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经确定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歌的教学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初步理解诗歌。2.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与自身的生活体验,阐述诗歌蕴含的思想情感与人生哲理。3.品味诗歌的语言风格。根据本诗歌的体式特征,教学策略有诵读、联结、关键词与比较。或许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老师们都可以想明白,但是如何组织为一节有效的语文课堂?
新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新教师的教学是将知识直接讲给学生,是教师带着文本走向学生,侧重点在知识教授。而有效学习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文本,关注点在于学生的学习。第二,整合细节问题为相互关联的一组问题。许多教师习惯从“零起点”开始提问,给学生搭台阶、铺道路的想法当然没错,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一步一步分解着来。教师设问应当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如果要解决上述两点,在教学目标指向下有教学策略指导的学习活动的设计是教学的关键问题。
学习活动,指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的言语实践活动,活动主体是学习者,主要形式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在学的活动中,学习者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以体验、建构为主要形式,充分展开学的过程,生成学习成果。在学的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高,思维习惯得以养成,认知能力得以提升,成为语文知识的发现者和建构者。根据以上定义我们可以明确几个要点。
第一,学习活动关注体验,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和建构者。
第二,学习活动强调任务驱动,学生在完成某项任务的同时,达成了某个教学目标。
第三,学习活动需要“外显”的动作,学生要在具体的过程中进行语文学习,并呈现学习成果。
这节课的学习活动可以这样设计:
表2-3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学习活动设计表
活动的目的指向要清楚,学生知道活动的目的。活动的过程要求要清晰,学生了解活动的路径。在每个活动环节都有具体的策略推进,帮助学生顺畅完成学习活动。活动的成果要求要明确,在完成活动后学生拿出来的“作品”是什么,要有标准,用标准引领学生完成整个的活动进程。
以学生活动组织课堂,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用符合学生认知的方式,调动学生兴趣组织课堂,在具体情境之中强化学生的参与与体验,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建构起知识与能力。本设计中的活动1,结合具体故事材料,品读诗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活动2,在生活及文学史中寻找适合本首诗的事例,培养学生的运用与迁移能力;活动3,学习诗人的语言风格,仿写不同题目的诗歌,从阅读到写作能力全训练。上述“学的活动”是一整套“智力动作”,整套动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注释】
[1]胡春梅:《论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的背景知识》,《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2]温儒敏总主编《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第114页。(www.xing528.com)
[3]参见王君《一次成功的灵魂按摩》,《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第12期。
[4]胡根林:《“体式思维”与阅读教学内容选择》,《中学语文》2014年第13期。
[5]温儒敏总主编《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第105页。
[6]同上书,第115页。
[7]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第265页。
[8]顾爱菊:《诵读是一种美的创造》,《文学教育》(上)2008年第4期。
[9]孙绍振:《朗读不可滥用》,《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4期。
[10]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第58页。
[11]余映潮执教,钟东明整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堂实录与评点》,《中学语文》2007年Z1期。
[12]杜勇婴:《浅析选文的定位及教学内容的前后关联》,《新课程研究》2011年总第209期。
[13]杜勇婴:《浅析选文的定位及教学内容的前后关联》,《新课程研究》2011年总第209期。
[14]林秀艳:《诗歌“场”里学诗歌》,《语文建设》2013年第7期。
[15]选自北京教育学院2015年新教师培训项目学员教学设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