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情是散文的核心,也是散文教学内容的核心,“怎么教”抒情是怎么教散文的核心。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教学“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29]散文教学比其他体裁的语文教学更需要情感的投入,氛围的渲染,情境的体验,心灵的沟通。“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30]散文是抒情的文字,情味浓厚,语言优美且极富个性特征,是最适合诵读的文体之一。散文的整体感知和体验是离不开诵读的。怎么在诵读中获作者之味、得作者之情呢?
第一,读出角色语气。小说、戏剧教学中模仿角色的语气朗读好理解,散文中的角色是什么?例如: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低唱”“弹琴”的不仅是“油蛉”“蟋蟀”,更是“学生”的“诵读”,如果“诵读”这一句,能低语欢快,就如同听到“油蛉低唱”“蟋蟀弹琴”的声音,那么就得其所味;“按住脊梁”“拍的一声”“喷出一阵烟雾”既要有模拟斑蝥发出“啪”的一声,也要有捉弄斑蝥的那种顽皮,这是作者把儿童的角色代入文中,诵读的时候自然要用儿童的语气。但从“有人说”之后,语气明显由那种欢快转向冷静客观,不是因为“有人说”,即使“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同样是儿童行为,但语气也和之前完全不同,这是因为此时作者的角色变了,不再是儿童角色的代入,而是成人角色的代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所以在诵读中,我们也能读出双视角。钱理群在“在朗读中体验‘听长妈妈讲传说故事’的趣味”也说道:“我们就可以通过朗读语气的不同处理,同时呈现出三个角色:长妈妈(讲故事者)、童年鲁迅(听故事者)和成年鲁迅(叙述者)。”[31]看样子,读出角色语气是读出情感的关键一步。
第二,读出语调。“语调的差别,不外乎高低、强弱、缓急三类。”[3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尤其体现在语调“缓急”上,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由于语气是欢快的,所以须急读;而“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正如趋向补语的延长性和重复性,它是缓缓的节奏,须缓读。再如:(www.xing528.com)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重复”意味着感情的停滞,所以在这里,诵读要放慢速度,同时省略号,意味着感情的延续,还有“Ade,我的油蛉”“Ade,我的斑蝥”隐含在省略号中的所有童年的乐趣,诵读时要把言有意而意无穷读出来,这就要延长,从而读出作者依依不舍之情。
散文贵在读,通过读才能体会散文的感情、艺术。只有朗读才能走进散文,体验它真切的情感,感悟它深邃的思想,感受它充满艺术美的文字。散文教学就需要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感知和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