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吴忠嗣墓发现于南郑县新集镇龙王村五组李家院子石马湾水库内,墓址位于水库常年水位线以下。墓原有神道,神道两侧原有石人、石马等物,现均已被破坏,只剩墓坑周围的大量宋砖。墓葬形制不详,1973 年出土有金耳环、铜镜、古钱币及墓志一通。墓志保存完整,为长方形,高93 厘米,宽46 厘米,厚5 厘米。碑额有篆体双行“皇宋洋州察推吴君志铭”10 字,正文为楷体,35 竖行,满行53 字,共有1234 字。该墓志现存于南郑县圣水寺文管所。志文记载了南宋抗金名将吴璘之孙吴忠嗣(官至洋州察推)的生平事迹,着重记述了吴忠嗣在吴曦叛乱中所表现出的忠肝义胆。
皇宋洋州察推[1]吴君志铭
乡贡进士文祁撰书
前乡贡进士苏樵题盖
艺祖皇帝,垂统立极,惩五润士气衰耎(懦),以正谊[2]为第一事。陶谷袖禅稿,薄之,终身弗大用[3];卫融为其主,盛怒以霁,目为忠臣[4]。人知趋向,国脉以寿。庆历时任福、桑怿、耿傅[5],皇祐时曹觐、孙节[6],靖康时李若水[7]死于战敌,死于骂贼,忠赤相望,未易枚举。高宗皇帝,中兴绳武,益重服节死义者。为郎官出使,谊不辱命,如济源傅察[8];处民伍抗虏,视死如归,如下邽苏谔。事彻听闻,列圣嘉叹,或超加恤典,或宣付史馆。诸公身元虽丧,生气凛凛。国家畴其事而崇报,奋乎百世,闻者兴起。
抑中子由祖而上,见太中墓志,以集英遇郊恩[13],任通仕郎,初主凤州梁泉簿耳,转丞文州曲水、武连,秩满令普安。丁淑人忧,外除调剑门。先是,武连政善,下至卒吏、邮传,得其欢心。总计陈哗尝报书谓:“自有此邑无此令,既去它邑,幸其肯来。”君知戒令已孚,三为令,俱隆庆。嘉定十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之洋州观察推官任,客兴元府城固姨魏氏,早起无疾而逝,年四十有七。官止儒林郎,逾月,得佥书合州判官厅公事。明年清明日,葬太中淑人墓次。
大浸稽天,砥柱弗徙。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性孝与忠,惟古烈士。君崇高节,无生有死。金璧而归,持见先子。彼波荡者,颜之厚矣。金华松岗,实墓其址。清风百世,闻者兴起。
姜敏刊
【注释】
[1]察推 即观察推官之省称。唐朝始置,为观察使属官,设一员,位次于判官、掌书记,掌推勾狱讼之事。宋朝时三司下各部每部设一员,主管各案公事;诸州幕职中亦有节度、观察推官。金朝时推官始为地方正式职官,品秩为从六品或正七品。
[2]正谊 合宜的道德、行为。《汉书·董仲舒传》:“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霸,为其先诈力,而后仁义也。”正:合于法则的;谊:通“义”。
[3]陶谷袖禅稿,薄之,终身弗大用 陶谷,北宋新平(今陕西彬县)人。寡廉鲜耻,谄媚逢迎。历仕后晋、后汉、后周三代,及太祖赵匡胤夺了后周政权,举行“受禅”仪式时,仓促间未备禅稿,陶谷从袖中拿出禅稿说“臣早备好”,赵匡胤觉得他无气节,鄙其为人,终身不重用(见《中国人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30 年,第11、12 页)。
[4]卫融为其主,盛怒以霁,目为忠臣 卫融,五代博兴(今山东博兴)人。仕北汉为平章事。宋太祖赵匡胤伐北汉,融被擒,责问不屈,匡胤大怒,命斩首,融大呼“死得其所”。 匡胤息怒,认为是忠臣,放回北汉(同上书,第1606 页)。
[5]任福、桑怿、耿傅 任福,字佑之,北宋将领。其先祖为河东人,后徙居开封。宋真宗咸平年间,补卫士,由殿前诸班累迁至遥郡刺史。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后,任陇州知州、秦凤路马步军副总管,以忻州团练使为鄜延路副总管兼管勾延州东路蕃部事。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知庆州,兼环庆路副总管。夜袭白豹城一役成名,后败亡于好水川(今宁夏隆德)。桑怿,北宋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历任郏城(今河南中牟东)尉、永安(今四川奉节东)巡检与泾源路(今甘肃泾州、固原等地)兵马督监,驻扎于镇戍军。庆历元年(1041)与任福等一同战死于好水川。耿傅,北宋河南人,与任福等一同战死于好水川。
[6]曹觐、孙节 曹觐,字仲宾。皇祐年间,以太子中舍封州。“侬智高叛……觐率从卒决战不胜,被执。……贼知其无降意,害之。”死之年三十五岁。孙节,北宋开封人。和北宋名将狄青一起在延州,数次攻破敌城而累有战功,升迁至西京左藏库副使。在狄青讨伐侬智高叛乱时,孙节是狄青的下属。孙节作为前锋,在前阵拼命搏杀,但叛贼非常骁勇,孙节与狄青在(昆仑)山下鏖战多时,忽然中暗枪而死。
[7]李若水(1093—1127) 原名若冰,字清卿,北宋洺州曲周(今河北曲周)水德堡村人。靖康元年(1126)为太学博士,官至吏部侍郎,曾奉旨出使金国。靖康二年(1127)随宋钦宗至金营,怒斥敌酋完颜宗翰,不屈被害。
[8]傅察(1089—1126) 字公晦,孟州济源(今属河南)人,中书侍郎傅尧俞从孙。18 岁(徽宗崇宁五年,1106)中进士。曾任青州司法参军,永平县、淄川县县丞,太常博士,兵部、吏部员外郎。宣和七年(1125)冬,傅察奉命迎接陪伴金国前来祝贺新年的使者。当时金兵已经开始入侵,有人劝阻他不要去了,但傅察决定继续完成使命,依然前往。在韩城镇,他被金兵劫持去往北地,道遇金二太子斡离不领兵经过,斡离不让傅察跪拜,傅察义正词严,拒绝他的要求。斡离不恼羞成怒,拽着傅察让他伏地跪拜。傅察不卑不亢,不久,被斡离不杀害。朝廷赠谥号“忠肃”(见《宋史·忠义一》,中华书局,1977 年,第13165、13166 页)。
[10]孔道 必经之道,四通八达之地。(www.xing528.com)
[11]旁午 亦作“ 旁迕 ”,交错、纷繁。
[12]行部 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
[13]郊恩 皇帝因郊祀礼成之后,对皇室、臣民所加的恩泽。
[14]字 抚养、养育。
[16]制阃 宋代制置使的简称,多以安抚使兼之。《宋史·职官志七》:“制置使:不常置,掌经画边鄙军旅之事……中兴以后,置使,掌本路诸州军马屯防捍御,多以安抚大使兼之,亦以统兵马官充,地重秩高者,加制置大使。”
[17]大安军 北宋至道二年(996)以三泉县置大安军,三年(997)省大安军,故治在今陕西省宁强县阳平关镇唐渡片擂鼓台村。
[18]承直郎 文散官名。宋徽宗崇宁初置,以换留守、节度使、观察使的判官,正六品。金正七品下,元正六品,明为正六品初授之阶。
【译文】
回忆我太祖皇帝,承天命登上帝位,以五代时士气衰萎懦弱为警戒,把端正合乎法则的道德行为作为第一要事来抓。太祖受了周禅,朝班已定,却没有禅诏。学士陶谷将禅诏从袖中拿出,太祖心中看不起他的为人,于是陶谷终身只做了翰林学士,再也不得升迁;卫融为其主北汉皇帝,面对太祖时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太祖视他为忠臣。从此以后人们都知晓大义所向,国家的命脉才得以长久。庆历年间的任福、桑怿、耿傅,皇祐年间的曹觐、孙节,靖康年间的李若水,他们有的死于和敌人作战,有的死于痛骂贼人,赤胆忠心者一个接一个,数不胜数。高宗皇帝,继承祖先伟业,更加敬重为节义而赴死的人。以郎官身份出使金国、坚持正义不辱使命的济源人傅察,身为普通百姓,抗击金人、视死如归的下邽人苏谔,他们的事迹被上报朝廷,深得大家赞许,他们有的被给予特殊的恩典,有的事迹被交付史馆记载存留,永垂不朽。诸位英烈虽然身死,但他们的浩然正气令人敬畏。国家宣扬他们的事迹使之世代相传,以期永远振奋后世,使听到他们事迹者能奋然振作。
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权臣韩侂胄出任宰相,盲目发动了对金战争,借以提高自己的威望。四川宣招副使吴曦,妄自尊大,用兵打仗并非其所长,被金人威逼利诱,于开禧三年(1207)正月,在兴州(今陕西略阳)僭位做了皇帝,想要收集笼络一批家族亲信的人为其所用。吴忠嗣,当时任武连(今四川剑阁)县令。吴曦叛乱后,其伯母赵氏(太宗皇帝七世孙下嫁吴家)怒骂其反叛行为,吴曦便让人把她扶出去,并下令吴忠嗣,让他把赵氏软禁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吴忠嗣怒骂道:“祖先的功勋业绩,都记录在盟府(古代掌管盟约文书的府库),怎能容忍一朝被毁坏呢?我宁愿一死,终究不会被压服!”径直扔掉了吴曦的檄文。吴曦派来的伪使非常气愤,下令后军驻守将官,派遣十几名甲士,手持利刃站在庭院中,胁迫吴忠嗣就范,并传达了吴曦“如果他不听从,提头来见”的话语。吴忠嗣态度坚定,不可动摇,伪督运徐景望气势汹汹,吴曦的家奴跑到县衙非常无礼,吴忠嗣说:“这是大宋赵家天下,你们怎能如此无礼。”对他们处以杖刑,然后将他们戴上枷锁投到监狱里。叛党在吴忠嗣这里被阻止了。对于朝廷宪章,吴忠嗣和平常一样始终遵奉,到现在吴忠嗣的事迹在县志中还可考证。武连地处军事要冲,不测之事繁多,正因为吴忠嗣在此镇守,百姓才得以安居。叛乱总共持续四十五天,四川一带得以肃清,百姓又重见天日。茶马使者范仲壬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方圆百里的士人百姓,拦住茶马使者范仲壬的马头,争相把吴忠嗣守正道的事实告诉给他。后来又集体禀报到府里,太守了解到了详细情况,赶紧在利州东路转运司判官赵纲、制置使杨辅、宣威□使相安丙那里,连续核实事情的前后经过,上报给朝廷。安丙又用吴曦是“亲戚畔之”等奏章话语为吴忠嗣作证。后来朝廷下旨:免去对吴忠嗣的连坐之罚,免除其流放之苦,仍然让其担任以前官职。吴忠嗣耻于和吴曦同姓,请求朝廷给他改名,朝廷特许改名为现在名字“元”,字明叔,赠其父为太中大夫、集英殿编修、夔州路提点刑狱。
或许因为他是老二的缘故,他受祖上荫护做官(见太中墓志),承蒙皇上郊祀之后的恩泽,以集英殿编修的身份担任通仕郎,起初担任凤州梁泉县主簿,接着转任文州曲水、武连县丞,任期满后,升任普安县令。太中淑人(伯母赵氏)去世后他辞官,守丧期满后调任剑门。起初,吴忠嗣任武连县丞时政绩很好,就连卒吏、邮传都很喜欢他。总计官陈哗曾经回信说:“自从有了这个县还没有过这样的县令,既然已经离开了别的县,期望他肯来我们县。”吴忠嗣知道禁令已经为人所信服,三次制定禁令,都起到很大作用。嘉定十年(1217)十一月二十三日,吴忠嗣去洋州观察推官任上,客居在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城固县姨妈魏氏家,早晨起来后无疾而逝,享年四十七岁。当时他官至儒林郎,过了一个多月,获佥书合州判官厅公事。第二年清明节,他被埋葬在太中淑人(伯母赵氏)墓旁边。
吴忠嗣典雅端重、温和纯正,不追求奢华,容貌清丽圆润,待人接物合乎礼仪。他一向好学,喜欢结交士人。还没有做官时,他纵横经史,喜欢学习作诗,在好多屋子里贴上所作的诗,题其书屋为“吟窟”。他总共在五个地方任过职,谈到他的人几乎都对他赞不绝口。吴忠嗣为人宽厚仁爱,乐于施舍,遇到贫穷的亲人故旧死了,没人管的他就资助埋葬,抚养他们的孩子长大。他的兄弟及仆人们,平时没有不称赞他的,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悲伤得就像父母去世一样。吴忠嗣深谙人情世事,谈吐豁达爽朗。向上级部门汇报事情,滔滔不绝、委婉动情,长官都赞成他的意见和建议,他推荐改变了四个人的官职。安丙任郡丞时,吴忠嗣任普安县令,安丙很是喜欢他的治政才能。后来安丙做了军前转运使,吴忠嗣曾经对他说:“一定得先杀了宣招副使吴曦的亲信赵富,之后才可商议进取之事。”安丙公对他的话很惊异。不久他就因忠义节气更加受到喜爱器重,在军营中地位尊贵显赫。吴忠嗣随时都可以见到安丙,见到了有时就逗留一整天,所有公事和言语,安丙也都不避开吴忠嗣。安丙答应吴忠嗣只要干出成绩,就可在朝为官。吴忠嗣起初因母亲去世辞职,后来他做制置使时发生失误,但他所促成的边境往来还在继续。当初身为集英殿编修的父亲五次担任郡持节镇守偏远地方,所到之处都称赞他廉洁,积攒下的财物不多,因受到吴忠嗣失误的牵连而免官归家。在有关官吏的帮助下,他才得以在大安军置买田舍,靠租税生活,在这里安家落户了。吴忠嗣起初娶了承直郎王班的女儿为妻,后来又娶了实淑人的妹妹为妻。有三个儿子:吴柬之、吴震之、吴损之,都被推荐参加了进士科考试。嘉定九年(1216),朝廷下诏招揽人才,利漕使者曹彦思考揣度圣意,无论是在当地民间,还是管辖当地的官员,使之一并知晓,以杜绝争讼。一个女儿还未出嫁。有孙子二人。我曾经研究班固的《汉书》,王莽篡国,有愚昧无知的人依附于他。他们读书,名为读书人,却当国师,为新贵,永远为后人所耻笑。当反贼气势正盛之时,从科第中脱颖而出的,尚且不隐退离开,而甘心当盗跖似的人物。吴忠嗣出身贵族,虽担任小官,但明白避祸就福之理,不与吴曦同流合污,不使父母蒙羞。虽然是父母教育有方,但也是吴忠嗣忠君事父的性格使然。皇帝的圣明褒奖,用来劝导忠孝之人,为他写下铭文有何推辞的呢?铭文说:
虽然洪水声势浩大,但是砥柱山一点也不移动。社会虽然黑暗,但是不乏有识之士。性情孝顺忠诚,只有古代的忠烈之士才可做到。吴君崇尚高风亮节,视死如归。他有着黄金碧玉般的美好品德,并使天子知晓。那些动荡不稳固的人,脸皮真是厚啊。金华山上的短松岗,就是吴君的墓址。他的清高风骨流芳百世,听到的人都被其感染而奋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