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诗歌的结构与意义

诗歌的结构与意义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首诗的结构很重要,拥有了结构意识,才能厘清诗歌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与情感态度。比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时间结构上就很有意思。再来看空间结构,我们以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为例。女性、男性,纷纷出场。这首诗的结构,特别符合起承转合的章法,尤其是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问得又突然又大胆,简直无理为妙,这样的问题只可能出自诗人,而不是生物学家或者逻辑学家。

诗歌的结构与意义

一首诗的结构很重要,拥有了结构意识,才能厘清诗歌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与情感态度。结构可以是时间,可以是空间,也可以是意象的组合方式,还可以是章法的起承转合。以下我们各举一例进行说明。

比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时间结构上就很有意思。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是妻子问自己何时回去,但是自己也不知道何日是归期。古代交通不发达,要互通音讯就更难,只能用写信或者捎话这样的原始形式,从时态上我们可以称之为“过去完成时”。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眼前所见,楼外巴山夜雨连绵不绝,连秋池也为之上涨,我对你的思念正如秋池中的水,要泛滥出来,从时态上我们可以称之为“现在进行时”。第三句“何当共剪西窗烛”,是遥想将来夫妻团聚,共剪那西窗的蜡烛,憧憬未来美好和谐的二人世界,从时态上我们可以称之为“一般将来时”。第四句“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想象将来,也许夫妻又会回忆起那个巴山夜雨的惆怅晚上,这一句的时态我杜撰为“将来过去时”。所谓将来过去时,就是想象从将来回忆过去,也就是穿越回现在。所以,我们会发现,这首诗从过去到现在到将来,又从将来回到过去,这个过去其实就是现在,恰好构成了一个时间的闭环,一个情感的循环,这也正是李商隐《夜雨寄北》让人低回流连的情韵所在。

再来看空间结构,我们以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为例。这首诗是王安石写给一位隐士朋友的。首句“茅檐长扫净无苔”,是说湖阴先生洒扫庭除,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可以看出主人的清净志趣,这里是写茅屋这个小空间。第二句“花木成畦手自栽”,空间开始改变,从茅屋过渡到院子里了,说那成畦的花木都是湖阴先生亲手栽种的哩,湖阴先生不但清净,还爱好花花草草的自然世界。第三句“一水护田将绿绕”,空间进一步放大,从院子过渡到外面的田园世界,那一弯流水仿佛是护着田园,将绿绿的禾苗紧紧围绕。第四句“两山排闼送青来”,空间推到远处的山脉,那两座大山似乎要推门而入,给主人翁送来无边的绿色。如果仔细品味,我们会发现,前两句写的是人文空间,后两句写的是自然空间。在这首诗里,人文空间与自然空间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湖阴先生的情趣、志向、操守也显露无遗。全诗遵循了空间由小到大的结构思路。

再来看意象的组合方式,我们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纯粹由名词叠加而成,出现了“空山”“雨后”“天气”“晚秋”四个密集的意象,这四个意象一扫而过,显得空旷寂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主要刻画了“明月”和“清泉”这两个意象,明月透过松枝,投射到林中空地上,落下斑斑驳驳的影子,泉水清澈见底,寂寂地在石头上流淌。必须说明的是,“明月”和“清泉”这两个意象属于静态意象,即使用了“照”和“流”两个动词修饰,仍然不脱其静,反而有了“鸟鸣山更幽”的意味。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开始从静态意象过渡到动态意象,假如这里只有静态意象的话,那就像柳宗元说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要山居,当然要有人气,王维于是很自然地引入了动态意象。竹林喧闹是为什么呢?哦,原来是洗衣女回来了。莲池动荡又是怎么回事?哦,原来是渔夫下河捕鱼了。女性、男性,纷纷出场。这里都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充满了画面感和悬念感。假如先写“浣女”再写“竹喧”,先写“渔舟”再写“莲动”,是不可能有这种味道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卒章显志,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向往。从结构上来说,《山居秋暝》这首诗,首联以密集意象出之,类似于电影的空镜头,是为了勾勒背景,渲染气氛。颔联以静态意象出之,是为了表现山居之静美。颈联以动态意象出之,是为了表现山居之人气。有了人,山居才有意思,才有生趣。尾联以王孙这一虚拟的意象出之,表达回归山水田园的情趣。全诗空、静、动、情,写得特别美好。(www.xing528.com)

最后再来看章法的起承转合。我们看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第一句写柳树,是远观全貌;第二句写柳条,是近察局部;第三句写柳叶,是细究特写;第四句写春风,是托物言志。这首诗的结构,特别符合起承转合的章法,尤其是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问得又突然又大胆,简直无理为妙,这样的问题只可能出自诗人,而不是生物学家或者逻辑学家。最后以“二月春风似剪刀”,点明春风所代表的大自然,才是带来这盎然春意的魔术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从诗歌的结构上看,全诗写了诗人的三重苦楚:风卷重茅,状草堂之独破,自是苦不堪言;群童戏谑,状诗人之无奈,更是叫苦不迭;屋漏夜雨,状生活之艰辛,更是不胜其苦。这种苦楚是层层加码,愈转愈深的。诗人写来自是备尝艰苦,读者读来亦是怜贫恤苦。

老杜当然不会停留在自怨自艾、自伤自叹上,他驾着一艘儒者仁人之舟,从这无边的苦海之中,终于超脱升华出来。他又翻出了两重境界:从草堂,扩展到天下;从小我,扩展到大我;从推己及人,扩展到舍己为人。因为有了这两重新的境界,整首诗于是异峰突起、别开生面:愈苦愈坚,愈挫愈强。这才是盛唐之音,这才是千秋以来我们景仰珍惜的老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