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对生殖器差异的认知与年龄相关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幼儿对生殖器差异的认知与年龄相关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根据卡方检验结果得知,对生殖器差异的认知与年龄有关。这可能与家长的重视度和平日的引导有关。说明幼儿对于疾病有初步的认识。幼儿的自我认同感的形成与外界反馈存在密切的联系,成人的评价是其对于自己行为判断的重要标准。说明幼儿调节情绪的能力仍仰仗成人的帮助,缺乏独立性。但在了解情况后,对他人的苦难表示出了同情、帮助的态度。

幼儿对生殖器差异的认知与年龄相关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幼儿生命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

(1)对生命起源的认知

92.48%的幼儿对“我是从哪里来的”的问题,认为“我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知道生命由“爸爸的小蝌蚪和妈妈的蛋结合在一起出现”的仅为4.9%;这表明幼儿对生命起源和形成有初步认识,但仅停留在粗浅的概念上,没有深入的了解。

在被问到“如何回应孩子关于生命起源的询问”时,68.3%的家长选择“清晰准确地回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解释。”但在访谈中,多数家长和教师表示在向幼儿解释生命起源问题时,会避开“孩子是怎么钻到妈妈肚子里?”而直接解释“孩子是怎么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当幼儿追问时,家长的回答有:“请医生把爸爸的种子放进妈妈的肚子中。”“宝宝从妈妈的肚脐眼中钻进去。”教师的回答有:“趁着妈妈睡着的时候,活着的种子自己钻进去的。”

这说明,一方面,家长和教师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性知识的指导缺乏积极正面的态度。另一方面,对指导解释的方法存在疑问,所以采取了避重就轻的方式,有选择性的进行解释。

(2)对性别的认知

97.39%的幼儿知道自己的性别;85.62%的幼儿表示喜欢自己的性别。这说明,幼儿的性别认同度较高。

图1 幼儿对性别差异的认识

如图1,对男女性别差异的认识,84.64%的幼儿知道头发长短的差异,67.32%知道穿着差异,51.31%知道生殖器的差别,39.22%知道声音的差别。而根据卡方检验结果得知,对生殖器差异的认知与年龄有关(P<0.05)。

结果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产生了初步的两性差异认知,但多停留在外貌和生活行为习惯上,对男女生理性的主要特征还不是很了解。幼儿平日里对游戏和爱好的选择有一定性别倾向性,同时在本身缺乏经验或者受到成人的观念影响的因素下,对性别存在着一定的刻板印象,男孩女孩玩不在一起,对深入了解性别差异也缺乏兴趣。

(3)对生活安全常识的认知

生活常识:

表1 幼儿对基本生活常识的认知

关于生活常识方面,98%的幼儿知道“过马路时牵着大人的手”,其次是“早晚刷牙”,再者是“咳嗽打喷嚏时不对着别人,及时捂口”。而知道“爱惜粮食,吃多少要多少”的幼儿仅过半数。对比小中大三个年龄段,比例也基本相似。

表1说明幼儿比较注重交通安全、卫生行为习惯,而对珍惜粮食、节约资源这样的环保常识,不是很了解。这可能与家长的重视度和平日的引导有关。在问及“在开展生命教育中,您更注重哪几个方面?”时,66.07%的家长选择“自我保护能力”,而选择“生活自理能力”的家长仅为33.99%,不到半数,因此可见家长在对基本生活能力不够重视。

安全常识:

表2 幼儿对基本安全常识的认识

(续表)

如表2所示,在问及“如果房子着火了,火势不小,你会怎么做”时,67.97%的幼儿知道报警,并能说出号码;52.61%的幼儿知道迅速从房子中逃出;28.1%的幼儿对其中七项火灾自救措施完全清楚;43.14%知道三项措施。这说明多数幼儿具有一定的紧急避险的认知。

当问及“生病了应该先做哪件事”时,65%的幼儿选择看医生,20.59%的幼儿选择吃药,5.56%的幼儿选择睡觉。说明幼儿对于疾病有初步的认识。

(4)对自然生命现象的认知

问及“以下哪些事物是有生命的?”95.82%的幼儿认为长颈鹿是有生命的,但仅55.83%的幼儿认为小草是有生命的,37.8%的幼儿认为岩石是有生命的,45.89%的幼儿认为机器人是有生命的,而全部回答正确幼儿仅为31.24%。说明幼儿对于生命的概念比较模糊。一方面,由于“泛灵论”的心理特点,部分中小班的幼儿将玩具等物品误认为是有生命的。另一方面,部分大班的幼儿将“能动的物体”作为判断生命的依据,因此将植物视作没有生命的存在。

2.幼儿生命态度情况的调查分析(www.xing528.com)

(1)对待自我的态度

自我认同:

如图2,多数幼儿对自己做出了积极肯定的评价,而58.5%的幼儿认为“我上课回答问题能获得表扬”,59.15%的幼儿愿意表达自己的意愿。说明多数幼儿对自己有较高的评价,但缺乏主动表现的勇气,其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

这可能与家长对幼儿自信心培养有关。在被问及“在进行生命教育时,主要注重哪些方面”时,81.05%的家长选择幼儿自信心的建立,说明家长十分重视对于幼儿自尊自信的培养。幼儿的自我认同感的形成与外界反馈存在密切的联系,成人的评价是其对于自己行为判断的重要标准。家长和教师的肯定让幼儿产生较强的自我认同感。但过度表扬,不合理的评价,也会让幼儿变得怯于失败而不敢表现自己。

图2 幼儿的自我认知

自我情绪调控

在问到“通常需要多久才能平息不愉快的情绪”时,79.41%的幼儿能在几分钟内平息不愉快的情绪。18.3%的幼儿需要半小时~1小时。

在问到“通常需要通过什么办法才能平息不愉快的情绪”时,仅22.55%的幼儿不需成人干预,多数幼儿需要通过转移注意力、物质奖励、成人哄劝等方式才能平息情绪。说明幼儿调节情绪的能力仍仰仗成人的帮助,缺乏独立性。这一方面是与幼儿尚未成熟的身心特点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幼儿不懂正确表达情绪,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原因。

(2)幼儿对待他人生命的态度

对待弱者的态度:

图3 幼儿对残疾女童经历的态度

如图3,在观看一幅残疾女童的图片后,31.7%的幼儿感到好奇有趣,25.16%感到感动敬佩。而当家长向幼儿讲述女童的经历后,66.34%的幼儿表现出感动敬佩,说明大多数幼儿对于残障孩子持有积极友善的看法。幼儿在脱离情景的情况下,都是通过外表来判断他人的情况,仅有小部分幼儿能通过图片猜测女童的经历。但在了解情况后,对他人的苦难表示出了同情、帮助的态度。

对“舍己助人”的态度:

在问及“对于需要捐出一件自己的心爱之物帮助残疾女童”时,63.73%的幼儿表示欣然愿意,27.12%的幼儿起初不愿意,在成人的劝说下,同意捐赠。而且年龄与幼儿助人的态度呈相关性(P<0.05),说明当需要牺牲自己的一些利益去帮助他人时,多数幼儿持积极的态度,且中大班的幼儿相较于小班帮助别人的积极性更高。

(3)对动植物态度

表3 观察动植物景象的频率

注:生态景物表示“蚂蚁搬东西”“鸽子觅食”“小鱼游水”等生活常见景象。

如表3,在问及“遇到‘蚂蚁搬东西’‘鸽子觅食’‘小鱼游水’等生态景致时幼儿的态度?”时,58.17%幼儿经常驻足观看,35.29%的幼儿只是偶尔观察。而对于动物,幼儿驻足观看的比例提升到了81.83%,这可能是因为幼儿在平时接触动物的机会比较少,所以充满了新奇和观察的意愿。相比之下,幼儿对动物的亲近度比花草植物要高。幼儿愿意亲近自然,对观察自然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受观察能力和注意力的年龄限制,有些现象和生态景观需要在成人的提示下才能留意到,因此培养幼儿善待生命的态度,要在与自然界生命相接触的过程中加强引导。

而在问及“幼儿在课余时间,从事活动的比重”时,户外活动、益智玩具、电视节目占所有选项的前三位。但在访谈过程中,请家长对户外活动的具体描述是“在公园里玩娃娃家”“在户外玩追跑游戏”等。说明幼儿的户外活动仅是将室内活动转移了位置或者是一些体育运动,家长缺乏引导幼儿与自然接触的意识。

(4)环保意识

在“环保小常识”一问中,61.44%的幼儿知道环保袋,62.42%的幼儿知道“节省画画纸张”,对“废旧电池单独回收”“树木可以净化空气污染”“不买动物皮毛制品”等方面,有所了解的幼儿不足半数。这说明幼儿对于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环保有一定的粗浅认知。

在被问及“曾向幼儿教授哪些环保知识”时,家长多数集中在“不能浪费粮食”“垃圾不能乱扔”方面。教师集中在“垃圾分类”“爱护花草树木”方面。说明环保的教育是脱离幼儿生活的,没有引起幼儿的兴趣和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