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2-1体式思维的基本路径“体式”又叫“文本体式”。《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一首外国诗歌,全诗洋溢着亲切、激励的情感,充满生活哲理。结合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具体而言,教学目标与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品味诗歌的语言与文学方法。[6]综上所述,结合本诗的体式特征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助读系统的提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的教学内容为: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王荣生认为一堂好课的理想标准是“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具体而言,就是“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1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习任务群10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中提到“阅读剧本,把握戏剧冲突,并选择片段尝试表演”,在“学习要求”中要“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那么“戏剧冲突”“戏剧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戏剧文学表现手法”就成为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

从学生来看,学生在高中第一次接触戏剧文本,对戏剧文学的概念是模糊的,对戏剧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也不甚了解,他们解读戏剧的方法和小说相同:主题、人物、情节和语言。所以从学生难点看,教学内容依然是戏剧文学体裁样式。

再看教材的单元提示“要初步认识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的基本特征;欣赏剧作家设计冲突、安排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还要理解悲剧作品的风格特征,欣赏作者的独特艺术创造”,教学内容还是戏剧文学体裁样式。

既然课标、学情和教材都指向了“戏剧文学体裁样式”,即“戏剧文学的文本体式”,依据“文本体式”来选择《雷雨》(节选)的教学内容,上一节我们已经分析出“戏剧文学”的文本体式特征:“戏剧性”主要表现为“戏剧动作”和“戏剧冲突”。戏剧概念在此基础上得以阐释,戏剧人物形象包含在其中,戏剧语言是其外在表现形式。由于这两个教学内容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还是很抽象,所以我们有必要把它分解为可以操作的教学内容。

第一,《雷雨》(节选)的教学内容“戏剧动作”。戏剧动作是通过人物语言和人物动作展示的,人物语言包括对白、旁白和自白,人物动作又是通过舞台提示展示的。所以这里的教学内容包括人物语言对白(旁白和自白在节选部分都没有)和舞台提示。剧本都是人物语言对白,教什么样的对白呢?教最能够体现戏剧动作的对白,这种对白体现戏剧动作的同时也最能体现人物内心,所谓“我言我心”,只有这样的对白才不是作者出面叙述的,例如章浙中教《雷雨》节选(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特意选了周朴园和侍萍相认的一段对白来讨论周朴园认出侍萍以后有什么反应[18]

朴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朴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朴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朴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曹禺全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其中师生分析出“你、你、你”,重复三次,一下子反应不过来。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分析这段对白。例如:“哦,侍萍!怎么,是你?”前一个侍萍是自己心目中的过去侍萍,后一个“你”,是眼前的鲁妈,从过去到现在;再来一个“你——侍萍?”又从现在到过去,这样的对白一直让周朴园在过去和现在中穿梭,让人物语言动了起来,也让周朴园内心的迟疑暴露无遗。2020年的人教版和上文唯一的不同是“又望鲁妈”,它是“又望侍萍”,这是不合理的,因为站在周朴园眼前的是现在的“鲁妈”;2006年的人教版对白只让周朴园从过去到现实,没有从现在到过去,也就没有来回穿梭的回合,虽然用了“停顿”,但不及对白的力量:

朴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照片,又望望侍萍。半晌。)(www.xing528.com)

朴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曹禺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在《雷雨》(节选)的人物对白中,潜台词是教材编排、教师学生都能重视的一个内容:

鲁侍萍  (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 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您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你是萍”可以看出侍萍本想认儿子,但随即觉得不妥,转口用谐音“萍”“凭”,把“双层含义”的语言连接起来。侍萍对周萍的回答仍是用“双层含义”的语言连接:本想说“我是你的妈”,但马上转口成了“我是你打的人的妈”,这种潜台词不仅表现出人物的行为,还把人物复杂烦乱的内心也表现出来。

人物动作的舞台提示虽然不是每处都有,但应该教什么样的人物动作呢?教最能推动情节发展同时也要体现人物内心的动作,所谓“我随我心而动”。例如上例章浙中主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动作:“徐徐立起”表现一种惊讶、惊愕,没有反应过来;“低声”表现恐惧,但想到过去的事还有点亲切;“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表示难以置信。再如童志斌在《雷雨》(节选)的教学的片段三[19],便是以“舞台提示周朴园动作的‘汗涔涔’”为教学内容,师生共同探讨它的原因,有舞台提示天气郁热的外部原因,更有周朴园内心的原因,即便是一个“局外人的客观的讲述”也会让周朴园产生如此强烈的情绪反应,感受到如此强烈的痛苦,从而学生也更同情周朴园这个人物。这个教学内容把握是非常到位的,我们看到它分析人物动作是为了寻找人物内心的触动点,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到这个人物,人物形象的分析是糅杂在戏剧动作的教学内容之中,同时童志斌自己把它归为戏剧语言的教学,这符合我们刚才的分析,戏剧动作必然是以戏剧语言为载体,而戏剧动作必须以“人”为中心,这样一来,以往的戏剧语言、人物形象这些教学内容都是涵盖进来的,但本质不一样,我们是在教戏剧文学,如果还用以往的语言,必然再次陷入“去戏剧化”的教学。[20]

第二,《雷雨》(节选)的教学内容“戏剧冲突”。以往的教学案例中分析“周朴园认出侍萍之前”的多,这不是“戏剧冲突”,而是我们前文说的“戏剧情境”,而真正分析“周朴园认出侍萍之后,侍萍来周家的目的”的少,分析“鲁大海和周朴园的争执”的也少。因为在教师看来,这种争论就是矛盾冲突,读一遍自然就明白,不用详尽分析。殊不知“戏剧冲突”不仅是“争论 ”,更重要的是“人物性格冲突”,所以这一点教学内容具体为“人物性格冲突”。例如:

周朴园 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鲁侍萍  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可是自从我……

…………

周朴园 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

鲁侍萍 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

鲁侍萍想旧事重提,而周朴园想息事宁人,矛盾冲突体现了出来,而这种冲突更深层次的是两人性格的矛盾:鲁侍萍“敢爱敢恨”,而周朴园“牵强懦弱”,只有分析出这种冲突,才不会误认为周朴园是残忍无情。

最后,我们把《雷雨》(节选)的教学内容细化为:1.具有动作性且体现人物内心的人物对白(节选部分没有旁白、独白)。2.具有推动情节且体现人物内心的人物动作。3.人物性格冲突。可见《雷雨》(节选)的教学内容以“人”为中心,在《雷雨》(节选)中主要的“人”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