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主要讨论新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中的问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42]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
3.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
4.通过朗读品味,结合体验,细读文章的精彩片段,让学生感受蕴含其中的情感与主题。
5.体会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学习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要求学生掌握本文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都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今天,我们就伴随着这首优美的乐曲,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总体介绍百草园的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写春、夏、秋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第二部分(9-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结束):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三、思考与探究
1.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的意思。“似乎”与“确凿”是否有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不确定,确凿又表示十分肯定。不确定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了。之所以肯定是因为追忆儿童时的生活,又都历历在目。
(2)第二段写景非常精彩,你认为精彩在哪方面,为什么?
这段景物描写层次分明,从描写的对象看,先写植物,后写动物,再写植物;从描写的范围看,是先写整体,再写局部,从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视觉,又有听觉、触觉和味觉;描写菜畦、桑椹,突出它们的颜色;描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形态;描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声音;描写黄蜂、叫天子,则突出它们的动作,使我们感到百草园确实是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
(3)课文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描绘景物的,我们不难看出,童年时代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由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来?
从“他”用手按住斑蝥的脊梁,看烟雾从后窍喷出的神态到接连不断地拔起何首乌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到童年的“我”是个贪玩、淘气、活泼、天真、逗人喜爱、求知欲强的孩子。
(4)速读4-6段。思考: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5)速读7-8段。找出雪地捕鸟的描写。画出动词,再品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www.xing528.com)
a.扫开;b.打扫;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享受,对自由欢乐的追求……
2.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写在三味书屋上学时,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画画等的目的是什么?
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就算是在三味书屋也不乏乐趣。对草木虫鸟的独特享受,对自由欢乐的追求……
(2)请你说说三味书屋与百草园的乐趣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不同点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只能暂借片刻逍遥……
(3)你认为三味书屋先生是怎样的人?童年鲁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
言之有理即可。如: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先生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
各抒己见: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A.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B.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做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C.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篇教学设计选自2017年新教师培训项目的学员作业。具体课堂实施,也是按照教学设计那样步步呈现。这篇教学设计看似很整齐,但是课后,我问学生,喜欢这篇课文吗?很多学生依然摇头说读不懂,不太喜欢。那么这篇教学设计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虽然它几乎罗列了所有的教学内容:作者思路、写景特征、美女蛇故事的作用、三味书屋的乐趣、先生是什么样的人以及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但是这些教学内容都是通过提问和回答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作为新教师,他只是程式化把教参内容搬到课堂上,但他不知道“怎么呈现”或者说不知道“怎么教”。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以下我们将对比新教师和王君老师的教法。
第一,分段式教学。在理清思路上,新教师采用最为传统的分段式教学,第几段到第几段讲了什么?而王君老师则是从整体感知入手:“课前读了课文,请自由说说,有哪些事儿”,再让学生找出过渡段:“因为有一个段落很巧妙地把这么多事件标志性地划分为两部分。你们读出来了吗?”最后通过标题初步感知作者感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从_____到_____呢’?表达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理清作者思路是为了弄清文章的结构,便于以下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这个教学过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新教师的出发点完全从文本出发,而王君老师从学生思维出发,学生思维一般由点串成线,也就是学生头脑中呈现了“哪些事”这些点,然后再利用过渡段、标题把“这些事”串起来。这是新教师普遍关注不够的——学生思维过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把“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一个重要素养,那么我们不得不以已有学生思维品质出发,以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为目标。
第二,“提问——回答”式教学。在品味语言上,新教师采用了“提问——回答”的形式推进,即教师以问题形式让学生走进文本,教学上就呈现出以讲授训练为主,我们将新教师提的问题罗列如下:
1.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的意思。“似乎”与“确凿”是否有矛盾,为什么?
2.第二段写景非常精彩,你认为精彩在哪方面,为什么?
3.课文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描绘景物的,我们不难看出,童年时代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由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来?
4.速读4-6段。思考: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5.速读7-8段。找出雪地捕鸟的描写。画出动词,再品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6.作者写在三味书屋上学时,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画画等的目的是什么?
7.请你说说三味书屋与百草园的乐趣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8.你认为三味书屋先生是怎样的人?童年鲁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
(新教师教学设计)
因为有一个段落很巧妙地把这么多事件标志性地划分为两部分。你们读出来了吗?
填好的同学请大声读出自己的初读感受。
下面,我们到泥墙根一带去玩。
说一说,在这段文字中,你读到了什么?
从朗读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这真是致命诱惑。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现在,我们进入三味书屋。发生在三味书屋的事儿不少,咱们先来理一理。
(王君老师教学实录)
虽然王君老师也是采用“提问——回答”式教学,但是我们发现王君的问题中往往有“你”“你们”“我们”“咱们”这样的字眼,这就是把问题和学生、教师体验融合到一起:让学生体味文本语言的审美意境塑造,通过情景再现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以及让学生参透文本语言背后的人性塑造,这与教师自身的文本解读功底密切相关。引导学生品味、揣测、咀嚼语言,是为了唤醒学生强烈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虽然新教师在教学目标中提到“通过朗读品味,结合体验,细读文章的精彩片段,让学生感受蕴含其中的情感与主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朗读”和“体验”,呈现出的标准化答案不要说学生的体验没有,就连教师自己的体验也看不到,这也反映出新教师自身文本解读功力的不足。没有了“体验”,就更谈不上语文核心素养的“审美鉴赏与创造”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