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又是如何合理地进行空间利用最大化的呢?
吉田:现在很多项目正在筹划中。例如,作为今年开馆30周年庆的特别企划,我们提供了一个名为“民博周末沙龙”的活动机会,让研究者在我们的展厅现场与参观者进行相互交流,我们也准备将这样的活动作为往后的常设活动。另外,我们也在尝试开展诸如结合教科书的知识内容,开展书本进博物馆的活动、让民博的博物馆之友们与研究者一起组织适合视障人群参与的参观活动等项目。
让研究者参与从主题研究一直到展览呈现的每个环节,是民博的基本立场,所以要让熟悉各个地区历史文化的专家们与志愿者、参观者一起合作来完成一个个企划。在民博,我们没有专门的教育部门。因为民博的展示姿态是要寻求世界各地各民族发自内心的认同感,所以参与教育工作的人才对于民族的概念不能浮于表面,有时甚至要求他们要有人类学的学术素养。虽然这样的选拔条件对于应聘者颇有挑战,但我们依然正在考虑今后能登记录用那些兼备教育工作才能的人才,并把教育机构作为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的一个从属机构。
民博既然作为一家博物馆,所以开放对象不仅仅限于研究者,而是更广泛的公众。对于这一点,您是怎么看待的呢?(www.xing528.com)
吉田:作为全日本唯一一家国立的民族学博物馆,如果只将目标观众设定为类似孩子或者老年人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就有些不合理了。实际情况中,有很多本地社区的中小学会组织前来进行团体参观。而且,如今各来馆参观的观众形形色色,不论什么年龄、来自什么国家,或是说着哪种语言都会有。所以我们认为一定要努力将展示设计好,这样才能满足各式各样来馆参观者的口味。通过这次展览的更新,我们将把多年来一直未实现的日英双语解说引入我们的解说展板。因为要把各种语言的解说词都集中在展板上很困难,也不必要,所以展板上我们会用英语翻译最基本的解说信息,其他的语言解说则考虑用各种辅助工具来实现。
关于展示内容,我们将以最早进行更新的“非洲地区文明展”作为模板,在以后常设展览的更新变化时以其为标杆和向导来指导工作。往后的特展和常规陈列都会尽可能地让那些生活在被展示地区的民族派出代表,一同参与进来。而那些曾经作为我们展览顾问的非洲各国的研究者们,已经与我们相熟,我们也会继续保持长期合作,他们每次来馆我方都会安排与他们进行座谈会。在之前,2003年做“西非故事村落”特展的时候,喀麦隆方的代表就一直在展览现场不断地和我们磋商,不断地和我们探讨着关于展厅的结构以及如何营造一个适合交流的广场型的空间等问题。
过去在做特展的时候,我们习惯把春季的特展称为“企划展”而把秋季的称为“特别展”;现在我们更改了名称,把在特别展厅举办的展览都叫做“特别展”,而把在常规展厅举办的称为“企划展”。所谓的特别展就是有特定展览主题、规模较大,但为期较短的展览;而企划展则通常是为期较长的小型展。今后我们将会与各所大学展开合作,多增加一些比较容易把研究者们组织到一起来研究的企划展。企划展会有较多的文化对比的内容展示,并会横跨常设展厅中不同的地区文化展示部分,我认为既然是针对特别地区的特别企划,那就应该在常设陈列厅内的相应的地区展示区域内开展特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