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世纪的《诗经》和公元前4世纪的《楚辞》,是中国文学——尤其是“诗”的两大源头,到公元前2 世纪发展成为另一种形式:“赋”。 因为它在西汉王朝特别盛行,所以也称之为“汉赋”。
《诗经》所包括的,基本是短句短诗,每句不过三个字或四五个字,每首不过十几句,简单朴实。 《楚辞》则文辞华美,篇幅较长,是一种长篇史诗。 “赋”在形式上是《楚辞》式的,只是没有《楚辞》中运用自如的楚民族方言。 在内容上则是《诗经》式的,只是内涵更为丰富。一篇标准的“赋”,大约有三四百句,每句字数没有限制,押韵也并不严格。 这种体裁,比《诗经》、《楚辞》更适宜表达感想和议论。
在“赋”的写作上,最有成就的作家,是著名的文学家司马相如。 他是蜀郡(今四川成都)人,少年时代喜欢读书练剑,二十多岁就做了汉景帝的“武骑常侍”(警卫员),不过并不受重用,使他有怀才不遇之感,后来他辞官投靠梁孝王,并与邹阳、枚乘、庄忌等一批志趣相投的文士共事,就在此时他为梁王写了著名的那篇著名的《子虚赋》。
汉武帝刘彻是一个喜爱文学的人,有一天,他读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以为是古人的文章,惋惜地说:“我自恨不能跟作者生在同一个时代。”一位也是蜀郡(四川成都)人的宦官在一旁说:“他是我的同乡。”刘彻大喜,立刻征召他到长安。
刘彻的征召恰是时候,因为司马相如一直在期待这样的机会。
司马相如(www.xing528.com)
司马相如在景帝中元六年回到蜀地,偶尔有一次,参加临邛(四川邛崃)富豪卓王孙的宴会。 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容貌美丽,精通文学和音乐。 在宴会上,司马相如弹琴,故意弹出《凤求凰》曲子,“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 卓文君从窗缝中窥探,看到相如仪容潇洒,不由的爱上了他,于是跟他私奔。
这使卓王孙十分生气,宣称自己没有这样的女儿。 司马相如的日子过不下去,便干脆在他岳父门前,开设一家酒铺,司马相如亲自洗刷碗碟,而卓文君亲自当垆卖酒。卓王孙看到女儿做这种工作,觉得脸上无光,只得分一点财产给女儿。
正在此时,刘彻征召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进京后向武帝表示说:“《子虚赋》写的只是诸侯打猎的事,算不了什么,请允许我再作一篇天子打猎的赋。”这就是内容上与《子虚赋》相接的《上林赋》,不仅内容可以相衔接,文字辞藻也都更华美壮丽,武帝读毕非常高兴,立刻封给了他一个中级官职,又命政府供应他纸笔。
卓文君
以后,相如又被擢升为中郎将,派到蜀郡(四川成都)处理西南夷诸国归附事宜。 司马相如是个传奇人物,传奇的枢纽在于“赋”,可说明“赋”的份量。 “赋”一直占据中国文坛主体地位,到公元6 世纪,才被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替代。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赵壹、蔡邕、祢衡,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等都是写赋的行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