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突破传统的东亚发展模式

突破传统的东亚发展模式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是幸运的,因为有日本的经验和教训可供参考。中国模式,本质上是东亚模式。中国的工业化之路,是日本在二战后开创的东亚模式的又一案例。但在此之前,中国潜在经济增速已经下降,这是因为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遇到了瓶颈。一方面,2005年以来,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供应不足,非熟练劳动力工资开始上升,不断侵蚀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突破传统的东亚发展模式

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是幸运的,因为有日本的经验和教训可供参考。中国模式,本质上是东亚模式。中国的工业化之路,是日本在二战后开创的东亚模式的又一案例。中日两国在人口红利、工业化战略、出口导向、投资驱动、产业政策、汇率低估、资本管制和金融抑制的政策组合上有诸多交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中国,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有诸多相似之处:人口老龄化信用膨胀、房地产泡沫、经济增速动能不足和动能转换、后工业化、城市化减速、汇率升值、国际收支盈余下降……今日中国的政策逻辑,一定程度上是在绕开“日本的石头”过河。日本的路是错的,但问题是不知道哪条路是对的;未来之路需要自己寻找。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增速下行,到底是需求侧的问题,还是供给侧的问题?周期上来看是需求侧,趋势上来看是供给侧,表现为潜在经济增速,即自然增长率的下行。表面上看,中国经济增速下行的直接原因是2008年金融危机,所以是需求侧的冲击。但在此之前,中国潜在经济增速已经下降,这是因为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遇到了瓶颈。(www.xing528.com)

一方面,2005年以来,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供应不足,非熟练劳动力工资开始上升,不断侵蚀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2011年前后,中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占比超过10%且不断上升,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开始出现下降,新出生人口不断创新低。这意味着人口红利渐行渐远。经济增长内在地要求要素之间的匹配,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劳动供给不足,自然会带来资本产出效率的下降。而且,在投资驱动工业化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加上金融配置资源的低效,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的情况。劳动要素出现短缺,资本要素边际报酬下降,这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转变经济增长动能是中国转型的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维度就是经济增长动能的转型,即由过去依靠要素投入转变为依靠TFP的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