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其实还隐含了一个问题,就是玉在中国文化中,不只是“小家碧玉”的含义,有人在分析这里的“碧玉”时,会认为这和古人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精神相呼应,说是表达了一种坚贞的意味。这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碧玉”在这里,到底是“小家碧玉”还是“坚贞”的意味,我们还要依据上下文。在诗歌的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中,贺知章用了“丝绦”这个词来比喻柳条。“丝绦”,就是丝编的带子。很明显,这里的丝绦同样带有女性的特色,只有女性才会编绿色的丝带。又如下文的“二月春风似剪刀”,为什么不是“二月春风似菜刀”“二月春风似镰刀”呢?因为菜刀和镰刀都太生猛,一个用于厨房切菜,一个用于种田收割,唯有剪刀最符合女性的特色,表现女性的温柔细致,仿佛那柳叶是由女性很细心很巧妙地裁剪出来的。所以,当我们把“碧玉”“丝绦”“剪刀”三个比喻联系起来,就会发现它们具有共同的品质,即诗人贺知章赋予了它们女性的柔美特色。只有这样,比喻才是统一而和谐的。所以,对于语义的选择,还有一个思维的过程,要在上下文中细细体察。
如果我们比较“碧玉”和“剪刀”这两个比喻,就会发现在构成上它们是不一样的,前者重在比喻的相似性,我们从颜色、形态、光影、触觉做过分析。那么,问题来了,要说“春风”像“剪刀”具有相似性,无论如何是找不到相似的基础的。“春风”怎么可能像“剪刀”呢?这个很没有逻辑,很没有道理。但是,我们细想一下,又觉得这个比喻很大胆,很有趣,诗人其实是借助相关性来构建这个比喻的。柳叶不是自己长出来的,原来是春风裁剪出了这么美丽柔嫩的柳叶。在贺知章之前,从来没有人敢把“春风”比作“剪刀”;在贺知章之后,我们却觉得这个比喻绝妙。“春风”和“剪刀”之间,具有相关性,作者在二者之间构建了一道桥梁。当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互关系越远,产生的比喻效果就越强烈。因此,我们在讨论比喻时,不仅要考虑相似性,还要考虑相关性。(www.xing528.com)
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的思维其实已经得到发展与提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