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重修廉水县城隍庙碑。立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为长方形,顶部为半圆形,高100 厘米,宽86 厘米,厚14 厘米。中间横向断裂,其余部分完整。顶部半圆部分图案,最上部是一圆形,中间由一“十”字均分,“十”的上下出头笔画朝两边各画成一个多层不规则三角形,笔画在三角形最里层停止,共形成四个不规则小三角形。三角形正下方是竖行“皇清”两个大字。右左两边分别是云中飞舞的龙和凤,龙的嘴对着“皇”字左边,凤的嘴正对着“皇”字右边。碑文记载了廉水县的设立、城隍庙尊神的情况,以及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城隍庙的缘由及情况。
廉水县在南邑西六十里,创于大宋绍兴四年,迄今城郭遗迹无可考。自国朝定鼎以来,惟城隍殿宇尚在。按府志所载,神施姓讳□奇,锦官人,斯邑宰也。其祠文献无征,不知所始。观仪门[1]古柏已数百年物,知神享此祀也久矣。夫先王之制祀也,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有功德于民者不在祀典。若我邑城隍尊神,凡邑中水旱疾疫,有祷即应,与吾邑寔痛痒相关。是生为斯邑父母,殁为斯邑保障。其庙食不□于兹土也宜哉!
顾祀典之崇隆,恒赖执事之振兴。自乾隆以迄嘉庆,栋宇垣墙,虽屡经前辈补葺,而两庑[2]、仪门仍然缺如,无以壮神之明威。至道光八年鼎新而后,增以两庑,塑神以肖六曹;崇以仪门,附室以佐两翼。以及丹室官舍,莫不具备,庙貌较前颇觉整饬,足令人肃然起敬。每值圣诞之期,乡绅庶衣冠济济以报赛维虔焉。所谓人赖神以立,神亦藉人而兴者,非欤?
甲辰夏五月,天久不雨,禾苗枯槁,合邑祷于庙,得甘霖。是岁谷熟年丰。咸曰:“此神之力也,曷乘此积谷为报神庥之资乎?”于是,执事等募化四方,咸量力乐输,共襄盛举,约积金三佰串之谱。执事将书捐赀者名于石,嘱余为记。余思古今之变,朝市屡易,寺观颓圮者不知凡几,而斯邑在乡村中,屡经兵戈震荡而不废,可见神之德被者深,故人之崇祀者久也。抑又闻之天下筑土为城,浚池为隍,则城隍乃司城之神,主典幽明生死之事者也。兹无城池而谓之城隍者,抑其建祀仍在有城池之时,亦未可知。予不揣固陋,谨书其事,以垂诸久远,使后之览者感发而济美[3]焉,庶祀典百世不替也云尔。
南邑生员李漱玉撰
褒邑生员李士杰书
道光二十六年四月十八谷旦立
【注释】(www.xing528.com)
[1]仪门 明清官署、邸宅大门内的第二重正门。有的旁门也借称“仪门”。
[2]两庑 祠庙的东西两廊。
[3]济美 在以前的基础上使美好的东西发扬光大。语出《左传·文公十八年》:“世济其美,不陨其名。”杜预注:“济,成也。”孔颖达疏:“世济其美,后世承前世之美。”
【译文】
廉水县位于南郑县西六十里处,设立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现在城郭遗迹荡然无存,无可考证。自大清朝建立以来,只有城隍庙的殿宇还在。按府志所载,城隍神姓施,名□奇,成都人,是廉水县令。他的祠堂没有文献可以考证,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设立的。观察仪门旁的古柏,已经有几百年了,它昭示着城隍神享受此地祭祀时间已经很久了。先王规定了祭祀制度,如果能够抵御大灾难,就祭祀他,如果能够在大忧患来到时捍卫当地人,就祭祀他,对百姓没有功劳就不在祀典之列。就像我县城隍尊神,凡是本县水旱疾病瘟疫灾害,只要祈祷就有回应,与我县福祉息息相关。他活着时是这个城邑的父母官,死后就成了这个城邑的保护神。他受人奉祀、享受祭飨的权利在这个城邑里永远传承下去,这是应该的啊!
一个庙宇祭祀活动的庄严隆重,永远都依靠执事者的努力振兴。从乾隆年间到嘉庆年间,殿宇垣墙多次经有识之前辈的修补,但祠庙的东西两廊和第二重门仍然没有被修葺,没有什么能用来壮大神明威仪。道光八年(1828)重新修建以后,增加了东西两廊,塑神像来供奉其他神灵;建起高高的第二重门,旁边盖上附室来辅助两翼的威仪;还有丹室、官舍,也都一一具备。庙宇面貌和以前相比焕然一新,足以让人肃然起敬。每到城隍神的生日,乡里的绅士庶民全都穿上讲究的衣服,争相虔诚地祭祀城隍神。这便体现了所说的“人依靠神活着,神依靠人兴旺”的话,难道不是这样吗?
道光二十四年(1844)五月,天好久没有下雨,禾苗都枯萎了。全境人一起在城隍庙里祈祷,得以天降甘霖,这一年五谷丰收。大家都说:“这是神的力量,何不乘此机会集资来报答神灵庇佑之恩呢!”于是管事者在四方募捐,大家都很高兴地量力捐资,共同成就这一盛举,大约集得三百多串钱。管事者准备把捐款人姓名刻在石头上,嘱咐我来作序。我考虑古今变迁,朝代更迭,寺庙道观倒塌的不知有多少,而这个城隍庙在乡村里,多次经历兵火战乱的洗礼却没有被荒废,可见城隍神灵的护佑之深,所以人们也就能长时间地崇拜奉祀了。又听说天下筑起土为城,挖深护城河为隍,城隍就是掌管它的神灵,主管阴间与人间的事情。这里没有城池却叫城隍的原因,或许其建庙时城池还在也不一定。我见识浅薄,见闻不广,没有能力,只能恭敬地记下这件事情,以期永远流传下去,让后来见到此文的人能有感而发,并在以前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希望城隍庙祭祀能永远流传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