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长和教师关于幼儿生命启蒙教育在幼儿园开展认同度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图1、图2显示,在幼儿园开展生命启蒙教育得到了家长和教师的一致认同。近几年,青少年暴力和自残行为频发,社会舆论关注度高,是家长重视生命启蒙教育的重要原因。2017年306位被试家长大专以上学历为58.49%,2019年410位被试家长大专以上学历上升到了82.68%。学历的上升也是家长对幼儿教育重视程度逐年上升的原因之一。对于教师来说,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一直是教育重点关注内容。幼儿身心健康是教育工作者的期许。总之,家长和教师的认同是开展生命启蒙教育的基础和保障。
2.幼儿生命启蒙教育内容的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图3、图4显示,家长和教师关于幼儿生命启蒙教育内容的维度主要围绕“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自然”。与中小学生命教育内容的区别在于少了“生命与社会”维度。因为,幼儿处于3~6岁年龄阶段,需要在成人的看护下进行学习、生活、游戏、运动,自主、单独接触社会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此维度不予单列。而是将“生命与社会”内容融于“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自然”维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阶段幼儿年龄特点,围绕三个维度,分层选择教育内容,灵活运用学习策略,优化整合课堂结构,使生命启蒙教育内容的难度梯度化,确保幼儿的深度学习有序展开、知能发展沿阶而上和道德认知由浅而深。
(1)生命与自我调查结果分析
依据图5至图9调查结果发现:幼儿对身体器官的了解、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自我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及情绪情感的认知存在教育影响的价值。这些内容将对幼儿的终身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生命启蒙教育帮助幼儿关注自己身体生长的变化,初步学会自我服务技能,知道基本的安全知识,产生珍惜与爱护自己的意识,了解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常见方法,从而鼓励幼儿深入的探知生命与自我的奥秘。
(2)生命与他人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图10至图12的调查结果发现,在学前教育阶段培养社会性交往,首先要让幼儿感知自己与他人的相同点和差异性。在理解和共情他人的基础上产生亲社会行为,这也是适应能力的基础。同时,交往过程中的规则意识也显得尤为重要。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共处是存在一定的隐形规则的。这种规则是由社会良俗、道德法律所确定的边界。幼儿之间有交往规则,班级中有班级公约,社会有道德礼仪,国家有法律法规。由于自我为中心一旦突破了边界,这种不公平的差异性就会产生矛盾。而规则意识要从小培养。作为教育基础的学前教育阶段,应该让幼儿明确基本的交往规则、社会礼仪和道德法规,才能有助于幼儿适应集体生活,加速幼儿的社会化进程,为未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一个文明的社会人做准备。
(3)生命与自然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图13至图17的调查结果显示,3~6岁幼儿喜欢亲近自然、探索自然。但是由于教养方式的问题,在家庭教育中缺乏对关怀自然、环保理念的渗透。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指出:要培养幼儿亲近大自然、有观察、探索周围事物、现象变化与发展的兴趣,初步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20]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人类,与地球所有的生物是共生关系,密不可分。只有和地球上的生物和平相处,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世代绵延。所以,关爱地球上的动植物,其实就在关爱自己。“地球村”的理念需要从小根植。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要培养幼儿尊重、关怀周围动植物,认识自然环境的存在对人类的意义,萌发关怀地球、关怀自然的热情与意识。
3.幼儿生命启蒙教育途径的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图18至图21的调查结果总结出生命启蒙教育途径包括:学校一日活动、课程环境以及家园社区。(www.xing528.com)
首先,生命启蒙教育包含认识自己、关怀他人、尊重自然等多维度内容,仅仅依靠集体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只有通过一日活动(生活、游戏、运动、学习),社会实践、主题活动、亲子互动等多样的活动形式互相渗透互相整合的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其次,创设适宜的课程环境是培养幼儿生命启蒙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19世纪末,心理学家费西纳和冯特就强调物理刺激在认知研究中的重要性。伊特森指出,环境可刺激感官,提供个人多于其所能有效处理的讯息。我国古代也有为选择良好环境教育孩子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见,创设适宜的课程环境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让幼儿时刻浸润在良好的课程环境中,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幼儿的言行,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教育作用。
第三,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必须要有家庭、社区和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参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模仿对象。在开展生命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学校只是“闭关自守”,往往会造成5+2=0的教育效果,即:5天学校的培养加上2天双休日不一致的家庭教育,造成教育效果减半或进入负效应。只有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理念趋于共同愿景,教育方法和途径协同一致,才能缩小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使教育效果达到最强化。同时,社区的资源和环境是家校教育的延伸。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纳入家校所处的地理环境特色,如科创中心、民间风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教育资源,注重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形成一股生命教育的合力尤为重要。将幼儿生活的整个大环境作为开展生命教育的平台,才能达到更完整更健全的发展。
4.幼儿生命启蒙教育方法的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图22的调查结果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生命启蒙教育的方法为游戏体验法、环境互动法、情感迁移法和实践演练法。
首先,“游戏”是3~6岁幼儿主要学习方式。《上海市3~6岁学前教育发展指南》指出:应尊重幼儿游戏的权利,坚持以游戏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21]游戏体验是生命启蒙教育有效的学习方式。幼儿在具有角色性、情境性、趣味性、互动性的游戏活动中,认知、探究、创造等学习能力以及专注、勇敢、坚持等学习品质将被自然而然地激发。而愉快的游戏体验更能促进幼儿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渴望。
其次,与课程环境互动也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幼儿一走进幼儿园,就融入了学校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中。色彩、光线、布局、摆设和他人的表情、举止,都在用无声语言潜移默化影响着幼儿的情绪、行为和认知。环境的教育作用不可小觑。因此,应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支持性的环境。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富有一定的挑战性,让每个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有效互动中,大胆地探索,充分地表达,获得各种有益的经验。[22]
再次,情绪情感不稳定、易受外界环境的感染与暗示是3~6岁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在生命启蒙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价值引领,适时对幼儿进行无痕化的正面教育。通常可以分享感染力强的故事、儿歌等教学内容或榜样示范等教学形式,激发幼儿情感迁移,感同身受产生共情。通过模仿学习、体验互动,明确正确的理念和行为,把学习变成一个“问道明理”的过程。
第四,实践演练是把教育内容通过实际生活情境加以巩固的教学过程。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幸》提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朝教育家颜元也指出:“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可见,实践是智慧的源泉。教师的教育方式应该从直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激发幼儿主动探索、自主活动为主。幼儿在课堂上学到的生命启蒙教育知识和技能必须在实践探索中体验、在问题冲突中演练,将所学知识实践运用、迁移创新,活化为智慧、内化为德性,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5.在生命启蒙教育中幼儿能力发展的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图23显示,幼儿在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维度的认知、能力发展上存在较大的个性化差异。在幼儿成长的每个阶段,各领域发展顺序不是同步的。因此,我们需要找准每个幼儿个性化发展的不同情况和需求开展个性化课程的实施。这是从“尊重个性差异,关怀个体需要”出发,站在幼儿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对生命启蒙教育课程的补充。此课程是着眼于幼儿生命启蒙教育经验的扩展、提升,尊重父母和教师的建议权以及幼儿的选择权,体现关注幼儿个性化发展的课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