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教学目标的四个基本要素

音乐教学目标的四个基本要素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音乐教学目标陈述中,包含着四个基本要素,即所谓ABCD,它们是:*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在传统教学目的陈述中经常出现如:“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与歌唱能力”的表述。传统教学的这种主体错位致使有些课授课和听课教师满意,但学生并不满意。是面向全体的最低底线,而不是个别尖子生才能达到的最高标准。在教学目标实际表述中教师可根据需要将“行为主体”或“行为条件”加以省略。

音乐教学目标的四个基本要素

音乐教学目标陈述中,包含着四个基本要素,即所谓ABCD,它们是:

*行为主体(Audience)、

*行为动词(Behavior)、

*行为条件(Condition)、

*表现程度(Degree)。

请看下例:

例一:“在分组讨论中(条件),学生(主体)能记录并复述(动词)其他同学对雅尼音乐看法的主要观点(程度)。”

例二:“在听赏并分析《贝五》第一乐章后(条件),学生(主体)能准确识别(动词)两个主题(程度)。”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现在的学生学唱新歌主要是靠耳朵听会的,由于音响声源几乎充斥在空气中,非常容易得到,学生自觉不自觉的就会被淹没在流行音乐的音响狂潮中。按照心理学的解释,越被经常刺激的神经末梢就越灵敏,学生的听觉神经在这铺天盖地的音响中被刺激得异常敏锐,听会一首歌,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小儿科,他们有了简捷的方便的方法,当然不愿意去掌握困难的复杂的方法了。

传统教学目的的陈述中常出现的“使学生……”、“让学生……”、“帮助学生……”、“促进学生……”等情况,其行为主体均为教师。

在传统教学目的陈述中经常出现如:“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与歌唱能力”的表述。这种表述的行为主体是教师不是学生,是教师想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我们说判断教学效果的直接依据应该是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真正获得情感体验与切实的进步,而不是教师的主观愿望是否实现或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传统教学的这种主体错位致使有些课授课和听课教师满意,但学生并不满意。

2.行为动词:

要求具体、明确、可测量、可评价,不能笼统、抽象或模棱两可。(www.xing528.com)

例如:“通过学唱《接过雷锋的枪》,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雷锋式的好少年。”在这个表述中我们清晰地发现学生歌唱能力是否提高、提高程度等效果无法测评,同时通过一节课就想“把学生培养成为雷锋式的好少年”过高估计了一节课的功效与价值。

诸如:“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掌握简单的乐理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等均属“正确的废话”,对课堂教学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也没有评价的价值。

3.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体现了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要求可操作、可控制、精心设计。要以下四种类型

类型一:关于使用辅助手段或工具。如:“允许在课本上查找”、“可以提前练习”;

类型二:提供信息或提示。如“在乐谱第二声部中,能……”;

类型三:时间限制。如“在半分钟内,能……”;

类型四: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自己对……的观点”。

4.表现程度:

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是面向全体的最低底线,而不是个别尖子生才能达到的最高标准。

例如:“记住歌词或音乐主题”、“能基本正确地演唱歌曲”、“感受音乐作品浓郁的地方风格”、“体验创编活动的快乐”等。

由于是面向全体学生,所以还可以是“至少记住其中三种”或“85%学生能够识别作品中三件乐器音色”。

在教学目标实际表述中教师可根据需要将“行为主体”或“行为条件”加以省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