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系与乡村发展的规划与管理

水系与乡村发展的规划与管理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当将水系、水网作为规划、施策的对象,并予以积极的利用。因此在规划过程中不宜苛求对各类景观要素进行“博物馆式”的、僵化的保护。同时,增加乡村居民经济收入、完善基础设施是有效防止乡村聚落空洞化的手段之一。划分出规划管理的分区,好比提供一个框架范围,可以将保护、利用、开发政策灵活实施于分区内部,以达到乡村地区保护与开发并重、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水系与乡村发展的规划与管理

本研究从成都市所辖县级市——都江堰市域范围出发,对乡村文化景观进行了定义并表述了特征,并从都江堰市平原地区扇形区域的村落组合出发,尝试通过结合现有的分区(Greenbelt区域)规划政策,基于新旧灌溉水系网络、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以及林盘保护利用开发的前景,尝试划分了10个规划管理分区(Cluster)和5类文化景观斑块(Patch)作为框架,以实施不同的规划管理、保护利用的弹性政策。本研究基于城市总体规划,为广大的普通农村地带提出了专项规划,并解释了规划理念与方法,可以为中国其他地区的乡村规划模式提供参考。同时,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得出了以下启示:

首先,在广大的乡村地带,自然条件决定了灌溉方式;而灌溉水系、水网是形成农业地带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也形成了整个文化景观的基础。因此在乡村文化景观的专项规划中,应把水系保护利用规划作为重中之重。应当将水系、水网作为规划、施策的对象,并予以积极的利用。

其次,由于文化具有可变的属性,乡村文化景观处于持续演进的过程之中,是活态的景观,其发展和变化是永恒的主题。因此在规划过程中不宜苛求对各类景观要素进行“博物馆式”的、僵化的保护。其“真实性”的保护应当侧重于真实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保护,因而对于乡村景观的合理开发利用是可以被允许的。同时,增加乡村居民经济收入、完善基础设施是有效防止乡村聚落空洞化的手段之一。对于发展变化中的景观,需对其发展方向进行引导——在确定哪些结构性要素是不可改变的底线之后,再确定可以变化的要素及方向。

最后,乡村文化景观规划管理的重点是要找到隐藏于大面积、同质化景观之中的分区,这个分区可以是依据文化的、地理地貌的、社会空间的、植物分布的特性制定的。同时,在分区过程中需讲究内在逻辑,并尽可能满足各种现行政策和规划前景。划分出规划管理的分区,好比提供一个框架范围,可以将保护、利用、开发政策灵活实施于分区内部,以达到乡村地区保护与开发并重、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作者:石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讲师)

【注释】

〔1〕Roe,M.,The 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A Revolution in Thinking about“Cultural Landscapes”,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11,2007:10-15.(www.xing528.com)

〔2〕Sauer,C.O.,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1925:19-54,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ublications in Geography;reprinted in Human Geography:An Essential Anthology,eds.Agnew,J.Livingstone,D.N.&Rogers,A.,Blackwell Publishers,1996:296-315.

〔3〕Han,F.,World Heritage Cultural Landscapes and New International Trends,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23(11),2007:18-21.

〔4〕UNESCO.,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14.Paris: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2012.

〔5〕Fang,Z.,Basic Study on the Linpan Culture at Western Sichuan Plain,(Doctor),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2012.

〔6〕Shi,D.,&Ishikawa,M.,Research on the Rural Cultural Landscape in Greenbelt Area of Dujiangyan City in Sichuan Province,China,Journal of the City Planning Institute of Japan,47(3),2012:1009-1014.

〔7〕Howard,E.,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London:Swan Sonnenschein&Co.Ltd,18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