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田野考古信息化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田野考古信息化的历史与现状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由于目前的GIS研究侧重于区域性考察,所以它所涉及的考古信息主要是遗址的位置、面积、高程、地形等空间信息,基本不涉及具体遗址的发掘资料,所以并不适合遗址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使用。另一种是开发专门的田野考古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田野考古信息化工作已经初见成效,考古学界对于田野考古信息化的必要性已有充分的认识。因此,信息化已成为我国田野考古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我国田野考古信息化的历史与现状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就在俞伟超先生的领导下在“班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综合发掘和研究”项目中尝试使用计算机管理发掘资料〔3〕。这可以说是我国田野考古信息化的首次尝试。尔后,吉林大学等单位也为配合三峡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开发了“中国三峡工程库区地下文物基本情况数据库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了“中国地下文物基本情况数据库系统”〔4〕,填补了我国文物考古信息化管理领域的空白。

21世纪初,一些考古科研和教学单位基于工作和教学的需要,开发了相应软件对田野考古发掘资料进行信息化管理,如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田野考古·2000》〔5〕、西北大学的《田野考古2005》〔6〕。但这些软件并未得到推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随着田野考古工作水平的提高,特别是2009年新版《田野考古工作规程》颁布以后施行新标准,原有软件的功能设置、数据格式无法适应新的工作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国考古遗存的多样性,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考古遗存的信息采集要求差异大,一个软件要满足多样化的要求比较困难。

近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成为考古学热点,并在长江三角洲〔7〕、洹河流域〔8〕、七星河流域〔9〕、巢湖流域〔10〕、环嵩山地区〔11〕南水北调禹州〔12〕、秦陵〔13〕等地区多有实践。但由于目前的GIS研究侧重于区域性考察,所以它所涉及的考古信息主要是遗址的位置、面积、高程、地形等空间信息,基本不涉及具体遗址的发掘资料,所以并不适合遗址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使用。(www.xing528.com)

目前对田野考古资料进行信息化管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使用现成的商业化数据库应用软件。例如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在吉林大安后套木嘎遗址的发掘中使用苹果公司旗下的Filemaker〔14〕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在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的发掘中使用微软公司Office套件中的Microsoft Access。另一种是开发专门的田野考古管理信息系统。例如北京大学古文学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平粮台遗址的考古勘探中研发“平粮台遗址田野考古钻探数字化记录系统”〔15〕,湖北省文物局推行试点“考古工地数字化管理平台运行支撑技术系统”示范工程〔16〕。除了这些实践性成果之外,李安〔17〕、张鹏程〔18〕、毕硕本〔19〕、刘军〔20〕、郗家贞〔21〕等人还从理论、方法和技术路线上对田野考古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进行了探讨。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田野考古信息化工作已经初见成效,考古学界对于田野考古信息化的必要性已有充分的认识。用长远的眼光来看,计算机技术相对传统的纸质档案来说,在资料的保存、管理、检索和共享方面存在明显优势,主要表现在:以数据库形式保存的田野考古资料逻辑关系明晰、检索效率高,有利于进一步进行数据挖掘;网络技术的运用不仅便于资料的共享和发布,而且在数据的采集阶段也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甚至便于对整个田野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和监管〔22〕。因此,信息化已成为我国田野考古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