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的过程,不断消除体制约束,释放经济中的潜在红利,并使经济向潜在增长路径回归。
这段时期,户籍制度逐渐放松,人口得以自由流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双重人口红利(劳动力流动和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增加)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再加上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资本深化,都是这段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更为重要的是,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价格机制开始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竞争机制带来“创造性破坏”,微观主体的能动性得以发挥,TFP对于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相比第一个阶段,实现了从0到1的飞跃。
图4-2 中国和印度的资本生产率(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APO productivity Databook 2018。
劳动对经济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劳动对GDP增速的直接贡献上,还体现在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上。劳动与资本的匹配,还使得资本生产效率呈现上升趋势。这段时期内,TFP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贡献也非常显著,改革开放初期(1980—198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初期(1990—1995)以及加入WTO之后(2000—2005以及2005—2010)都有显著提升。
1979年,国务院批准“拨改贷”试点,即允许建设银行试点将财政用于基建的拨款转为通过贷款的形式发放。国务院决定,从1981年起,凡是实行独立核算、有还款能力的企业,经营中除尽量利用企业自有资金外,一律改为银行贷款。这使得在“大一统”时代只发放短期流贷的银行开始转向长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信贷。以银行为主导、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补充的金融体系得以确立,间接融资成为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资金来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