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活动包括入园、餐点、盥洗、如厕、睡眠、整理、过渡和离园等环节的活动,教师在生活活动实施过程中应遵守如下基本原则。
1.教养并重原则
教师在对幼儿的生活给予全面细心照顾的同时,要提高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凡是幼儿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师就不要包办代替,而要鼓励并指导幼儿自己完成。例如,饭前洗手,即便是小班幼儿,教师也不应为他们一洗一擦了事,而应当向幼儿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并指导幼儿逐渐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
2.关注差异原则
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提出差异性要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不同年龄幼儿在生活与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合理的期望。同时,教师应根据具体幼儿的实际情况,提出与个体发展相适应的要求。如餐点环节,教师应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需求适当多吃或少吃一点饭菜、点心或水果等;在如厕环节,除了定时安排如厕外,还应允许幼儿根据需要随时如厕等。教师应给予每位幼儿有针对性的指导。有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不强,有的幼儿则独立生活和自理的意识较差;有的幼儿不吃青菜是因为咀嚼能力差,有的则是因为情感上不愿意接受青菜。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每位幼儿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轻松温馨原则(www.xing528.com)
首先,在生活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幼儿之间进行自由交流,不要过分约束幼儿的行为,以免使幼儿处于压抑状态。其次,教师应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无论幼儿做得好坏都给予适当的肯定,不因做得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或批评指责。
4.相互渗透原则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生活活动不仅具有满足幼儿基本的生理需求、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的价值,还具有促进幼儿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方面发展的价值。幼儿每天的生活活动就是关注各种事物、关注同伴、关注各种现象的过程。他们会照料自己种植的各种植物;他们会为自己吃到带图案的饼干而兴奋不已,会再三研究同伴新衣服上的图案;他们玩过了自己的鞋面,就去关注鞋底,玩够了自己的鞋子还会去关心同伴的鞋子……换言之,生活活动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综合性活动,它包含着多领域、丰富的教育内容。教师要注意各领域教育价值的渗透。
5.以非正式指导为主的原则
教师对生活活动的指导要根据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教育契机进行非正式指导。如,入园时,教师可以向幼儿提问:你们看看老师今天有什么变化?刚才是彤彤的妈妈吗?倩倩的衣服很特别,你们看看特别在哪里?你们看看咱们班有什么变化?餐点时,教师可以向幼儿提问:你们猜今天喝的是牛奶还是豆浆?你们看看今天的牛奶是什么牌子的?什么时候过期?今天我们吃了哪几种菜?有生长在水里的菜吗?这个苹果长虫子了,你们来看看……这些问题都有助于幼儿去观察和思考,去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对事物进行分类、整合,形成认识。日常生活活动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所拥有的观察资源和教育契机,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幼儿的生命更有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