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和恐惧感似乎是一对孪生姐妹,它们如影随形,无法分离。当你的自我意识越强烈的时候,你的恐惧感也越强烈。当你的恐惧感越强烈的时候,你的自我意识也越强烈。达尔文的进化论无法解释你的恐惧感,就像他无法解释许多生命的奥秘一样。
马斯洛试图解释它。在海明威写作《老人与海》的7年前,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在这个理论中,他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呈金字塔形式排列,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受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他认为,人是不断需求着的动物,当较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之后,就会立即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直到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满足。
马斯洛说,生理需求是人的最基本需求。当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他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机是找到食物。一旦饥饿问题得到解决,安全需求就出现了,人们需要远离痛苦和恐惧,需要规律性的生活。接着,他们开始有了社交上的需求,他们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尊重。最后,自我实现的需求出现了,人们希望自己能够最终成为理想中的那个人。
如果你是一个自我主义者,你就会认同他的这个金字塔理论,因为自我正好就像你苦心建造的一座金字塔。你认为你站得越高,就越受人尊敬,就越能彰显自我。你和埃及的法老们一样,要在天地之间建造一个巨大的自我。这样你就能够站在金字塔的顶端,得意洋洋。
按照这个逻辑反推,如果你需要建立一个更伟大的自我,就需要更多人的尊重,就需要更广泛的社会交往,就需要更强大的安全基础,就需要更丰富的满足生理需求的物资储备。这样看来,马斯洛似乎说得很对。
但是,你忽略了一个事实:多少年来,你始终无法超越你的安全需求,以至于你只能在生理需求这个层次上徘徊。你可以储备大量的金钱、食物和生活用品,可以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可以成为一呼百应的英雄人物,却始终无法摆脱那种如影随形的痛苦和恐惧。
而且,在这五种需求类别上,似乎并不能形成层次上的排列关系。你之所以追求自我实现,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尊重。之所以有社交上的需求,也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尊重。之所以追求别人的尊重,则是为了建立牢靠的安全基础。换一句话说,当你的生理需求与社交需求、受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共同实现之后,你的安全需求才有可能实现。
事实上,你不可能实现那种安全需求,因为自我就意味着不安全,自我就意味着恐惧。以自我实现为最高需求层次的马斯洛理论,不过是一个荒唐的逻辑而已。
自我是一座金字塔
三岁的弟弟问爸爸:"为什么你是爸爸而我是儿子呢?"
爸爸回答:"因为我长得比你高呀。"
弟弟点点头,表示明白。
过了一会儿,他爬到椅子上站着,兴奋地叫道:"爸爸,你看看,我长得比你还高呢!"
爸爸看着弟弟哭笑不得,上去刮着他的鼻子问:"长得比我高又怎样,难道让我叫你爸爸不成?"
所谓自我实现,其实是一个很幼稚的心态。你以为你已经长大了,可是你一直都没有停止这种"比你长得高"的游戏。比谁的女友更漂亮、谁的房子更豪华、谁的财富更丰盈、谁的地位更优越。你要造一座最大的金字塔,你站在上面,就像你当年站在椅子上一样,出人头地,顾盼自雄。
小时候的游戏不过是为了好玩,你爬到椅子上还会爬下来。现在你长大了,却把游戏当真。自我是一座金字塔,你站在金字塔的顶端,却再也下不来了。你站在上面,刚开始感觉还挺好,后来却越来越觉得无聊,再后来,你就害怕了起来。
你问:"为什么我无法摆脱恐惧?"原因很简单,你站得那样高,不恐惧才怪呢!你只要从那个台子上下来,就能立即恢复自由。事实上,你很容易就能够摆脱恐惧,真正的问题在于:你怎么舍得放弃那个位置呢?
你怎么舍得放弃那个位置呢?那是你挣来的一切,是你积累的全部,是你用了全部的财富、全部的心血、全部的情感来建立的一个构筑。一旦放弃了它,就意味着你从此变成了一个穷光蛋。一旦放弃了它,就意味着你变得一无所有、毫无价值。你怎么能够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呢?自我是贪婪的,它不仅意味着索取,也意味着害怕失去。
然而,从来就没有什么金字塔。那个金字塔是虚幻的,你站在一座虚幻的金字塔上,幻想着自己是一个伟大的英雄。是的,那个金字塔就是你的幻觉,它从来就没有真实过。
真实的是那一片苍茫的大海。你和那个老人一样,驾驶着一条小船,在大海上漂流,迷惘而又恐惧。
两种求助方式
现在是第八十六天中午,在老人的小船前方,那条大鱼第一次露出了它的真面目。它不停地往上冒,水从它身上向两边直泻开来。它从头到尾都露出水面,在阳光下闪亮着,然后像潜水员似的滑溜溜地又钻进水去。
它是条大鱼,它太大了,比这小船还长两英尺,老人想。如果它使出浑身的力气飞逃的话,钓索一定会绷断的。但愿那孩子在这里……可怜的老人,在苍茫的大海上,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那个孩子。那个孩子曾经和老人在一起度过了整整四十天,他是老人的徒弟,也曾经是老人的助手。但如今他不在这里,他离开了老人,上了另一条船,就像人才市场上那些跳槽的打工仔一样。他离开了老人,让老人独自在苍茫的大海上,孤军奋战。
人生就是这一片苍茫的大海,你在大海上奋斗着或者迷茫着。与其说你在追逐那条大鱼,不如说你在追逐自己的英雄梦。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很聪明、很能干,有时候又感到一种可怕的孤独和无助。
通常你有两种办法求助,一种是求助于科学,一种是求助于宗教。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宗教则往往超越于事实。所以你会觉得科学值得信任,而宗教是不可思议的。
可是,恰恰相反,科学不是因为信任,而是因为怀疑而存在的。当你怀疑一件事,你就会去探究它的真相,于是科学就产生了。科学的态度是怀疑,没有怀疑就没有科学的进步。对于生命,科学尚未发现任何终极的真理,只有一些暂时性的假设,例如达尔文,例如弗洛伊德,例如马斯洛。
如果你选择了科学的方法,那么你就应该怀疑他们。你必须不断地怀疑,一次比一次更深入地怀疑,直到你无法怀疑为止。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推翻很多似是而非的理论,就像爱因斯坦推翻牛顿、荣格推翻弗洛伊德一样。当然,仅仅推翻是不够的,你还要发现,你要去发现你的答案。最后,你会找到宗教。
很好,你是一路找过来的,你找到了宗教。你一直都在怀疑,但现在你需要信任。科学的方法是怀疑,宗教的方法是信任……没有信任,宗教便不复存在;没有信任,宗教就无法带领你进入那种神秘的体验。
老子进入过那种体验,庄子进入过那种体验,释迦牟尼和耶稣都进入过那种体验。他们是人类的老师,他们走过的地方,形成了一条道路,人们把它们称为宗教。
老子、庄子、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他们从各自不同的道路进入了那种体验。你一定要信任他们,和他们一样进入那种体验,你就会发现那个真相。那里是天堂的花园,恐惧并不存在,痛苦也不存在,只有快乐的花朵在含苞怒放,只有智慧的果实在随风飘香。
我不是要你盲目地信任。你要思考,用你的科学精神思考,他们为什么值得信任?他们是怎样找到那种体验的?你在注意他们各自走过的道路,就像你从前阅读一些成功人士的传记一样。你在研究他们,很好,只是要更深入一些。记住老子说的话:"道可道,非常道。"你一定要透过那些文字、那些现象,找到那个真实的答案。
你需要宗教,很好,但值得注意的是,你不能把宗教当成一种工具。每一种宗教都是"道"的一种形式,"道"怎么能够当成工具使用呢?
但是,宗教往往是被当成工具使用的。你痛苦时企求上帝庇护,你恐惧时企求佛祖保佑……于是宗教就沦为了某种工具。但愿那孩子在这里……孤苦伶仃的老人,在苍茫的大海上,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那个孩子,但那个孩子不在这里。他并不信仰宗教,但他是那样需要帮助,以至于他不得不求助于宗教。"我并不信仰宗教,"老人说,"但我愿意念诵10遍《上帝经》和10遍《圣母经》,使我能够逮住这条大鱼。我还许下心愿,如果逮住了它,一定要到科布莱去朝拜圣母。这是我许下的心愿。"
他笨拙地念起祈祷文来。有些时候他太倦了,竟背不出祈祷文,他就念得特别快,使字句能顺口念出来。《圣母经》要比《上帝经》容易念,他想。
"祝福你呀圣母玛利亚,上帝与你同在。你是女人中有福的,你的儿子耶稣也是有福的。圣母玛利亚,请你为我这样的罪人祈祷吧。阿门。"然后他加上了两句:"幸福而又圣洁的玛利亚,请您祈祷叫这鱼死去。虽然它是那么高贵。"科学是一种工具,你可以使用它,你是它的主人,但你不能把宗教当成一种工具,你怎么能够使用上帝呢?你怎么能够使用佛祖呢?当你使用上帝的时候,天堂的门就关闭了。
似是而非的科学和宗教
每一种宗教都是"道"的一种形式。"道"无法当成工具使用,但形式可以。问题是,当你在使用那种形式时,"道"就消失了。
许多人需要那种形式,于是那种形式就有了市场,于是就有人垄断这个市场、贩卖那种形式。
伯特兰·罗素发现,宗教的始祖与宗教组织之间是有差异的。他认为,耶稣在福音书中的教诲与教会组织宣扬的伦理之间的关系值得怀疑,耶稣的教诲变成了教会组织从事商业活动和政治活动的工具。教会组织要求人们遵循耶稣的教诲,但他们自己却表里不一。在东方成道的佛祖,是那样慈爱而又明慧,甚至能够那样快乐地迎接死亡的到来,但在许多地方,以慈悲为怀的佛教已经变得极端教条主义。
宗教的始祖与宗教组织之间的这种差异并不令人惊奇。当一个人成道之后,他就生活在真理之中,他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就会散发出真理的芬芳。于是,就会有一帮专家跑来诠释他说过的每一句话,而这些专家也因此理直气壮地掌握了某种权力--他们对真理的诠释权。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来为自己牟利,宗教就这样成了商业的工具,成了政治的工具,成了一种道貌岸然的阴谋。
你知道如何经营商业和政治吗?也许你研究过许多商业兵法和政治权谋,但总结起来,无非就是"恐吓+诱惑"两大秘诀。
第一秘诀:恐吓。
你害怕吗?很好。经营商业和政治的第一秘诀就是让你害怕。
如果你不害怕,那就设法让你害怕。如果你害怕,那就设法让你更害怕。当一个人害怕时,他就有需求了。他会到处寻找一种满足需求的方式--而你,刚好可以提供这种方式。
第二秘诀:诱惑。
如果他害怕,他就会需要你。如果你恐吓他,他就会更需要你。然而,仅仅让他害怕是不够的,你还需要诱惑他。他害怕,他恐惧,他有需求,但他犹豫不决。他有多种选择,但他不知道如何选择。你需要给出更有魅力的诱惑,帮助他做出对你有利的选择。
恐惧产生需求,而诱惑决定需求。在商业活动中,营销专家把这个理论称之为"帮助顾客做出购买决定"。
罗素说:"我对宗教抱有卢克莱修式的态度,认为它是由恐惧滋生出来的疾病。"他说得不太准确。恐惧本身就是一种疾病,科学是治疗这种疾病的一种选择,宗教是治疗这种疾病的另一种选择。然而,贩卖科学或者宗教的阴谋者关心的根本不是你的疾病,而是如何利用你的疾病为他们牟利。
这些阴谋者玷污了科学和宗教的令名,让科学和宗教变得似是而非。科学只剩下一种形式,沦落成了伪科学。宗教也只剩下一种形式,沦落成了伪宗教。
伪科学是罪恶的,伪宗教也是罪恶的。这种罪恶的特点在于,它只能麻痹你的神经,却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这种罪恶的特点还在于,如果你看穿了它的虚伪,你会背弃它,但令人痛心的是,你在背弃它的同时,也会背弃人类孜孜以求的真理。
规则与领悟
老子、庄子、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他们从各自不同的形式进入了"道",这些各自不同的形式被各自不同的宗教组织贩卖着。他们说,你也应该严格遵循这样或那样的形式。他们制定了许多规则,如果你选择了这样或那样的形式,你就必须遵守这样或那样的规则。当你遵守这些规则时,你就被控制了。
你恐惧,所以你选择宗教。你把宗教当成了一种工具,你要使用宗教来控制你的恐惧。然而,令你意想不到的是,当你选择了宗教之后,你就被宗教控制了。你甚至愿意被控制,你越恐惧,就越愿意被控制。你和那个孤苦伶仃的老人一样可怜,要么与恐惧搏斗,要么投身于宗教的监牢。
这实在是一件荒唐的事。你恐惧,所以你选择了监牢,就像你恐惧所以你躲在家里不敢出去一样。你躲在家里,把门窗关得严严实实的。你觉得自己很安全,但你成了一个囚徒。每一种宗教都被设计成了一种家的形式,让你觉得温馨,让你心甘情愿地被囚禁。
他们制定的那些规则,其实是监牢的门窗和门窗上的铁栅栏。透过铁栅栏,你可以看到外面的天空,真理在外面,自由在外面,快乐也在外面。你在躲避恐惧的同时,也远离了自由和真理。
你真正需要的不是形式和规则,而是领悟。不要遵从那些规则,要从那些规则中穿越出来。规则是死的,领悟是活的。规则是一种禁锢,领悟却给了你无垠的天空。
释迦牟尼之所以是释迦牟尼,因为他做了一个真实的释迦牟尼。耶稣之所以是耶稣,因为他做了一个真实的耶稣。他们从真实中到达了真理,而不是从形式和规则中到达了真理。如果你模仿释迦牟尼,你就只能是一个教徒,但永远无法成为释迦牟尼。你是释迦牟尼的一个赝品。释迦牟尼是自由的,而你不自由。释迦牟尼是慈爱的,而你只能假装慈爱。释迦牟尼是快乐的,而你却充满了恐惧。
你需要的是领悟,面对真实你才能领悟。如果你逃避,如果你虚伪,那么你就永远无法领悟。你要做一个真实的自己,而不是一个虚伪的释迦牟尼。你要真实地面对自己,真实地面对你的恐惧。
是的,真实地面对你的恐惧,不要自作聪明地攻击它,也不要可耻地逃避它,你要去了解它。当它被了解之后,你就能够轻而易举地解决它。那时,你就实现了自由,实现了快乐,实现了你自己。释迦牟尼是一种形式的得道者,穆罕默德是另一种形式的得道者,而你也将从自己的形式中成为一个新的得道者。
恐惧是自我的影子
只有在镇定自如中才能了解你的恐惧。如果你惊惶失措,你就会错过事情的真相,而你所有的决定都将是错误的。
有个人看到自己的影子,他很害怕,他要摆脱它。可是,无论他走到哪里,影子就跟到哪里。他无法逃避,只好鼓起勇气与影子搏斗。
他怎么能够打败自己的影子呢?就像《西游记》中的真假孙悟空一样,他和他的影子一样强大。他使尽了浑身解数,累得大汗淋漓,也无法打败自己的影子。他无可奈何,只好再次选择逃避。(www.xing528.com)
然而,影子依然不依不饶地紧跟着他。他更加害怕了,就使劲地奔跑起来。他跑得越快,影子也跟得越紧。影子跟得越紧,他就跑得越快。于是,他就这样不停地狂奔,最后终于精疲力竭地倒在地上死去了。
记住,那个人就是你。那个人的所作所为就是你的逻辑,你惊惶失措,你在攻击自己的影子,逃避自己的影子。你觉得你只能这样选择,要么打败它,要么躲避它。否则,你要怎么办呢?
恐惧感就是你的影子,它紧跟着你,你攻击它,你逃避它,但那样做是徒劳的。你无法摧毁你的恐惧,也无法控制你的恐惧,你要去了解它。事实上你是不会跟影子搏斗的,因为你了解影子,它构成不了你的烦恼。问题是,你为什么要跟恐惧搏斗呢?
你无法摧毁恐惧。多少年来,人们一直都在这样做,他们是一群跟影子搏斗的人。结果如何?局面变得混乱不堪。你也无法逃避恐惧--你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从一种处境逃到另一种处境,但恐惧依然存在。你用忙碌的方式逃避,用寻欢作乐的方式逃避,但恐惧依然存在。它如影随形,无法摧毁,也无法逃避。然而,当它被了解之后,它就奇迹般地消失了。
恐惧是自我的影子。如果你要建立一个强大的自我,让它像金字塔一样高高耸立,那么你就会有一道长长的影子。你的自我有多么强大,你的恐惧就有多么强大,这就是你为什么无法打败它的原因。
有自我就有欲望,有欲望就有恐惧。你要得到一个女人,于是恐惧就产生了,因为你害怕受挫。你要成为一个成功者,于是恐惧就产生了,因为你害怕失败。恐惧是自我的影子,它是一项副产品。如果你想要占有,你就会紧张,就会恐惧。如果你不想占有,你就会放松,就不会恐惧。
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人。第一种人是充满恐惧的穷人,第二种人是充满恐惧的富人。穷人不能放松的,是对贫穷的恐惧--害怕得不到。富人不能放松的,是对占有的恐惧--害怕保不住。恐惧的穷人会拼命地追求财富,好让自己变成一个恐惧的富人。恐惧的富人会拼命地寻欢作乐,又把自己折腾成一个恐惧的穷人。
只有第三种人,他们了解恐惧,于是就超越了恐惧。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他们都能够安之若素,从容不迫。当恐惧来临的时候,他们会洞察它,看看它来自哪里,是什么欲望在产生这个恐惧。当他们把欲望拿掉之后,恐惧就消失了。
恐惧与疼痛
他曾经像尼采一样强硬,后来又像萨特一样虚无,现在,他开始变得像庄子一样轻松了。第八章恐惧与疼痛胜利时刻的莫名惊慌
太阳第三次从海平线上升起来了。现在是第八十七天的早晨,老人和那条大鱼之间的搏斗到了最激烈的时刻。他忍住了一切痛楚,鼓起剩余的所有力气,把鱼叉高高举起,奋力扎进鱼身,就在大胸鳍后面一点儿的地方……他感到那铁叉扎了进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把它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压下去、压下去……
于是,那条鱼闹腾起来。尽管死到临头了,它仍从水中高高跳起,把它那惊人的长度和宽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暴露无遗。它仿佛悬在空中,就在老人的头顶上空。然后,它砰的一声掉在水里,浪花溅了老人一身,溅了一船。
在那一刹那间,老人感到猛烈的头晕和恶心,眼睛也模糊了。他看见那条鱼仰天躺着,从它的心脏里流出的鲜血染红了海水,像云彩般扩散开来。
战斗终于结束了。老人努力眨巴着眼睛,好让他的视觉能够清晰一些。他仔细望着他的战利品。那是一条大马林鱼,看样子它不止一千五百磅重,也许还要重得多。他在暗自盘算,这么巨大的收获,可以折算成多少钱哪?它是我的财产,老人想。它太大了,船舱里根本容不下它。老人设法把它绑在船边,就像船边绑上了另一只大得多的船。然后他竖起桅杆,张起带补丁的帆,朝着回家的方向驶去。一路上,他会时常向那条鱼望一望,好确定他真的打败了它、赢得了它。
有时候,他的头脑也会犯迷糊。那条船和那条鱼像亲兄弟一样航行着,老人望着它们,竟然疑惑着:究竟是那条鱼在带我回家呢,还是我在带那条鱼回家?
这是一个胜利的时刻,天气晴好,老人满载而归,但奇怪的是,他却并不感到快乐。他还记得,当鱼跃出水面,在落下前一动不动地悬在半空中的那一刹那,他确信在此情此景之中暗含着什么莫大的奥秘。
是的,从他出海以来,天气一直很好,尽管现在积云已经堆聚得很高,上空还有相当多的卷云。老人把划破了皮的手浸在海水里,努力保持头脑清醒。一个钟点以后,第一条鲨鱼出现了:大马林鱼的鲜血早已泄露了刚才发生的一切,它追逐着血腥味的踪迹,兴奋而又勇敢地蹿了上来。
当财富在那儿的时候
现在,老人占有了那条大马林鱼和那条大马林鱼所象征的财富。然而,他仍然没有找到那种快乐,那种因为丰收和占有带来的快乐。恰恰相反,一种新的、更强烈的恐惧正在孳生。当他看到这条鲨鱼冲过来时,他立即明白了他为什么恐惧。胜利来得太巨大了,它是不可能持久的,他想。穷人不能放松的,是对贫穷的恐惧--害怕得不到。富人不能放松的,是对占有的恐惧--害怕保不住。恐惧的穷人拼命地追求财富,结果让自己变成了一个更加恐惧的富人。
零点调查公司2004年社会安全感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大陆地区,中高收入人群的安全感最低。这个公司的资深研究员袁岳先生介绍说:"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居民的安全感还是相当高的。即使在社会安全感较低的广州,市民的安全感也在50%左右,比纽约、华盛顿等城市都要高。"
当这则新闻发布之后,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反响。主要的反对意见来自中低收入人群,他们只知道自己对于贫穷的恐惧,却无法体会富人们的恐惧。对于这个调查结果,他们感到惊讶和不可思议。他们认为,穷人生活压力大,工作收入不稳定,又是容易遭受欺负的弱势人群,怎么反而比富人们的安全感高呢?
其实,安全感和恩格尔系数颇有相似之处。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曾经说过,在一个家庭中,收入越少,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换而言之,越是有钱的人,他们的恩格尔系数就越小。同样地,越是有钱的人,他们的安全感也越小。
越是有钱的人,失去的风险也就越大,他们用于财务管理的成本和生活成本也越大。与此相反,穷人是没有财务管理概念的,生活成本也很低。相比较而言,有钱人的恐惧感比穷人要大得多。尤其是那些富豪级的有钱人,甚至不敢承认自己的恐惧。
我听说过一个故事。
古代有一个财主,日子过得很不快乐。他是一个相当富有的财主,娶了七个漂亮的老婆,而且雇了许多佣人伺候他们。每天,老婆们都在讨好他,佣人们都在奉承他,邻居们也都在羡慕他。可是,他仍然不快乐。
财主为此百思不得其解,他又苦恼又纳闷,他想:"我这么有钱,这么让人爱戴,为什么感觉不到快乐呢?"
在他家的隔壁,住着一对卖豆芽菜的夫妇。每天凌晨,丈夫就要去菜市场摆摊,妻子则在院子里汲水、淘豆、泡制豆芽。到了中午,丈夫卖完了豆芽菜回来,一家人坐在院子里一边吃饭、一边说笑。男人的笑声,女人的笑声,孩子的笑声,就像鞭炮声一样,传送到了财主这边的豪宅里。
财主感到奇怪。一个卖豆芽菜的小商贩,每天能有多少收入呢,居然这样快活?他去问邻居。邻居说,每天的一点收入,不过勉强能够维持温饱而已,图的就是一个穷快活。
财主仍然不理解,他又去请教附近寺庙里的和尚。
他问:"为什么我这么富有却不快乐,邻居那么贫穷却能够欢声笑语呢?"
和尚问:"你一定要找到答案吗?"
财主说:"是的。如果我找不到这个答案,哪怕拥有再多的财富也是无济于事的。"
和尚微笑着,道了一声阿弥陀佛,然后说:"我有一个主意,你需要花一点钱,做个实验。"
财主便依计行事。到了半夜,他悄悄地来到院墙边,把一块金元宝扔到了隔壁的穷人家里。第二天凌晨,邻居的女人在院子里发现了金元宝,这个贫穷的家庭顿时变得紧张起来。财主站在院墙这边窃听着,他能感觉到,邻家夫妇正在发生变化。这一天,丈夫很晚才出门,女人在家里干活也有些丢三落四的。这一天,他们的欢声笑语不见了。
第三天凌晨,邻居的女人在院子里又发现了第二块金元宝,情况立即变得更加严重。丈夫再也没有心事出去摆摊,女人也没有心事干活,连孩子也莫名其妙地被笼罩在了一种神秘的气氛里。
第四天凌晨,他们在院子里发现了更多的金元宝,这些莫名其妙的财富把他们弄得更加心慌意乱。这是一个巨大的秘密,他们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这些意外的财富,让他们惊惶失措,也让他们心情沉重。那一天,丈夫破天荒地喝醉了酒。那一天,妻子破天荒地打了孩子一耳光。孩子的哭声同样也传送到了财主的耳朵里。
财主再次来到寺庙,对和尚说:"你的实验很有意思,它让我终于明白快乐和烦恼的原因了。"
和尚说:"如此,就恭喜你了。至于那些做了记号的金元宝,你还可以到隔壁去把它要回来。"
财主叹息说:"我做了一件坏事,我破坏了他们的快乐生活,怎么好意思去讨要那些可恶的金元宝呢?"
这是一个让许多穷人意想不到的故事,财富没有给他们带来想象中的那种快乐,反而让他们惊恐万状。这也是一个让许多富人警醒的故事,他们之所以远离快乐,是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有太多的不安全。
当财富在那儿的时候,恐惧就像海底的鲨鱼一样出现了……
穿过双手的疼痛
鲨鱼是一种嗜血成性的掠食者……事实上,老人也是一个掠食者,所有的渔夫都是掠食者。唯一的区别就是,渔夫是水面上的掠食者,而鲨鱼却是海水中的掠食者。老人掠夺了那条大马林鱼的性命,却在胜利的归途中遭到鲨鱼的伏击。这正好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强盗遇上了打劫的。"
那是一条登多索鲨。老人看见它那双奇异的眼睛,看见它张大了嘴。接着,他听见它撕裂那条大鱼的皮肉的声音。它咬得嘎吱嘎吱地响,激起了老人满腔的恶意。他使出全身的力气,用糊着鲜血的双手,痛痛快快地扎向那条鲨鱼。鲨鱼咬掉了约莫四十磅肉,然后,它带着那支致命的鱼叉,沉向了深海。
当那条大马林鱼遭到袭击的时候,老人感到就像自己遭到袭击一样。那是他的财产,它已经成了他的一部分,就像女人成了男人的一部分,或者男人成了女人的一部分一样。可是,现在它已经被咬得残缺不全了,以至于老人不忍心再朝它看上一眼。
血腥味还在迅速扩大,更多的鲨鱼会接踵而来的。老人明白,更大的灾难在等待着他。这时,他给自己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后来被许多奋斗者奉为经典名言。他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糟糕透顶的时刻就快来到了……风持续地吹着,航行很顺利,但老人望着前方,仿佛在地狱中穿行。这时,他看到了两条加拉诺鲨中首先露面的那一条。"Ay!"他叫出声来。这个词儿是没法翻译的,也许不过是一声叫喊,就像一个人觉得钉子穿过他的双手,钉进木头时不由自主地发出的声音。老人感到疼痛,那是他那双受伤的手忽然发作的一种疼痛。他又要搏斗了,尽管他无可奈何,但他不能回避。也许,耶稣当年被钉在十字架上时,钉子穿过了他的双手,他也同样这样疼痛过吧?
真是奇怪呀,当年海明威描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怎么会联想起耶稣呢?据《圣经》记载,公元33年4月7日下午三点钟,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之后,他又奇迹般地复活了。同样是在下午三点钟的时光,老人也感觉到了类似的疼痛。于是,耶稣的疼痛和老人的疼痛就形成了一种极有意义的对应。
上帝死了吗?
耶稣复活了,因为上帝拯救了他。
在古希伯莱语中,上帝这个名词的意思是"来自天堂的人类"。天堂在哪里呢?按照科学的观点,天堂是不存在的,那是一个莫名其妙的神话。至于耶稣复活的故事,许多人也认为,那不过是个"闹剧",不过是耶稣的门徒杜撰出来的骗人的"把戏"。
一些科学家对耶稣时代的事迹进行了探索,他们试图揭穿这个"把戏"中的阴谋。有意思的是,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被弄糊涂了,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也归信了上帝和耶稣。
从耶稣在巴勒斯坦创立基督教以来,对上帝的信仰便持续了2000多年。但在19世纪的欧洲,这种信仰出现了一次严重的危机。就在那个时候,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令人惊心动魄地宣布说:"上帝死了!"
我不知道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我想一定是教会借着上帝和耶稣的名义做了许多道貌岸然的坏事,否则人们怎么会忽然怀疑和背叛上帝呢?诚如我前面所言,把宗教当成工具是多么大的一桩罪恶,于是,这种罪恶便玷污了上帝的令名。
多少年来,为了能够成为上帝的选民,为了能够进入天堂,人们以谦卑、恭顺的伦理方式默默地忍受着现实的痛苦。终于,那些欧洲人再也忍受不了,他们怀疑天堂,他们也不再相信来世。他们背叛了上帝,并且亲手杀害了他。尼采是那样激愤地叫喊道:"上帝真的死了,是我们杀害了他!……你和我,我们都是凶手!"
上帝死了之后,欧洲人便陷入了可怕的虚无之中,一部分人感到焦虑、迷惘、绝望、荒诞、无意义,另一部分人则在自以为是--尼采把前者称为消极的虚无主义,把后者称为积极的虚无主义。积极的虚无主义者认为,既然上帝不存在,那么"一切意志就都是我的意志"。至于痛苦的哲学问题,这个"连上帝也没有解决的难题",就让超人来解决吧。尼采说:"我将教人以生存的意义,那便是超人。"
什么是超人呢?尼采用进化论的观点解释说,超人就是超越于人类的一个新物种,一个更高级的物种。然而直到现在,生命科学也无法理解这个新物种,它似乎只能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存在。
作为一个积极的虚无主义者,尼采满怀激情地想象着人类彻底解放的前景,他仿佛被一轮新生的旭日所照耀着,充满预感和期待之情。他说:"我们的视线似乎更加开阔了,纵然还不够明亮,但我们的船毕竟能够置身于大海,并且去面对各种危险了。"他说:"这是一个充满未知、偶然、恐惧而又绝对自由的视域,也是一个必须用生命去历险和搏斗的游戏。"他说,他疯狂地说,他疯狂地宣扬他的强力意志与超人理想,直到1889年,他住进了耶拿大学的疯人院。
1900年8月25日,宣布"上帝死了"的尼采也死了,死时年仅56岁。他最终也没能用他的超人学说来超越他的痛苦。黑暗中的自由
尼采去世5年之后,让·保罗·萨特出生了。
少年萨特接受过叔本华、尼采的影响。有一次,他在烧什么东西取乐,忽然,他感到上帝在监视着他。盛怒之下,他就把上帝大声责骂了一通。据说,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上帝监视他了。他后来颇有些洋洋得意地说:"人是通过自由来体现人的本质的,因此人不能受上帝的统治而失去自由。为了人的自由,就必须对上帝判处死刑。"
萨特被称为是一位存在主义的哲学大师。所谓存在主义,不过是一些逻辑和推理而已。由于否认了上帝的存在,存在就成了一种虚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萨特甚至还是一个消极的虚无主义者。他不得不承认,当上帝死后,人就陷入了"自由的厄运"。这时,他发出了一声意味深长的感叹,他说:"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人没有不选择的自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