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本次修订即将“收官”之际(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暴发流行,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负担(burden of disease)和社会经济损失。
面对着这一严峻的挑战,我国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举全国之力,数万白衣战士,从祖国的四面八方逆行奔赴湖北。其中,当华西医疗队与齐鲁医疗队会师于武汉机场,被中央电视台展现于全国人民的面前时,场面令人鼓舞,却又显得深沉悲壮!难免使人联想起七十多年前在全国抗日救亡的战火之中,齐鲁、燕京、金陵、中央、华西五大学师生,云集于成都华西坝共同奋战的艰苦岁月与为国奉献的光辉历史。
在抗疫危难之际,我国科研工作者更加奋发努力,迅速研制出监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的多种试剂,并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帮助医师对COVID-19患者予以特异性诊断。这无疑在病原学诊断方面,大大地前进了一步,诊断的科学性得以加强。但从临床流行病学的角度,将这种新的诊断措施应用于医学实践和指导临床与公共卫生决策前,必须明确有关重要问题,以避免决策失误:①这种新的诊断试验是不是临床诊断的金标准?其诊断的准确性高吗?②这种诊断性试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是多少?倘若个体因该试验敏感度和特异度低而被漏诊或误诊,危害大吗?③倘若因科学水平的限制,难有理想的、高准确性的诊断试验,仅有多种同类不十分理想的诊断试验(假设当前有多种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诊断试剂),您会科学地利用它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努力防止患者漏诊或误诊吗?④您还想开展新的、更佳的诊断性试验研究吗?本书介绍了临床诊断性研究与评价的相关内容,旨在帮助读者得到以上问题的答案,并应用于临床实践。
在抗击COVID-19之初,国外传来能有效治疗COVID-19的“神药”瑞德西韦,据说有充分的抗病毒药效的基础科学依据,又有对COVID-19重症感染显效的临床个案报告。其研制单位无偿公开该药物全部技术资料,所以该药得以从试验阶段直接进入“转化医学”阶段,但医学界仍坚持必须先通过严格的Ⅲ期“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证明该药确有疗效而无明显不良反应,并按正常法定程序确认之后,方可正式应用于临床,这就是科学精神和伦理学原则的具体体现。
以上事例提示我们,临床治疗性研究有国际公认的科学研究原则与方法,而且必须明确接受试验的对象是患者,而不是实验动物。因此,其研究方法及伦理学原则非常严格、严谨,既要保障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又必须确保受试对象的安全。对此,本书介绍了临床科研的系统理论、原则、设计方案与方法,以供读者在进行临床治疗性研究时借鉴、参考。
对于COVID-19感染患者,为什么有些人毫无症状、安然无恙,即所谓隐性临床症状患者,有些人却病情危重甚至死亡呢?为什么有些幸存者会有某种后遗症,甚至病后还“带毒”或复发呢?其原因及影响因素是什么呢?如何趋利避害,更好地促进患者康复并提高其生存质量呢?本书介绍了通过病因和危险因素来预测生活质量等的研究与评价的相关内容,为读者回答上述问题时提供参考。(www.xing528.com)
本书能够帮助解决COVID-19暴发流行中所暴露的若干实际问题。临床流行病学的目的是为临床科研者在面对人类疾病相关重大研究问题时,从病因与危险因素、早期诊断、有效防治、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进行研究,全方位、系统地提供临床科研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学的支持,力争防止与避免有关偏倚因素(bias)的干扰,保障研究结果及其理论的真实性,即科学之真实程度,并实事求是地评价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如果该研究结果既真实可靠又具有重要价值,依据其适用性的高低,可转化于临床实践,并接受循证医学实践的考验。这就是临床科研之科学、创新,以及将有价值的创新成果转化为防治疾病实践的正确之路。
国际医学界对临床流行病学在促进现代临床医学的研究、对人类疾病的科学防治等方面的贡献,早有共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基础医学特别是当今生物学的进步,现代信息科学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在临床科研与应用中的引入,推动了临床流行病学的不断丰富、发展与创新。因此,作为我国临床流行病学的主要发源地与创始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医学院,更应团结志同道合的同仁,坚持科学与创新,为不断推动学科的发展而奋斗!
临床科研与创新永无止境,临床流行病学与临床科研共存共荣!临床医疗必然坚持科学并与时俱进,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对临床医疗有促进和指导作用。
王家良
2020年6月于成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