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亚发展模式困境:劳动力转移和金融机构发展的挑战

东亚发展模式困境:劳动力转移和金融机构发展的挑战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发展阶段,中国TFP的主要来源是劳动力在农村和城市以及农业和工业间的转移而获得的要素配置效率。新的变化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崛起,以及债券市场的发展壮大。信托、券商资管及基金子公司等非银金融机构依次通过承接这部分资金需求而发展壮大,“影子银行”逐步形成。

东亚发展模式困境:劳动力转移和金融机构发展的挑战

从中国内陆的GDP增速来看,从建国到现在,中国尚未经历明显的GDP增速断裂带,但确实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的高波动式增长向改革开放后的低波动式增长的转变。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政府推出“4万亿”刺激计划,防止经济硬着陆。这实际上也是在吸取东亚模式的经验教训,因为外部冲击是出现经济断裂带的一个触发因素,如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影响。

虽然中国经济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断裂带,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从高速度向中高速度转变的现实没有改变。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发展阶段,中国TFP的主要来源是劳动力在农村和城市以及农业和工业间的转移而获得的要素配置效率。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微观生产的效率对TFP的提升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这取决于能否真正建立起“创造性破坏”的机制,也取决于资本市场能否更好地发挥资本配置的功能。

如果说过去40年TFP的提升主要源自劳动要素的优化配置,在人口红利不断消失的背景下,TFP的提升将更加依赖资本的优化配置,这是金融供给侧改革[2]的核心逻辑,也是未来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主线。(www.xing528.com)

后金融危机时代,银行在中国金融体系中仍占主导。新的变化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崛起,以及债券市场的发展壮大。2009年以后,“4万亿”对经济的刺激效果显著,经济过热造成了房地产价格高涨、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高企等一系列问题。2010年起,银监会开始限制商业银行信贷投向,但相关项目的融资需求仍在。信托券商资管及基金子公司等非银金融机构依次通过承接这部分资金需求而发展壮大,“影子银行”逐步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