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审美的意境与创造:贺知章的《咏柳》的鉴赏与联想方式

审美的意境与创造:贺知章的《咏柳》的鉴赏与联想方式

更新时间:2025-01-1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说到审美,自然要提及意境。如果从意境上来讨论贺知章的《咏柳》,还有发挥的余绪。从美学上说,这一重质的飞跃特别值得重视。教师常常要求孩子联想诗歌的意境,但是却不告诉学生怎样联想,导致在引导学生审美感受时,无法落在实处。当我们能够从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和哲理联想等多种途径鉴赏诗歌时,无疑我们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能力也得以提升。

说到审美,自然要提及意境。如果从意境上来讨论贺知章的《咏柳》,还有发挥的余绪。

所谓“意境”,简单来说,具有两个品格:第一,有真情实景。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有意境的作品,往往描写了真实的场景,表达了真实的感情。第二,以有限表示无限。王国维又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有意境的作品,总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用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内涵,让人一唱三叹,低回流连。

我们看《咏柳》,会发现这首诗前三句分写柳树、柳条和柳叶,都不离柳,只有最后一句,突然转到“二月春风似剪刀”。那么,问题来了,不是要咏柳吗?怎么歌咏起春风来了?既然是咏物诗,自然要歌咏所咏的对象,怎么结尾反而跑题了?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诚实面对。仔细品味,我们会发现前三句都是实写,柳树、柳条和柳叶,都是具体可感的对象,唯有春风,看不到,摸不着,你只能感受到它。也就是说,诗歌的意象已经从具体可感的写实意象,转化为只可意会的抽象意象,诗歌在结构上做了一个拐弯,实现了由实到虚的质的飞跃。

从美学上说,这一重质的飞跃特别值得重视。当诗人贺知章说“二月春风似剪刀”时,因为春风的抽象性,读者必须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补足诗歌的意境。唐诗的妙处,就是它往往在最后由实到虚,提供一个开放性的结尾,引发人无穷的思索,这其实就是意境。(www.xing528.com)

那么,《咏柳》这首诗的意境,我们到底怎么联想和想象呢?这里面隐含了一个路径问题。实际上,联想和想象是不同的:联想重在由此及彼,想象重在无中生有。比如,沿着“二月春风似剪刀”,我们展开联想,春风还可以像什么呢?春风除了像剪刀,还可以像小姑娘,像小年轻,像小媳妇。这种联想,我们称之为“相似联想”。我们接着联想,春风裁剪出了柳叶,还裁剪出了什么呢?春风还裁剪了冰雪,裁剪了花花草草,还绿遍了山峦。这种联想,我们称之为“相关联想”。我们继续联想,春风既然裁剪出了柳叶,带来了无限生机,那么春风带走了什么呢?自然,春风带走了寒冷,带走了落寞,像雪莱说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种联想,我们称之为“相反联想”。我们还可以这样联想,“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个春风太伟大了,春风一到,无远弗届,春风又绿江南岸,在春风身上我们仿佛明白了生命的道理,好比“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种联想,我们称之为“哲理联想”。

教师常常要求孩子联想诗歌的意境,但是却不告诉学生怎样联想,导致在引导学生审美感受时,无法落在实处。当我们能够从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和哲理联想等多种途径鉴赏诗歌时,无疑我们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能力也得以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