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台湾民居建筑的近现代风格转变历程优化

台湾民居建筑的近现代风格转变历程优化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19世纪末叶,台湾的民居开始表现出不同以往的风格,尤以大木结构特别明显。以上可见台湾民居建筑在近现代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胜过因为自然环境与当地的风土民情的影响,对此我们实在需要更关注、留意保护那些硕果仅存未被破坏的少数台湾传统民居建筑。

台湾民居建筑的近现代风格转变历程优化

在19世纪末叶,台湾的民居开始表现出不同以往的风格,尤以大木结构特别明显。大木结构的构件倾向于繁复的雕饰,木雕精细,彩绘丰富。并且融合了闽南的漳、泉与粤东的潮、汕各地特色,汇聚成一种混合式的风格。20世纪30年代到达第一次的高峰,台湾本地匠师逐渐增多是一个主因;到了1949年以后,又形成第二次高峰,寺庙或民居常常混合了北京宫殿、苏州园林与西方建筑等局部特色,形成了更多样的混合风格,然而到了80年代后,台湾的民居建筑几乎已看不到传统建筑,只遗留少数未被破坏的一些单体建筑(成片的现在已不容易见到),笔者将近现代台湾民居建筑风格的转变历程简述如下:

1.日本殖民时代(1895—1945)

(1)日治初期(明治时期1868—1912):传统闽南式街屋,以木构为主,有亭仔脚,反映治安不靖的影响(图1)。

图1 台湾日治初期残存之闽南式街屋建筑

(2)日治前期(明治-大正时期1912—1926):中西混合式过渡形建筑之洋楼(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已经萌芽),红砖、石柱(或砖柱)、女儿墙,中西合璧的屋面装饰是这个时期的建筑特色(图2)。

图2 日治前期中西合璧过渡型洋楼之街屋民居建筑

(3)日治中期(大正-昭和时期1926—1989):巴洛克式(Baroque)建筑风格的全盛时期,砖块与洗石并用,外观装饰华丽繁复,市屋的屋顶与台基装饰特别讲究(图3)。

图3 日治中期仿巴洛克式之街屋民居建筑

(4)日治后期—1950年: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时期,大量使用钢筋混凝土瓷砖,楼层变多,面砖趋向于浅色,线条变化趋于简化,着重整体美感与实用性的建筑风格(图4)。

图4 日治后期及台湾收复初期流行之现代主义风格街屋建筑

2.台湾收复以后

民居建筑与经济发展的脚步相一致,慢慢由砖造瓦房转换为现代钢筋水泥楼房,大致来说全台已趋于一致,缺乏独特的地方色彩。

(1)20世纪40—60年代:一方面受制于财力有限,一方面受惠于经济独立,新建筑多为“竹篙厝式”或“单伸手式”(又称“辘轳把”或“护龙”)的砖造建筑,稍有财力的人家则盖“三合院”。

(2)20世纪70—80年代:闽南式改良式“砖造覆瓦斜顶民居”大行其道,此时期亦有兴建改良式三合院,例如台湾客家地区及中南部的集村,此类三合院线条趋于实用、简化。

(3)20世纪80年代末期:“钢筋平顶水泥楼房”几乎取代了砖造斜顶建筑,传统合院式的民宅兴建至此已近断绝。

(4)20世纪90年代之后:乡间除了继续兴建独栋的现代钢筋水泥楼房外,“钢骨大楼式”的公寓渐渐入侵乡村,尤其是位于公路两侧的民宅。

以上可见台湾民居建筑在近现代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胜过因为自然环境与当地的风土民情的影响,对此我们实在需要更关注、留意保护那些硕果仅存未被破坏的少数台湾传统民居建筑。

(三)人类学对于台湾民居建筑的研究观点

1.台湾民居建筑的迷信现象

台湾传统民居的“马背”形态可达数十种之多,其中配合民俗信仰观念,常将马背与五行结合在一起,大致可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形态,其中圆形为金、直形为木、曲形为水、尖形为火、方形为土,即所谓“金圆、木直、水曲、火尖、土方”(图5—9)。屋的主人以该建筑位处之地理位置与本身命理状况来决定其马背形态,而此马背的建筑结构在功能上除了有满足迷信的心理暗示外,对于火灾的防范也起到积极的功能,因此这种建筑结构也被称为“风火墙”(在台湾一般还是称为“马背墙”为多)。

图5 马背形态:圆形为金(www.xing528.com)

图6 马背形态:直形为木

图7 马背形态:曲形为水

图8 马背形态:尖形为火

图9 马背形态:方形为土

图10 室内梁斗座上的花草松鹤意味着福气长寿

除此之外,我们观察台湾传统民居还可以发现许多的木雕纹饰,或是其他构件,常使用寓意福气、长寿等图腾,例如蝙蝠砖雕纹饰代表福气、花草松鹤意味着长寿等(图10—12)。至于窗子的格橣,与进数必定为奇数,因为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奇数属阳,偶数属阴”的原因。在屋内通常在中梁中央的下方挂太极八卦九星图,以保佑家屋平安,但草屋顶便没有这种装饰。在近门的上方架着灯梁,用来挂天公炉或字姓灯,一些草屋也有这种设备[1]

图11 外墙斗砌砖四周的蝙蝠砖雕纹饰

图12 室内斗砌砖四周的蝙蝠砖雕纹饰

2.传统建筑中展现尊卑序位

在传统农家民居的房间配置通常是以正厅为中心,左右为房间。面朝着正厅站立,右邻是大房,左邻是二房。这是称为三间起的基本形式。这三室有同一高度的屋脊,也是一个家当中最高的。两端称为落敖,左右各有一室时,屋脊比上述三室低,在大房右边的称为左五间,二房左边的称为右五间,成为一厅四房的形式,叫做五间起。左右如果再连接一间斜面屋顶的座仔,便称为三间落座起(图13)。

这种只有正身(主屋)的建筑方式,也考虑到未来家庭成员的增加,一开始就有所准备。在人类学研究中,一般认为在华南地区的家庭有明显氏族的家族结构关系,这是因为在华南地区的气候适合水稻生产,而此作物需要大量劳动力,因此家庭的人口结构数量必须因应补充,以满足劳动力需求,此现象在农村的传统民居建筑中亦充分显现,例如护龙的预备设置是建筑当初就完成的(图14),护龙从主屋的两端向前方延伸时,便成为凹形。主屋的房间配置结果使房间成一排并列,然后把原本应该从主屋再到两侧延长的护龙弯过来,安置在方形的面积中。为什么说是把他弯过来呢?是护龙的各房面对中庭,门面狭窄,纵深很长的缘故。护龙再增建的话,可以多达左右各有三栋并排。这样一来,便分别从其内侧开始称为内护、外护、第三护(或称为三条龙)。这种房间的配置和家族的安置,显然表明了长幼有别的顺序关系。

图13 台湾传统农家民居房间配置图注:图取自《台湾的历史与民俗》

图14 此图取自《台湾的历史与民俗》

若我们透过立体观察(如前述)民居建筑形态,可以看出主屋一厅二房的屋顶最高,两侧的落敖较低,从左右两端延伸护龙三室中,末端的屋顶更低。这种中央高,随着左右延伸,屋顶也变低的形态,除了尊卑秩序的关系外(图15),也有可能源于地理风水的根本思想——龙脉观念。例如两翼房屋多时,称为“护龙”(又称为伸手),主屋屋顶的屋脊称为“围厝龙”等,甚至有人曾说在台北的林家花园以前在第一伸手(内护厝)的延长线上,左右对称地种了龙眼树,(也有其他例子在门口种龙眼树),这有可能是因为具有辟邪作用,但未尝不是受到龙脉观念的影响。

图15 由每栋屋脊的高度可以看出该空间居住的人之尊卑序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