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民族音乐教育唤醒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热爱

让民族音乐教育唤醒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热爱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是音乐真正属于每一个学生,要使民族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情感和高尚的艺术趣味,并且会进一步促进学生热爱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树立将民族音乐作为我们学校音乐教育根本性基础的观念。重视民族本位是首要。我国学校的音乐教育也将由不完善逐渐趋向完善。确立首调唱名体、发展民族音乐思维。像柯达伊为匈牙利民族提出的一样,首调唱名体系适应民间音乐的有调性传统,有助于从民间音乐的特征音调进入音乐的读写。

让民族音乐教育唤醒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热爱

【作者】刘虹琳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于戚羽旌,谓之乐。”以及“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乐记》对音乐本质探索的体现。

上述文字,说明音乐是由人的心而产生的,是为了表达人的情感而产生的,人的情感产生是由于受到外界事物的冲击和影响。另一方面,包含了一个由自然的“声”到审美的“音”的转化过程,也就是说,不是任何情感的表现都是音乐。“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个“声”不是审美的声音,而只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没有领悟性知觉的材料,并不是音乐,要以节奏的变化,合理的旋律等,有着形式美的规范和社会伦理的规范等这些领悟性知觉的材料,构成另一种相对独立艺术形式。这部先秦时代儒家音乐美学著作,对后人的影响可谓大矣。

音乐是人的生存方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正如蔡元培先生指出的:“吾人固不可不有一种普遍职业,以应利用厚生之需要,而于工作的余暇,又不可不读文学听音乐,参观美术馆,以谋知识与感情的调和。这样,才算是认识了人生的价值了。”音乐是养成健康感性或审美经验的必不可缺的手段(以乐启美);音乐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必不可缺的手段(以乐启智)。

“音乐是人类文化绝不可少的部分,没有音乐的人是不完全的人。”“要使音乐属于每一个人。”要是音乐真正属于每一个学生,要使民族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情感和高尚的艺术趣味,并且会进一步促进学生热爱人类一切优秀文化。

从理论上说,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通过音乐我们可以感受一种文化,进而去了解一种文化,反之,通过文化,我们才可能真正地去体验一种音乐,整体地去认识一种音乐;音乐又是一种能够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音响和时间的艺术,人类通过自己的音乐与自己的文化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匈牙利教育家柯达伊提出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不是个别音乐家创造的,而是整个民族人民的创造。民族音乐母语是引导儿童进入音乐世界的最好材料,是培养儿童热爱艺术、具有好的艺术趣味、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民族潜意识的最好基础。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树立将民族音乐作为我们学校音乐教育根本性基础的观念。就中国而言,传统的教育是重人文而轻科技,造成科学技术的落后,致使在近代与西方列强的较量中惨败。现代许多从事普通音乐教育的人和一些学生家长,也染上了重技轻文的病,这主要表现为片面追求技巧训练的档次而忽略人文精神、审美经验、思维能力等内在素质的培养。生活中,学习西洋乐器的人数远远超过民乐器乐的人数,而民乐教师的收费标准也相对低于西乐教师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社会中重西轻中的现象仍不鲜见。

重视民族本位是首要。“在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中,传统的继承是一种基本成分。假如离开他们的有形国土,传统的便成为许多人们民族身份的特征。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音乐对于加强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民族的音乐真正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呻吟、痛苦和欢乐,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理想,贯穿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别在当今的中国,受西方军事经济的强烈冲击,国人将对西方生产力的崇拜推向了极致。如果每一代人不能够继承和发展传统,祖先的文明不久将要消失,因为文化是不能自动永存的。”世界的发展趋势乃是经济一体化、多元文化的交流。人类越是需要外来文化,就越是要强化和挖掘自己的文化,越是民族的,也才可能越是世界的。

中国音乐文化的大智慧在于,在音乐完成了对自然和人生的认识,容中国文化的言、象、意三位于一体,最终达到忘言得象、忘象得意之佳境,而中国音乐的“意”乃是“宇宙和谐”的自然观。珍惜我们优秀的音乐文化,也是历史的需要。(www.xing528.com)

坚持开放学习。吸取借鉴外来音乐文化,形成不同文化的撞击,提升和挖掘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层体验,丰富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形态,绝不盲目崇拜。

建立民族音乐文化观念,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的民族音乐文化基础,是学校音乐教育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

1929年柯达伊在《儿童的合唱》一文中指出:只有以歌唱为基础的教育形式才能使音乐普及到每一个儿童。因为,器乐毕竟只是少数人的事。“只有人声——对所有人来说是(与生俱有的)可以自由使用的、最美好的乐器——才是使音乐文化属于每一个人的沃土。”音乐基础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播专门名词和概念,而首先是实践,我们必须帮助学生学会唱、读和写他们所听到的旋律,”因为“一个有音乐读写能力的人,将比没有这种能力的人掌握更多的音乐文化。”从而更可能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我国的民族音乐经过了艰辛的探索历程。我国学校的音乐教育也将由不完善逐渐趋向完善。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本民族的民歌和创作歌曲为主要教材。有步骤地使学生掌握音乐的母语;唤起学生对歌唱的兴趣;培养和指导学生的音乐爱好;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培养以民间歌曲为基础的音乐读写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获得基础的音乐读写能力,培养音乐家和培养听众。提高整个中华民族公众的音乐趣味,不断地向着更好和更具有民族性的方面发展。

学校教育中的音乐理论基础应是民族五声调式。五声音阶体系应贯穿在歌唱、音乐读写、五线谱知识、民间音乐结构分析、听觉发展、多声部训练等各项学习内容中。

改编适合于学校教学所用的教材。作为音乐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时代音乐氛围选取、改编民族音乐。在工作实践中,找出最适合学生的好作品。确立首调唱名体、发展民族音乐思维。像柯达伊为匈牙利民族提出的一样,首调唱名体系适应民间音乐的有调性传统,有助于从民间音乐的特征音调进入音乐的读写。也有助于学生对音调形成一种典型、稳定的心理反应,能够促进对民族音调旋律的感知和音乐思维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感受、理解、发展民族音乐基础上的创造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以民族音乐的结构感知发展创造性能力。民族音乐结构的感知在于丰富的积累。以民族性合唱发展民族音乐基础上的多声部音乐能力。多让每一位学生接触、演唱富有民族性的歌曲,以多种形式组织学生们参加课外活动,丰富民族音乐的表现力。

借鉴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教学法——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发展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教育。踏踏实实上好每一节音乐课,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重视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的教学,发展有民族特色的情趣高尚的艺术教育。”我国《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的主题是:“以中华文化为母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我国的民族音乐将会有迅猛的发展。“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我们将用孔子的智慧,唤醒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立足于基础教育的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跟上时代的脚步,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一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