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准则是对评价活动的内容或某些方面质的规定(即对被评属性的规定)。评价准则是评价方案的核心部分,它规定评价活动评什么,不评什么。课程评价中最关键的工作就是评价准则的制定。评价准则通常有两种形式:其一为指标体系,其二为概括性问题。其中,评价指标体系是最常见的表述形式。
(一)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是具体的、可测量的、行为化的,是根据可测或可观察的要求确定的评价内容。评价指标按一定的层次而组成的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即为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直接决定评价方案的水平,决定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评价指标和评价目标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评价指标是评价目标的某个方面的规定,评价目标则是体现评价目的的评价内容。具体来说,它们的联系是:目标是指标的基础,没有目标或脱离了目标的指标,是没有意义的,也就失去了或偏离了它应有的评价功能;指标是目标的具体化,没有指标,目标会显得空洞抽象,而且难以操作。它们的区别是:(1)目标反映评价的总体要求,每项指标只反映评价的局部特征;(2)目标内涵比较宽泛、抽象,指标内涵比较狭窄、具体;(3)目标相对于指标来说比较稳定,一经确定便较少变动,指标相对于目标来说比较灵活,在反映目标的前提下,在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侧重;(4)目标一般不能直接进行操作或测量,指标则是可以操作、可以测量的。
根据目标的复杂程度不同,有些目标可由若干一级指标构成,某些一级指标又可分解为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师幼互动是影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核心变量之一。以下是评估幼儿园师幼互动的评价指标体系(表4-2)。
表4-2 师幼互动评价指标体系部分内容
续表
续表
设计指标体系的原则有下面几条。
1.一致性原则
指标体系是评价目标的具体化,它是将评价目标逐层分解而得到的,因而指标体系应与评价目标相一致。我们在设计评价指标时,要认真分析评价目标的实质和结构,找出关联性内容,以便准确地反映目标要求。另外,同一指标体系内的各项指标应从不同侧面反映评价目标的要求,它们也应该协调一致,不能相互冲突或矛盾。
2.完备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要完整地反映评价目标的要求,不能遗漏任何重要指标,否则就会破坏指标体系正确的评价功能。当然,强调指标体系的完备性并不等于可以随便添加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应相互独立,不能有因果关系或重叠关系。存在因果关系的评价指标会降低评价活动的效度,而指标之间相互重叠,不但影响效度,而且增加了整个评价活动的工作量。
3.可测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中最低层次的指标要能够直接观察或测量,可以用可操作化的语言加以定义。具体方法是将评价指标分解成可操作化的行为要素。指标体系必须抓住关键性行为要素,并使潜在行为变为外显行为。
总的来说,指标体系具有便于测量、信度高、误差小、容易获得综合结论的优点;缺点是设计较困难、效度低、难以反映评价对象的特点。
以下是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评价幼儿教育机构的部分评价标准(关于工作人员与儿童相互作用方面),它们是以评价指标的方式呈现的。
拓展资料
全美幼儿教育协会(NAEYC)关于高质量幼儿教育机构的评价标准(部分)
工作人员与儿童的相互作用
目的:工作人员与儿童的相互作用为儿童提供了一个理解自己与他人的机会。这种相互作用应该以温馨、尊重幼儿个性和个体、积极鼓励幼儿和对幼儿的积极反应为特征。工作人员应鼓励幼儿之间的交往,为幼儿提供发展社会技能和智力的机会。
理论依据: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社会性、情感、认知和身体是一个整体。儿童所有方面的最佳发展是在与成人积极地、激励地和个别交往中获得的。同时,幼儿也能通过同伴交往获得社会性和智力上的发展。
具体的评价指标:
1.经常通过各种方法与幼儿交往。比如,微笑、抚摸、拥抱、谈话,特别是在幼儿入园、离园和替婴儿换尿布和喂饭的时候。
2.工作人员应该在儿童视力可及的地方,并且对儿童做出反应。
3.工作人员要注意与儿童的谈话方式,要用友好、积极礼貌的态度与儿童说话,并经常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同时注意与儿童进行个别交谈。
4.工作人员要平等地对待和尊重不同种族、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儿童,工作人员要为不同性别的儿童提供参与所有活动的平等机会。
5.工作人员要鼓励并培养与儿童发展相适应的独立性。
6.工作人员要善于运用正面的、积极的指导技巧,不要用竞争、比较、批判、体罚、人格羞辱等手段。要为儿童制定一定的规则,但是环境的安排必须合情合理,少对幼儿使用“不”字。
7.环境中的声音应是愉快的交谈声、自然的笑声和兴奋的叫声,而不是尖厉的、令人压抑的噪声或强制性的安静。
8.工作人员要帮助儿童处于舒适、轻松和愉快的状态,并鼓励幼儿参与游戏及其他活动。
9.工作人员要注意培养儿童之间的合作以及其他亲社会行为。
10.工作人员对儿童社会性行为的要求,要与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
11.鼓励儿童用语言表达感情和思想。
(二)概括性问题
概括性问题是将被评内容分解为一系列的抽象问题,类似于调查提纲。当然,有时为了给评价者指定搜集信息的范围,在每个概括性问题的后面可以规定具体的调查内容和范围。
设计概括性问题的原则如下。
1.针对实际的原则
概括性问题必须是评价者所关心的、急于解决的问题,这样通过概括性问题得出的信息,就可以直接用于教育决策和改进工作。概括性问题不需要将评价目标行为化或具体化,因此就少一个转化的过程,具有较高的效度。如果不充分利用这一优点,不使概括性问题密切联系实际,那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2.简洁明了的原则
概括性问题大多比较抽象,在实际的表述中容易产生误解。所以,问题表述应该简洁明了,以免让评价主体产生理解偏差,造成评价失误。
3.突出重点的原则
概括性问题要抓住评价中的主要因素,不要抓次要因素,更不要抓具体问题。指标体系要求具体,它是用小问题说明大判断,因而显得比较庞杂,这是它的短处。概括性问题强调总体判断,在一次评价中,问题的数量不是很多,这是它的长处。如果评价方案中概括性问题强调了大问题又强调小问题,抓了主要因素又抓次要因素,实际上是利用了指标体系的短处,而放弃了概括性问题的长处。
一般来说,概括性问题的优点是效度高、易于编制、实用性较强;它的缺点是不易量化处理,信度较低。
(三)指标体系和概括性问题的关系
指标体系和概括性问题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评价准则,但它们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般地,指标可以看作是概括性问题的分解和具体化、行为化;概括性问题则是指标体系的概括和抽象。这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转换:在运用概括性问题受到限制的场合,可以把概括性问题进一步加以分解,进行行为化处理,以形成指标体系;在运用指标体系受到限制的场合,也可以把它转化为概括性问题。例如,对幼儿园户外游戏场地的评价中,概括性问题如果是“幼儿园户外游戏场地面积是否适宜”,转化为指标其主要内容就是:各班有专门的室外游戏场所;每班的游戏场地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各游戏场地之间有分隔措施;有全园共有的室外游戏场地等。
(四)指标体系的设计
指标体系的设计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将评价目标进行分解,获得初拟指标;二是对初拟指标归纳、筛选,确定正式评价指标;三是论证修订,随后可进行下一步的设计。(www.xing528.com)
1.提出初拟指标
评价目标确定后,接下来就是分解这个目标,提出尽可能详细的初拟指标。初拟指标需要按一定层次进行分解,分解时既要考虑到显性因素,又要注意到潜在因素,以保证评价体系的完备。初拟指标还要注重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如果目标分解为某一级指标后仍显得比较抽象,就需要继续分解。
提出初拟指标一般采用集体讨论的形式。可召集有关人员,集思广益,详细列出与评价目标有关的所有指标,力求完备。这些指标可以来自各个方面,如有人关心以往实践经验的总结、教育和评价文献中的研究发现、专业人员的咨询等。从初拟指标所关涉的内容来看,可以有三个方法选择初拟指标。
第一,描述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外在表现。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把这一属性的现象性外在表现确定为指标,这是一种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我们所要评价的事物往往有多种属性,我们必须根据评价目标对这些属性做深入分析,抓住它最本质的属性,然后将它的外在表现确定为初拟指标。
第二,描述事物变化后的效应。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某一事物过于抽象而不好用指标来测量,可以找出该事物变化后的效应,把这种效应定为初拟指标,作为反映该事物本质的评价指标。
第三,列出事物的全部属性或相关属性,描述与被评事物有关的属性。这是一种最不经济的方法,然而却是目前用得最多的方法。在前两种方法都无法采用的情况下,就只能运用这种方法了。
2.对初拟指标进行归纳、筛选
初拟指标提出之后,还不能马上作为正式的评价指标。初拟指标一般比较庞杂,有的反映了评价对象的本质,符合设计要求;有的则仅仅是与评价目标有关联的一些因素;有的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或者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甚至还相互矛盾,有真有假。因此,设计指标体系的第二步就是对这些初拟指标进行归纳、筛选:不能反映本质、作用不明显的要删除;同类的要合并;有因果关系的应正本清源;相互矛盾的应去伪存真。筛选指标的方法可分为数学方法和经验方法两类。数学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经验方法是利用教育工作者的集体经验和智慧进行指标筛选,主要包括头脑风暴法、因素分解法、理论推演法、典型研究法和调查统计法等。
3.论证修订
筛选过的指标并不能立即使用。为了保证设计的指标体系的质量,要进行论证,这里的论证人员不能和筛选指标时的人员重复。论证后,最好能在与评价对象类似的群体中小范围试验。试验后再对指标进行修订,使之更为合理,然后可以为这套指标体系下的各项指标分配权重。
当然,不同的评价标准制定过程也是多样的,标准的制定可以根据各类标准的特点和需要选择不同的路径。
拓展资料
教师自我评价问卷(教育内容)
1.你制定教育活动目标的顺序是
(1)先选教材,看看教材能实现什么目标
(2)按教育计划中的目标确定每日活动目标
(3)考虑幼儿兴趣与教育目标的结合
2.你在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材料时依据
(1)教材顺序
(2)目标
(3)目标和儿童的兴趣与发展水平
3.当幼儿的兴趣、关注点与你想要进行的活动发生冲突时,如你发现多数孩子不听你讲了,你的做法是
(1)停下来批评这些孩子
(2)设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口头提醒,用眼神暗示,表扬做得好的孩子等),将活动进行完
(3)看看他们的兴趣在哪儿,调整自己的计划,进行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
4.你是否注意在一日生活中利用幼儿感兴趣或关注的事物作为教育内容?例如,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孩子们被这瓢泼大雨吸引住了,你的做法是
(1)马上把他们叫回来,继续按原计划进行下面的活动
(2)等孩子们看够了,再继续按原计划进行下面的活动
(3)与孩子们一起观看,讨论描述大雨,并提出“雨是怎么来的?”等问题,将有关雨的问题作为教育内容,实现有关目标
5.当你在维持秩序时,你想到的是
(1)今天孩子不配合,跟你过不去
(2)目标和内容太难或太容易,孩子们没办法学或不想学
(3)你预想的内容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6.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产生许许多多的疑问。例如,雪化了之后,孩子们会发现田里的麦苗竟然还活着,可能会提出“麦苗被压在雪里为什么冻不死?”这类问题。孩子们发现幼儿园的院子里竞长出一棵不知名的小苗,会产生“这棵小苗是什么?它的种子从哪儿来?没人种为什么会长?”等疑问。你如何对待孩子们的问题
(1)没太注意过孩子们的这些问题
(2)能回答的尽量直接回答,不能回答的设法避开
(3)能回答的尽量直接回答,不能回答的等自己找到答案后再告诉孩子
(4)以这些内容为起点生成教育活动,引导他们自己探索、寻找有关的信息,得到答案
7.教育内容的确定是否结合当时当地幼儿的特殊需要?例如,发现春季孩子们“咧嘴角”的比较多,或在冬天孩子们生冻疮的比较多……
(1)没有
(2)偶尔
(3)有时
(4)经常
(5)总是
8.回忆本周你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有几次活动是灵活调整在幼儿的兴趣点上生成的
(1)没有
(2)有一次
(3)有两次以上
9.回忆本周的教育内容,是否全面涉及了各个领域
(1)不全面
(2)全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