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事实证明:各类实践活动对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开发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更多的联系实际的机会,这种联系实际应该是在合理思维引导下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满足学生自我实践的需要。云岗中学的江莉老师在高二的“中国民歌”一课中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思维方式等,不是单纯的只让学生听听南北茉莉花,讲讲两首歌曲的相同与不同风格,而是借教材内容把这节课引申到当前学生最敏感的流行音乐、现代音乐、通俗歌曲等和学生一起探究讨论。江老师在导入中首先出了几个很简单的话题:你会唱民歌吗?你会说家乡方言吗?引起学生的关注,接着江老师说:我是从四川来的我用家乡方言给同学们讲几句话。课堂气氛顿时轻松起来,不少学生也试着用方言说出:俺是山东人;阿拉上海人;俄是陕西人等。接着江老师又用方言唱了一曲四川民歌“高高山上一束槐”,同学们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对比欣赏了江苏民歌“茉莉花”和河北民歌“茉莉花”,他们从屏幕中观看了苏州园林、亭阁、小桥流水又看了河北大平原、北方农村节日情景,根据我国南北方民歌的音乐风格特征及人文差异讨论总结出:南北方地形、气候的差异,又由于生活习性、性格方言不同使得南北方民歌具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表达爱情的民歌风格也不同。此时江老师并未简单的总结,而是进一步引申课题内容,她就现代音乐与古老的中国民歌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你喜欢中国的民歌吗?为什么?如今现代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音乐、现代音乐及外来的摇滚、爵士乐各种风格的流行歌曲、组合等成为青年们欣赏音乐的主流音乐,江老师认为:高中的民歌欣赏课不能仅将教学目标定在让学生辨别、学唱、小结的基点上,而是怎样让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并能终身受益,只有了解了民歌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并通过大量事实在不强求学生的兴趣上,让学生自己通过看、听、唱、辩来分析总结民歌的魅力,来说服学生自己是他们自发的从心里对我国民歌产生兴趣。江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们有说“喜欢”的也有说“不喜欢”的,并且都阐述了各自的理由。江老师又提出:你认为民歌的前景如何?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甚至是辩论结论如下:1、民歌有前景但那是中老年爱听爱唱,青少年们爱唱爱听节奏明快激烈的现代音乐。2、民歌太土离现代生活太远了前景不太广阔。3、原汁原味的民歌更能表现出我国不同地域的音风格特色是有生命力的。教师在辩论后放大屏幕:原汁原味的蒙族独唱歌曲《森吉得玛》、其间有文字介绍、广西民族音乐节上“黑鸭子组合”在强烈的人潮欢呼声中、在强烈的灯光音响效果下演唱的由摇滚节奏改编的“森吉德玛”听由成方圆演唱的爵士风格的江苏“茉莉花”;视听歌剧《图兰朵》中童声合唱“茉莉花”;视听斯琴格日勒用电吉他自弹自唱、由藏天朔电声乐队伴奏的“青春舞曲”。学生们感受了这些不同形式演唱的民歌后再次讨论起来,并发表各自的观点,多数同学总结认为:民歌是通俗、流行歌曲的“根”,民歌的节奏、速度、伴奏形式、演唱方法改变后看似是现代通俗歌曲,实际仍未脱离原始民歌的风格,有些民歌与外来音乐融合后好似变味了仔细品味还是中国民歌只是感受不同罢了。但是无论千变万化它是哪个地区的民歌仍能听的出来。他们还列举了不少由民歌改编的通俗歌曲。通过这节课学生们体会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真理,并和老师一起总结出:1、具有本土地方性的民歌随着时代的发展仍前景无限并且更加具有生命力。2、民歌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最后江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高唱了苏格兰民歌“天长地久”。这节课学生联系实际分析比较,真正的参与到学习、理解音乐的课题中,并且主动思考、探究出一些过去疑惑的问题,对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起了很好的作用。(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