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会制度在国外已有悠久历史,近年来,推行理事会制度的政策导向也在不断明确。2011年,国家文物局提出的《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指出:“探索建立博物馆理事会或董事会、完善博物馆馆长负责制。”〔15〕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16〕2015年3月颁布的《博物馆条例》第十一条也明确指出:“博物馆章程应包含组织管理制度,包括理事会或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产生办法……”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宋新潮指出:“一般而言,理事会由政府有关部门、举办单位、事业单位、服务对象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代表组成。”〔17〕理事会制度本土化还有一定的难度〔18〕。但其核心,是推动博物馆管理决策的民主化,让博物馆的受众发出声音。
对于高校博物馆,通过理事会或类似决策机构,把校内外不同代表聚合到一起,不仅有助于高校博物馆焕发活力,也有助于高校博物馆提高校内知名度,发散影响力。
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的案例在此值得借鉴。该校聘请了由校外文博系统专家、校内与博物馆建设及藏品内容相关的学科专业教师,及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了博物馆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博物馆工作小组,共同商议、探讨博物馆建设、发展方案。设立之初,该会讨论了华东师大博物馆的定位,为博物馆标进行了投票,并提出了未来建设的战略方案。值得指出的是,华东师大博物馆的该制度也是由特殊的“一校多馆、学校统筹”的博物馆管理机制决定的。华东师大博物馆设有四个分馆,古钱币博物馆、历史文物博物馆、生物博物馆和“海上风”民俗博物馆。这四个分馆分别由不同院系管辖,但2013年,学校成立了博物馆筹建工作小组,对内负责校内各分馆的资源整合、统筹协调、发展规划,对外正式以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的名义争取资源、谋求发展。该工作小组由校长助理牵头,因此能有效调动各职能部门配合〔19〕。也正因为这样的模式,博物馆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必不可少。各分馆所在学科专家聚到一起,才能互相了解彼此博物馆发展进度。(www.xing528.com)
对于理事会,或“专家咨询委员会”,其设立目的不仅是能让不同代表为博物馆建设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帮助博物馆有更贴合公众需求的决策,并且通过这些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将不同的资源凝聚到一起,从而“助力”博物馆建设。
“借力”不仅体现在行政决策,更体现在高校博物馆的展览、研究或教育等具体项目上,尤其是在高校博物馆缺少专职人手的情况下。在国外,大博物馆一般会为某个项目而临时设立“专项委员会”(committee),抽调各部门人手来共同完成某个项目,比如馆庆,或是某个跨部门的展览等。高校博物馆由于本身员工有限,很难实现从各部门抽调人手完成项目,但可以借助整个高校的资源,邀请不同学科的教师临时组成专项委员会,共同完成某项项目。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在争取市教委“文教结合”专项资金时,就邀请了教育学院的老师合作,以“一流大学教育影像展”为主题申报专项。一方面,若高校博物馆只知闭门造车,不与其他领域专家合作,缺乏学术研究的支撑,也很难办出有影响力的展览。另一方面,通过博物馆牵头将不同学科专家凝聚到一起,也有助于促进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当博物馆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催化剂或引领者,高校博物馆在校内的地位和影响也将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