能因此而掌握智慧。从学习的方面来看,这个世界上存在那么多资料,它们经过你的阅读之后就变成了信息,信息经过你的整理之后就变成了知识,知识经过你的应用之后就变成了经验,经验经过你的感悟之后就变成了智慧。从资料到信息、到知识、到经验、到智慧,就形成了一套逻辑推理,人们以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推理过程才能到达智慧。其实那是一种盲目,知识丰富的人不一定有智慧,经验丰富的人也不一定有智慧。通过逻辑推理,你可能会到达智慧,但那是偶然的,不是必然的。

  你不必经过那个推理过程去追求智慧。很多时候,智慧是在无意中被感悟的,所以才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情节。你无法追求智慧,你只能感悟。通过感悟,你可以省略那个过程中的许多环节。你不必有丰富的知识,也不必有丰富的经验,你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感悟到达智慧。

  六祖惠能一个大字也不认识,但他却成了一代宗师。你也可以像他一样,成为一个智慧的人。你阅读月亮和星星可以到达智慧,你阅读花草鱼虫可以到达智慧,你阅读历史可以到达智慧,你阅读生活可以到达智慧。

  管理学也是如此。你不需要学习很多知识,也不需要逻辑推理,只有那些不能感悟的人才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逻辑推理。你需要的只是感悟。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经理人之一,他说过一句言简意赅的话:"宁静致远。"他说,你只能在宁静中去发现永远正确的行为方法。

  自我是一种病态

  有一次,希特勒来到一个精神病医院视察。他是国家的元首、伟大的统帅,走到哪里都会受到热烈的欢迎。然而,他遇到了绝无仅有的一次例外,那些病人很平静地看着他,没有人向他鼓掌,也没有人向他致敬。他很生气地问道:"你们知道我是谁吗?"

  病人们纷纷摇头。

  于是,希特勒大声宣布:"我是你们的领袖--阿道夫·希特勒,我的力量之大,可与上帝相比。"

  病人们微笑着,同情地望着他。其中一个人走上前去,拍拍他的肩膀说:"是啊,是啊,我们开始得病时,也像你这个样子!"

  自我是一个笑话。你的自我有多大,笑话就有多大。秦始皇是一个笑话,曹操是一个笑话,成吉思汗是一个笑话,可现代文化非要说他们是英雄。所以,现代文化是一个更大的笑话。

  秦始皇是一个变态狂,曹操是一个道德败类,成吉思汗是一个嗜血成性的恶魔,他们怎么会是英雄呢?如果他们是英雄,希特勒理所当然也是英雄。如果他们是英雄,疯狂的日本军国主义者个个都是英雄。可是我们知道,希特勒、东条英机之流的战争狂人、侵略者和强盗们曾经在人类面前犯下过多么令人发指的罪行。

  去年冬天,我和清华大学的一位朋友去圆明园怀旧。在萧瑟的枯树冷风中,圆明园显得非常凄美。当年,维克多·雨果称赞圆明园是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一件杰出的幻想艺术。1860年秋天,圆明园在遭到丧心病狂的洗劫之后,又被放火焚烧,辉煌的艺术奇迹顿时变成了一处废墟。雨果在《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评说了这件事,他说:"那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

  自我有两种病态,一种是强者的自我,一种是弱者的自我。强者的自我是狂妄的,弱者的自我是屈辱的。在当代中国人的心目中,火烧圆明园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圆明园的存在也成了一个巨大的国耻。按说,既然一个巨大的耻辱,就应该忘记它吧,但是,他们偏不,他们一定要强调这种耻辱,并且满怀着这种耻辱生活。我得诚实地说,在整个圆明园事件中,强者的自我是一种是可恨的病态,弱者的自我是一种可怜的病态。

  事实上,圆明园的存在从来都不是中国人的耻辱,而是当年侵略中国的英法联军的耻辱。它的确是一个巨大的国耻,但它不是中国人的国耻,而是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国耻。无辜者没有耻辱。

  让我们谴责当年的强盗吧,也让我们谴责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嗜血成性的英雄。我们不能一边谴责暴力,一边又崇尚暴力。当然,最好的选择是让我们忘记暴力。

  然而,即使是在商业社会,你也是崇尚暴力的,市场竞争就是一场暴力的角逐。

  狼图腾

  自我是一种病态,而且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病态。如果你崇尚暴力,你就会培养崇尚暴力的员工。如果你崇尚计谋,你就会选拔善于出谋划策的员工。如果你在市场上用广告骗人,你的员工就在公司里用大话骗你。如果你只是在利用员工,你的员工也就只是在利用你。你不可能一边欺骗顾客一边指望顾客忠诚于你的品牌,你也不可能一边利用员工一边指望员工忠诚于你的公司。尽管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傻瓜,但你不可能控制一切。

  有一则寓言说,一个牧羊人为了扩张自己的事业,决定招聘一批猎狗做帮手。他挑选了几条强壮的猎狗,每天训练它们如何捕捉小羊。他希望通过这批猎狗把邻近羊群中的小羊据为己有。

  这批猎狗异常凶猛,但牧羊人仍然不满意。为了鼓励它们,牧羊人说:"宝贝们哪,把你们身上的狼性爆发出来吧!你们要知道,你们的祖先就是狼呀!忘记你们作为一只狗的身份,要相信自己能够变成一只最杰出的狼!"

  它们中的许多猎狗果然变得杰出起来,因为它们把小羊们都捕捉到了自己的肚子里,包括邻近羊群中的羊和主人的羊。

  最后的结局是这样的,一位猎人出于义愤击杀了这些野性勃发的猎狗,而牧羊人也从此沦为穷光蛋。

  你知道,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中,常常犯这种牧羊人的毛病。他们高扬狼图腾的大旗,鼓吹自我主义,宣扬欲望,鼓励贪婪。结果,员工们受到了一种不健康的热情的驱使,随时都可能会不计后果地胡作非为。管理所面临的风险,仿佛是一颗没有时针的炸弹,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炸响。

  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三国演义》一直是企业管理者喜爱的计谋读本。它里面充满了计谋,像《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所设计的那些计谋。然而,《三国演义》的价值是超越那些计谋的。你应该像诸葛亮一样"宁静致远",用一颗宁静的心去看待那些计谋与后果之间的关联反应。如果你真的看懂了《三国演义》的字里行间隐约透露的奥秘,你会成为一个智慧的人,而不是成为一个整天琢磨计谋的人。智慧来自心灵,聪明和计谋来自大脑,它们之间根本不是一回事。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一个整天琢磨计谋的人。他是一个自我主义者,聪明、能干、有魄力,而且善于控制,以至于他曾经取得过巨大的成功。但他是一个奸雄,当他在汉献帝殿前做丞相的时候,竟然"挟天子而令诸侯",严重践踏了一个臣子应该遵守的道德和职场伦理。从20世纪初期以来,有些和曹操一样卑鄙的学者试图为他翻案。想想看吧,你是一个领导,如果在你身边整天埋伏着一个曹操,请问你会做何感想?

  特别有意思的是,在《三国演义》跌宕起伏的叙说中,有几组关联性的情节。例如,前有曹操、后有司马懿,前有曹丕、后有司马炎。在曹操的精心策划下,曹丕篡夺了汉家的江山。在司马懿和司马昭的精心策划下,司马炎又篡夺了曹家的政权。曹操曾经取得过巨大的成功,最终成了一个巨大的笑话。

  至于司马氏家族的那些子孙,虽然也曾获得三国归晋的辉煌成功,却因为争名夺利、互相残杀,竟至满门灭绝。司马氏父子的老谋深算,最终也成了一个巨大的笑话。

  做一个优秀的自己

  表现自我是现代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然而,在管理学和管理实践中,再也没有比鼓吹自我主义更荒唐的事了。管理是讲究整体性的,如果你强调自我,就意味着把个体从整体中剥离了出来,导致个体与整体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你越强调自我,矛盾和冲突就越激烈,管理上的麻烦问题就会层出不穷。

  对于现代人来说,诸葛亮已经成了一个不可理喻的人。他长得那么英俊,却一辈子和黄阿丑相亲相爱。他那么有智慧,却一辈子生活清贫。他那么有权力,却始终效忠于皇室。他为什么不去泡几个美女呢?他为什么不贪图一些物质享受呢?他为什么不像曹操和司马懿一样篡夺皇室的宝座,让自己或子孙做皇帝呢?

  现代人不能理解,就在那里用逻辑推理的方式研究诸葛亮的道德生活:他表面上和黄阿丑相亲相爱,暗地里一定包二奶啦;他的乐趣不在于贪图物质享受,而在于把持手中的权力啦;他之所以不能自己当皇帝,是因为有难言之隐啦……许多人还用"白帝城刘备托孤"这一情节做论证,说刘备临死前逼着诸葛亮发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毒誓,使得诸葛亮只能无可奈何地继续效忠刘备的儿子刘禅。

  如果诸葛亮真是这样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那么当他去世之后,或者蜀国灭亡之后,他的政敌们一定不会放过他的那些污点证据。然而,诸葛亮以他纯真美丽的品格赢得了所有同时代的人的尊敬,包括他的敌人们。诸葛亮是一位真君子,现代人对诸葛亮的种种猜疑,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诸葛亮就是诸葛亮,他为什么要做曹操或司马懿呢?诸葛亮之所以是诸葛亮,是因为他做了一个优秀的诸葛亮。在历史上,诸葛亮的治身、治家、治国都堪称是管理学的典范。

  作为一个管理者,诸葛亮用他的一生做了一个优秀的自己。你也应该这样,用你的一生来做一个优秀的自己。甚至,你也要帮助你的家人、你的员工做一个优秀的自己。

  做一个优秀的自己,意味着你在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如果你是一只眼睛,那就做一只明亮的眼睛。如果你是一只耳朵,那就做一只虔诚的耳朵。如果你是一朵花,那你就尽情地开放。如果你是一条鱼,那你就快乐地遨游。

  你是个体的,但你属于整体,像眼睛之于脸部、四肢之于身体、花朵之于山峦、鱼儿之于江河湖海。你不再为了表现自我,没有痛苦,没有恐惧,也没有矛盾和冲突。你放下了自我,一身轻松。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你会笑话那些自我主义的傻冒。

  创建一个天堂公司

  放下自我就对了。当你放下自我之后,你就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当你的员工们放下自我之后,他们就找到了真实的自己。(www.xing528.com)

  从前你总是不甘于平凡的生命,现在你明白了,每一个生命都是不平凡的。从前你总是努力于塑造一个伟大的自我,你孤独,你痛苦,当你放下自我之后,却在无我的状态中享受到了整个世界。从前你总是寻找体面和较高报酬的工作,现在你在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不怎么在意报酬。

  放下自我就对了。你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活出自己的生命。你扔掉了沉重的面具,你摆脱了所有的制约,你的创造力像鲜花一样怒放。你喜欢陶艺,任何泥土经过你的手就变成了艺术品。你喜欢画画,一张白纸经过你的手就变成了艺术品。你喜欢舞蹈,连走路都变成了一种艺术。即使是做一个清洁工,你也会享受到创造的乐趣。你经过了那里,清洁被创造出来了,你欣赏自己的杰作,快乐渗透了你的全身。

  放下自我就对了。当你放下自我之后,欲望就消失了。你不再想着去做一个有钱的富翁或一个有社会影响力的权贵,你只做你喜欢做的工作。你不在乎别人怎么看,重要的是你是否喜欢。你不再为了欲望而工作,而是为了爱而工作。你爱你的工作,以至于工作本身就变成了一种享受。生命变得神圣起来了,工作变得神圣起来了。

  放下自我就对了。当你放下自我之后,逆境和厄运就消失了。所谓逆境,是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憎恨。现在,你知道上山有上山的快乐,下山有下山的快乐,你享受着随时随地的快乐,根本就没有什么逆境。

  多少年来,你一直都想做一个有钱的大富翁或一个有社会影响力的权贵,你到处竞争,到处争名夺利。别人有钱,你也要有钱。别人有豪宅,你也要有豪宅。别人有漂亮的女人,你也要有漂亮的女人。总之别人有什么你也要有什么,可是,你忙碌了一辈子,究竟过的是谁的生活啊?

  别人有钱你也有钱,那有什么意思?你得过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一种自由的、快乐的、属于自己的生活,那就是:做一个优秀的自己,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沉浸到工作的创造状态中去。

  记住,这就是管理的秘诀:通过管理,你让自己成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你让员工们成为一个个原生态的人。这样,公司就不再是一条贼船,也不是一个狼的群体,而是一个快乐的天堂。在这个天堂里,所有的职业都变成了艺术,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是职业冠军,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自己。

  你问:从前的那些管理工具还有用吗?那些组织结构、操作规范、管理制度……它们还有用吗?当然还有用,只是用处变了。从前你说:"人之初,性本恶。"你使用那些管理工具控制他们。现在你说:"人之初,性本善。"你使用那些管理工具帮助他们。

  十问成君忆

  这本书刚刚开始动笔的时候,就受到了国内外很多朋友和媒体的关注。在那个充满感悟与惊喜的写作过程中,他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把这些提问和回答(部分)列在下面,与诸位读者分享。附录十问成君忆第一个问题:海明威是一位伟大的美国作家,他的《老人与海》也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你为什么会对他持否定态度呢?不是我否定了海明威,是海明威否定了他自己。我同情他,像同情历史上所有的悲剧英雄。

  漫画家朱德庸说,人生就是迷宫,你花了上半生找入口,然后花下半生找出口。出口在哪里呢?你找、找、找……最后找到一把手枪。当年,海明威就是用这把手枪毅然否定了自己的人生。

  人生就是迷宫,它有许多入口,却只有一个出口。如果你选择的入口错了,你怎么可能找对出口呢?海明威和他同时代的美国人一样,因为这个出口的问题而疲于奔命。直到现在,人们依然在为这个出口的问题而疲于奔命。

  人生就是迷宫,但它看起来像是一幅藏宝图。人们怀着寻找宝藏的目的进入它,以为找到宝藏就找到了出口。其实,宝藏和出口根本就是两回事。宝藏是一个陷阱,出口则意味着希望。

  人生就是迷宫,它充满诱惑,而且能够挑战你的脑力。在网吧,寻宝游戏是孩子们最热衷的电脑游戏之一。后来,他们长大了,来到这个商业社会玩另一种寻宝游戏。成年人总是指责寻宝游戏荒废了孩子们的学业,殊不知寻宝游戏同样荒废了他们的人生。寻宝游戏是荒唐的,但它却非常刺激,以至于人们欲罢不能,直到筋疲力尽。

  孩子们与成年人的游戏其实差不多,唯一的区别只是形式的不同。但这两种游戏的结局是一样的,那就是:无论你怎样熟悉游戏规则,无论你怎样擅长夺宝闯关,最终你都将归于失败。

  就像《老人与海》中的那个渔夫一样,海明威也是一个筋疲力尽的游戏者。作为一个作家,海明威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真实的。

  很少有人能够像海明威那样真实。海明威因为真实而绝望、因为绝望而饮弹自杀,所以,真实是需要勇气的。

  真实导致绝望,所以人们不敢真实。可是,唯有真实才能反思,才能让你把注意力从寻宝游戏中转移。人生就是迷宫,你的使命不是寻宝,而是要找到那个出口。现在你需要做的,是选择一个正确的入口。第二个问题:你否定寻宝游戏,是不是也在否定金钱和财富呢?19世纪以前,许多人认为贫穷是一种美德。后来,华莱士否定了这种观点,他认为贫穷是一种罪过,而致富才是一种美德。

  我既不关心贫穷,也不关心财富,我只关心快乐。快乐与贫富无关,与"道"有关。安贫乐道是一种美德,安富乐道也是一种美德。美德是一种内在的芳香,贫穷或者富有则是两种不同的外在的形式,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在乎那些形式,就会错过了重点。

  华莱士说:"如果你不富有,你就无法拥有一种健全的生活。"他一定是穷疯了,才会这样胡说八道。在人类的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人因为追求财富而过上那种健全的生活。真实的情况是,只有当你健全地生活着的时候,你才可能创造出令人羡慕的财富。

  记住,贫穷不是美德,富有也不是美德,健全的心灵才是美德。贫穷不是罪过,富有也不是罪过,对贫穷的麻木和对财富的贪婪才是罪过。你需要的是一颗健全的心灵,只有这样,你才能在贫穷或者富贵中安之若素,才能依照你自己的生命方式快乐地成长,才能在成长中创造出真正属于你的财富。第三个问题:你说,如果中国能够梦回唐宋,就一定会恢复世界第一强国的兴盛。难道,唐宋时期的中国比现在的美国更强大吗?美国看上去的确很强大,以至于美国文化几乎成了全球化的代名词。作为一个有着上下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国正面临着美国文化的困扰。

  我的问题是:美国文化真的是我们学习的标准吗?

  美国文化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强调自我实现,鼓吹自信心和积极进取意识;二是看重人际关系与公关技巧。事实上,这是一种病态的文化,强调自我是一种病态,看重公关技巧也是一种病态。从病理上看,对自我的强调恰好反映了内在的脆弱,看重公关技巧则意味着爱的匮乏。请你试想一下,如果夫妇之间、父子之间讲究公关技巧的话,他们之间还有真爱吗?

  强调自我能够让你做成许多事。但是,自我是狭隘的,在那种狭隘的视野中,你很难想象你的所作所为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自我与欲望有关,美国也因此成了一个充满欲望的国度,在经济学中,人们把这种欲望称为消费主义。

  美国文化其实是一种自我主义文化,美国经济其实是一种消费型经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美国在消费领域的产值已经占到GDP的三分之二。由于它的消费能力远远超出了它的生产能力,两者之间的缺口就要由那些生产能力远远超过国内需求的国家来弥补。美国从那些花钱节俭的国家购买产品,依赖巨额的外债过着奢靡的生活。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意识到了美国存在的巨大的危机。

  你以为美国很强大吗?不,它只是看上去很强大而已。这种外强中干的文化,怎么会成为人们学习的标准呢?

  唐朝宰相张九龄讲过一个故事。故事说,冬天的夜晚,露宿街头的几个乞丐发现了一堆熊熊燃烧的篝火。在这个寒冷的夜晚,这堆篝火就是他们全部的温暖和希望。于是,乞丐们蜷缩在篝火周围,再也不肯离去。等到第二天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在一堆冰冷的灰烬旁边,人们发现那些乞丐全都被冻死了。

  现在,美国文化就是这样一堆熊熊燃烧的篝火。它看上去很辉煌,但它的热能正在消耗殆尽。作为一个有着上下5000年文明史的国度,中国怎么能够重复那些乞丐的厄运呢?

  冷静地想一想,美国化的影响力之所以能够如此轻而易举地迅速扩张,并不是因为它的强大,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坦率地讲,中国的现状确实比美国落后,之所以落后,不是因为我们不够美国化,而是因为我们在模仿它,一个模仿者怎么可能超越原创者呢?

  中国的未来绝对不能美国化,原因有二:第一,中国不能沦为一个可怜的模仿者和跟风者,而是要设法培养自己的创造力;第二,美国自己也坚持不了多久,它必须开始思考文化转型的问题,否则它就会在不久的将来化为一片冰冷的灰烬。尽管美国是一个并不懂得"谦虚"为何物的国度,但如此巨大的危机感必然会让那里的人们为之警醒。

  就像欧洲人当年背叛了他们的上帝一样,中国人当年也颠覆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以至于"近世以降,斯文见黜",而"经书之厄",亦"甚于秦火"。如今,要让现代中国人重新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却并非容易。除了文字的变迁之外,最大困难在于,现代中国人所崇尚的功利型价值观与古代中国人所崇尚的功德型价值观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我们很难用今天的小人之心去度古代的君子之腹。

  然而,中国要培养自己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必须回到它原来的文化土壤中去。众所周知,在唐宋时期,中国文化盛开了群芳争艳的花朵。梦回唐宋,就是为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创造力之间的奥秘。

  你也许会认为,用唐宋时期的中国与现在的美国做比较,颇有一些"关公战秦琼"似的荒唐。但我所能设想的是,在一种充满智慧的文化土壤中,将会萌发出怎样一片欣欣向荣的春色啊!用唐宋时期的文化来培养今天的市场经济,必定能够重现一个生机盎然的中国。第四个问题: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高明的管理者?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高明的管理者,但他们通常不容易被历史学家注意。历史学家往往会注意那些好大喜功的人,而真正高明的管理者决不会好大喜功。

  老子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他说,可以把管理者分为四个等级。最高明的管理者,会让员工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次一等的管理者,会让员工们亲近他、赞美他。再次一等的管理者,会让员工们畏惧他。而最糟糕的管理者,则会让员工们瞧不起他。

  为什么最高明的管理者会让员工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呢?因为他是如此地无为,以至于员工们会觉得:"我们公司本来就应当是这个样子的。"如果你是一个有为的管理者,你一定会感觉员工们忽视了你,你一定会说:"不,公司本来不是这样的,是因为我的杰出的管理能力才使得公司发展成这样的。"

  一个有为的人不可能成为最高明的管理者。这是因为,他在追求自我实现,他要成为员工们心目中的英雄,他要员工们仰望他、崇拜他、敬畏他、赞美他。他不理解什么是无为,他也无法真正地无为,他担心:一旦无为,一切都会失去控制。

  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的职能就是控制。因此,现代管理学无法理解什么是无为,它只能主张有为。西方学者翻译《老子》,通常把"无为"译成nonaction(无所作为)或者inactivity(不活动)。他们一直都很奇怪,无所作为怎么能达成管理的绩效呢?

  什么是无为呢?当一个女人怀孕之后,她总是希望自己能够生产一个称心如意的孩子,她想要一个男孩或女孩,她希望这个孩子健康、活泼、聪明、漂亮。于是,她总是很紧张,总是想有所为。她在房间里张贴了许多漂亮宝宝的图片,据说这样可以得到一个同样漂亮的宝宝。她迷信胎教,据说这样可以让宝宝变得更聪明一些。她拼命地进食各种富有营养的食物,为的是让宝宝的身体更健康一些。她甚至想用某种科学的方法决定孩子的性别和相貌。可是,这样拼命地折腾有什么用呢?孩子不可能按照她设计的那个样子成长。对于一个孕妇而言,她最好的选择就是无为--只有无为,她才能保持一种轻松的心情,才能自自然然地经过她的孕育期,才能给胎儿提供一种宽松、愉悦、健康的生长环境。

  所以,一个无为的管理者就像一个无为的孕妇。他像孕妇那样爱护着他的"胎儿",他感受着"胎儿"的变化,内心充满了欣赏和喜悦。他不会试图去控制什么,他只是爱着,无怨无悔地爱着,不求回报地爱着。所谓无为,绝不是无所作为,绝不是放弃管理,而是遵循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于是,他就这样进入了最完美的管理境界,他在倾听生命的成长,他的内心充满了母性的光辉。他是那样爱着,以至于他全然忘记了自我。

  你问: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高明的管理者?我只能遗憾地告诉你说,他们几乎全都被人忘记了。当然,如果你一定要追问,我也可以找出几位。

  在中国古代,每论及管理之道,人们就会联想起尧舜。管理意味着爱,上古时期的尧帝和舜帝用自己的管理实践印证了这一管理学的真谛,以至于尧舜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管理者典范。在他们的后面,夏朝的禹、商朝的汤、周朝的文王和姜尚,都是人们敬佩的楷模。

  西汉有两个值得大家注意的皇帝,一个是汉文帝,一个是汉武帝。汉文帝刘桓登基之前,因为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乱政,弄得天下一片混乱、危机四伏。汉文帝像一个慈爱的孕妇那样管理着这个千疮百孔的王国,不久之后就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那时候,吏治清明,民风淳朴,社会繁荣稳定。据说,经过汉文帝和他的儿子汉景帝两代人的治理,粮食丰收得连全国的仓库都储存不了,只能在院子里露天堆放;金库里也是长期堆满了钱币,以至于连串钱的皮绳子都朽坏了。然而,这么多的财富却被他们的继承者汉武帝挥霍一空,并导致西汉的衰落。历史学家们总是醉心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和开疆拓土,却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位皇帝的穷奢极欲和凶残暴虐。

  宋朝也有两个值得大家注意的皇帝,一个是宋仁宗,一个是宋徽宗。我们知道,历史上的大宋王国是一个看似弱不禁风的国家,却生存了319年,比它前面的唐朝、后面的明朝和清朝的生存时间更长。尤其是宋仁宗时期,堪称是中国5000年文化史的巅峰,寇准、梅尧臣、范仲淹、晏殊、欧阳修、曾巩、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等一大批文化名人依次闪亮登场,一时间群星璀璨,盛况空前。可以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经济最为发达的时期,大宋王国也肯定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直到现在,大宋王国的管理绩效仍然是现代管理学无法解释的奇迹。公元1068年,也就是宋仁宗去世5年之后,就像汉武帝当年重用桑弘羊变法一样,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变法,结果遭到司马光坚决反对。公元1102年,宋徽宗又启用蔡京变法,并最终导致北宋的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