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发幼儿学习的动机
教学活动开展之初,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若能激发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则活动成功了一半。教师可以采用的激发幼儿学习动机的策略很多,大致可分为经验回顾策略、问题情境策略和欣赏策略。
经验回顾策略是教师以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通过带领幼儿回顾、交流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幼儿对即将学习的新内容产生熟悉感和亲切感,激起幼儿学习的愿望,并为新内容的学习做好经验铺垫。问题情境策略是教师为幼儿提供真实或虚构的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思考和解决问题,积极投入活动中来。欣赏策略是指教师通过讲故事、演示、展示等方式突显活动内容的惊、奇、美、趣等,激发幼儿对活动内容的好奇心、兴趣和参与的愿望。
2.鼓励并支持幼儿通过操作、摆弄、交往、探究等进行学习
一些教师常常误将集体教学等同于灌输式的教学,将集体教学过程视为教师讲解演示、幼儿端坐静听、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幼儿的过程。这种教学观不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应当彻底摈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为幼儿提供与人、事、物相互作用的环境,让幼儿在感知、操作、体验、交往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经验。例如,在“泥土里有什么”教学活动中,教师先请幼儿带着铲子到泥地里铲土,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并将一些泥土带回教室,放在放大镜下观察,记录自己所铲的泥土里都有什么;然后请幼儿相互交流,教师汇总幼儿的发现;最后,讨论为什么泥土里会有这么多的东西?小朋友们通过操作、探究、交流后发现泥土里有小虫子、烂叶子、枯树枝、小草的根等,泥土有许多养分,泥土是很多植物的家,也是许多小虫子的家。
3.观察幼儿
观察幼儿是对其进行有效指导的前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观察的对象应是幼儿的行为表现和作品,尤其是幼儿不符合教师的期待或“出错”的行为表现和作品,因为它们往往最能真实地反映幼儿对教师预设的教学活动是否感兴趣、是否有收获,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认知冲突。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和作品所反映出来的兴趣、收获和认知冲突,及时调整、改进工作。(www.xing528.com)
在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教师观察的重点不同。在活动开始阶段,教师应当通过观察去判断幼儿对活动内容、材料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等是否感兴趣,教学活动计划和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在活动进行阶段,教师应当通过观察,真实地了解幼儿的经验水平以及幼儿是如何与环境、材料进行互动的,在他们的互动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幼儿是否需要帮助,教师应不应该介入,以怎样的方式介入以及什么时候介入等。教师应继续了解教学的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活动过程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是否符合其发展需要;教学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在活动结束阶段,教师主要观察的是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状态、情绪状态,幼儿是否有继续活动或参与后续活动的愿望,是否希望得到教师或同伴的肯定性评价,是否愿意与他人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评价,是否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介绍自己的作品等。这些观察信息的获取,可以使教师更充分地得到幼儿在整个活动中的认知发展、能力水平、情感态度、学习习惯、合作交往等各个方面的有效信息,既能够使教师对本次活动做出总结性评价或对个别幼儿做出个案式评价,也能够使教师获得对后续活动计划富有参考性价值的信息。
4.有针对性地指导
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教师应能准确把握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并给予其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虽然在根据应用题列5的减法算式的活动中,两位幼儿都出错了,但教师在观察分析幼儿的作业后发现,两人错误的原因不同,其中一位幼儿出错的原因在于他不理解应用题的情节,不理解减数与被减数的含义;另一位幼儿出错的原因则在于他没有掌握减法运算。因此,教师应根据每位幼儿出错的原因,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一般来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知识指导。教学活动的价值就是通过将知识系统化来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幼儿学习知识技能、建构关键概念、探索发现规律和巩固新发展。因此,指导幼儿获得新的知识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教师不必将知识系统地介绍给幼儿,而应当在幼儿操作、交往、摆弄、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总结等,帮助幼儿自主建构新的知识。例如,在“认识萝卜”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提供了红萝卜、白萝卜、青萝卜若干,请幼儿通过看、摸、切、尝等认识萝卜,及时记录观察结果,最后由幼儿概括出各种萝卜的不同。关于红萝卜、白萝卜、青萝卜的特征差异这一知识,是该教学活动拟让幼儿获得的知识。
技能指导。教学活动中幼儿需要掌握的技能包括动作技能、思维技能、观察技能、交往技能、表达表现技能等。其实,每种活动都有相当的技术含量,有了这些技术,行为才能得到好的发展。从动作技能来讲,例如粘贴,过多过少的胶水都粘不牢物品,把握不多不少正好的量,就是技术;从思维技能来讲,例如比较,先比较相同,再比较不同,就是技术;从观察技能来讲,例如观察应遵循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左到右等也是技术;从交往技能来讲,例如如何公平地与同伴交往,轮流、交换、合作等都是技术;从表达表现来讲,例如如何用动作、语言、绘画、手工等多种方式表达对事物的理解和情感。在上述“认识萝卜”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对幼儿进行了知识上的指导,而且还在观察技能、思维技能上都给予了必要的指导。教师对幼儿进行技能指导时,与其进行示范教学,不如对幼儿加以引导、暗示,或请幼儿向同伴学习。
学习品质指导。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对幼儿进行兴趣、习惯和态度的指导。其一,兴趣指导。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其兴趣和注意力之间有紧密的关系。他们对一种活动往往只有短暂的兴趣,过不了多久就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当幼儿的注意力未集中在活动上时,教师要思考原因,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如果是因活动过难或过易导致的,教师要降低或提高活动难度,使其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如果因活动材料不足引起的注意涣散,教师要及时增补材料,保障每位幼儿都有事可做……教师只要找到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加以解决即可。其二,习惯指导。幼儿的好习惯是在活动中日积月累地形成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注意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例如,用完的笔要放回原来的地方,剪掉的纸张碎屑要丢在桌子中央的小筐子里等。教师纠正幼儿的行为,与其消极禁止,不如积极指导;与其说“不要这样做”,不如说“应该那样做”。其三,态度指导。张雪门先生指出,幼儿的态度,必须养成两项。第一项是客观的态度:对人方面,须养成其自己能看出自己的错误,同时能看出别人的长处。对物方面须养成其能视察困难所在和因果的作用。第二项是公开的态度:须养成其自己有主张,同时也能接纳别人的主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