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零售企业售价法成本核算优化方案

零售企业售价法成本核算优化方案

更新时间:2025-01-1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为适应零售企业经营特点,简化记账工作,零售企业除了少数贵重商品采用数量金额核算法核算商品成本,以及鲜活商品由于售价往往随商品的鲜活程度而变动,不宜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法而采用进价金额核算法核算商品成本以外,其他商品一般均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法核算商品成本。知识点拨零售企业由于商品交易次数频繁,采用随时结转销售成本的做法时,成本核算工作量很大,为简化核算工作,商品销售时不计算和结转已销商品进销差价。

1.售价金额核算法

零售企业与批发企业相比,业务经营的特点是商品经营品种繁多,销售对象为广大消费者,商品交易次数频繁,商品数量零星。因此,零售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具备按照商品的品名、规格、等级设置库存商品明细账的条件。为适应零售企业经营特点,简化记账工作,零售企业除了少数贵重商品采用数量金额核算法核算商品成本,以及鲜活商品由于售价往往随商品的鲜活程度而变动,不宜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法而采用进价金额核算法核算商品成本以外,其他商品一般均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法核算商品成本。

售价金额核算法不仅是一种成本核算方法,还是一种商品管理制度。这种方法以商品售价核算库存商品成本,库存商品按商品柜组进行成本明细核算,为了反映商品进价成本,应将售价高于商品进价成本的差额,单独设置“商品进销差价”账户。其主要内容如下。

(1)建立实物负责制

商品零售企业一般先根据所经营商品的特点或岗位责任制的要求,将商品划分为若干柜组,各柜组确定实物负责人,对其经营的全部商品负责,在柜组内部也要明确分工,商品的购、销、存等环节均由专人负责。在会计核算上,“库存商品”明细账按商品类别或实物负责人设置明细账。

(2)售价记账、金额控制

财会部门对库存商品的增减变动均按售价登记,除贵重物品外,一般不记数量,只记金额,其账面余额就是各柜组实物负责小组所经营的商品。库存商品总账记载商品的售价总金额,以售价金额对实物负责人所经营的商品实行控制。这是售价金额核算的基本内容。同时,为了使会计核算与商品管理结合起来,使“库存商品”账户有利于实物负责人控制和保管商品,一般纳税人企业的“库存商品”账户应采用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售价记账。

(3)设置“商品进销差价”账户(前已讲述)

(4)建立商品实地盘点制度

由于“库存商品”账户只登记金额、不登记数量,因此,必须加强库存商品的实物管理来保证商品的安全与完整。期末,为了核算各实物负责小组库存商品的实有数额,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盘点,以确定库存商品的数量,并分别乘以销售单价,求得库存商品按售价计算的结存商品成本,再与营业柜组库存商品明细账核对,以保证账实相符。

2.零售企业商品采购成本的核算

零售企业商品采购成本与批发企业采购商品一样,不但包括进价,还包括商品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进货费用。按规定可以作为进项税额抵扣的增值税,不计入商品的采购成本。为了反映企业购入商品的采购成本,零售企业仍设置“在途物资”账户,核算购入商品的采购成本。企业购入商品时,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上列示的价款,借记“在途物资”账户;根据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账户;根据应付或实付金额,贷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等账户。待商品验收入库时,按售价借记“库存商品”账户,按进价贷记“在途物资”账户,按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贷记“商品进销差价”账户。

为了分别对商品的售价和进销差价进行核算,商品验收入库时,由各柜组根据供货单位发货单所列商品的品种、规格、数量和单价进行验收,填制收货单。收货单中不仅要填列商品品种、规格、数量和进价,还要填列商品的售价以及进销差价。

例12-6某百货商店(为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为16%)从电视机厂购进彩电10台,每台购进价格为1000元,货款为10000元,税款共1600元,商品由家电柜组验收,核定含税售价为每台1740元。根据专用发票及转账支票存根等有关原始凭证,编制会计分录。

商品购进时:

借:在途物资                  1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600

贷:银行存款                     11600

财务部门收到家电柜组转来的收货单,结转商品采购成本:

不含税售价=1740÷(1+16%)=1500(元)。

商品进销差价=(1500-1000)×10=5000(元)。

待实现销项税=1500×16%×10=2400(元)。

根据计算结果,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库存商品——彩电             17400

贷:在途物资                     10000

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             5000

——待实现销项税           2400

假定本月购进的电视机全部销售,账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                  174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74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17400

贷:库存商品                     17400

结转商品进销差价:

借: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         5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5000

借:商品进销差价——待实现销项税       24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2400

计算该批商品应缴纳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如下。

借:主营业务收入                24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400

3.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成本的核算

从上例可知,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法的零售企业,在商品销售后按售价贷记“主营业务收入”账户,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商品的销售毛利并没有反映出来。因此,月末还需计算已销商品实现的进销差价和销项税额,按已销商品实现的销项税额,借记“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账户,贷记“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按已销商品实现的销项税额,借记“商品进销差价——待实现销项税”账户,贷记“主营业务成本”账户,使“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最终反映的是已销商品的进价成本。

知识点拨

零售企业由于商品交易次数频繁,采用随时结转销售成本的做法时,成本核算工作量很大,为简化核算工作,商品销售时不计算和结转已销商品进销差价。购进商品的进销差价,平时集中在“商品进销差价”账户中归集。由于商品销售时,商品销售成本按售价登记在“主营业务成本”账户中,反映不出已销商品进价成本,因而账面上也就反映不出销售商品所实现的毛利。为了正确反映商品销售的经营成果以及期末结存商品的实际成本,每月月末需将全部商品进销差价在已销商品和结存商品之间分配,将已销商品应分配的进销差价月末一次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的贷方,这样,“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按售价反映的借方发生额减去其贷方反映的应分配进销差价,结果就是按进价反映的商品销售成本。(www.xing528.com)

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的计算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

(1)综合差价率计算法

综合差价率计算法是按照企业全部商品的存销比例分摊进销差价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时,先求出全部商品的综合差价率,再乘以本月商品的销售额,计算出已销商品应分配的进销差价。

综合差价的计算公式如下:

综合差价率=月末分摊前“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账户余额÷(月末不含税“库存商品”账户余额+月末不含税“受托代销商品”账户余额+月末不含税“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发生额)×100%

本月销售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本月不含税“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发生额×综合差价率

例12-7某百货商店(为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为16%)月末计算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计算调整前的有关资料如下。

“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账户余额为106400元,“库存商品”账户余额为257400元,“受托代销商品”账户余额为140400元,“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发生额为491400元。

不含税“库存商品”账户余额=257400÷(1+16%)=221897(元);

不含税“受托代销商品”账户余额=140400÷(1+16%)=121034(元);

不含税“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发生额=491400÷(1+16%)=423621(元);

综合差价率=106400÷(221897+121034+423621)×100%=14%。

本月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423621×14%=59307(元)。

根据计算结果,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         59307

贷:主营业务成本                   59307

本月已销商品实现的销项税额=491400÷(1+16%)×16%=67779(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商品进销差价——待实现销项税       67779

贷:主营业务成本                   67779

知识点拨

采用综合差价率计算法计算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计算手续简便。但由于零售企业经营的商品品种繁多,各类商品差价率不同,各类商品的存销比重也有所不同,因而,如果将全部商品按同一个差价率计算已销商品进行差价,结果会不准确。因此,综合差价率计算法适合各类商品差价率比较接近的零售企业使用。

(2)分类(柜组)差价率计算法

分类差价率计算法是按照企业各类(柜组)商品的存、销比例分类计算各类(柜组)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计算原理和综合差价率计算法的计算原理相同,只是按商品类别(柜组)先计算出各类商品的进销差价率和各类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然后汇总求和,计算出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

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要求“库存商品”账户、“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账户、“主营业务成本”账户、“主营业务收入”账户都必须按类别(柜组)设置明细账户。

例12-8某百货商店(为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为16%)采用分类差价率计算法计算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计算调整前的有关资料如表12-1、表12-2所示。

表12-1  各类商品进销差价汇总表

续表

表12-2  各类商品进销差价计算资料汇总表

由于分类(柜组)差价率计算法的计算范围比综合差价率计算法的计算范围窄,所以,其计算结果较准确,但计算手续烦琐。

(3)实际差价计算法

实际差价计算法是企业通过库存商品的实地盘点计算出库存商品的进销差价,倒挤出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的方法。采用实际差价计算法,必须和商品的实物盘点结合起来。在商品盘点清单上列出全部商品的实有数量,并逐一计算出全部商品的进价总金额、含税售价总金额、不含税售价总金额,计算出全部库存商品的进销差价;然后用分摊前“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账户余额减去全部库存商品的进销差价,就是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

例12-9某百货商店(为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为16%)采用实际差价计算法计算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年末进行库存商品盘点,按进价计算的结存商品总金额为646000元,按含税售价计算的结存商品总额为1160000元,“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账户余额为488000元。

根据上述资料,已销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的计算过程如下:

库存商品不含税售价总金额=1160000÷(1+16%)=1000000(元)。

库存商品进销差价=1000000-646000=354000(元)。

已销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488000-354000=134000(元)。

知识点拨

将采用实际差价计算法核实出的结存商品进销差价与分摊前“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账户余额作比较,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属于负结转,说明以前月份多结转了商品进销差价,少算了销售成本,虚增了毛利,应予以调整,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账户,贷记“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账户;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属于正结转,说明以前月份少结转了商品进销差价,多计了商品销售成本,应借记“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账户,贷记“主营业务成本”账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