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博物馆事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博物馆事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过程中,学界对博物馆的性质和任务定位发生过变化,博物馆的功能不断拓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相应发生变化。我国移植日本的做法将博物馆纳入社会教育设施,高校博物馆学教育正是为了培养社会教育专业人才,使他们能够利用博物馆开展国民社会教育。博物馆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对于人才需求变得更加迫切。高校博物馆学专业为博物馆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特别是人才的创意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博物馆事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博物馆学学科发展历程类似,博物馆自鸦片战争之后被西方殖民者传播到中国,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从民国时期的模仿借鉴、到新中国成立初的社会主义改造、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度化建设。在此过程中,学界对博物馆的性质和任务定位发生过变化,博物馆的功能不断拓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相应发生变化。高校博物馆学课程结构为适应博物馆人才需求而渐趋合理和完善,博物馆学教育为博物馆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专业人才。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殖民入侵中国,同时带来了西方科学技术和新兴事物,博物馆成为殖民者掠夺所得自然资源及文化遗产的储存所。一批有识之士在变革图强的过程中意识到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作用,大力提倡利用博物馆开启民智、传播科学、重塑民族精神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在教育部下设立社会教育司,将博物馆和图书馆纳入社会教育司第一科,成为社会教育机构,博物馆工作者便成为社会教育人员。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看,除了博物馆学学科知识外,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是整个学院的必修课,是成为社会教育人员必不可少的知识储备。实际上,民国时期我国的社会教育制度深受日本影响,经历了模仿、借鉴和不断学习深化的过程〔23〕。我国移植日本的做法将博物馆纳入社会教育设施,高校博物馆学教育正是为了培养社会教育专业人才,使他们能够利用博物馆开展国民社会教育。我国高校博物馆学课程借鉴了日本的博物馆学体系,而日本的博物馆学理论则直接来源于西方博物馆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接管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所办的博物馆,并对其进行改造,同时兴建了一批国家博物馆、各省市涌现出地志博物馆或综合博物馆。因新馆建设和运作的需求,这一时期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展开,除了高等院校设置博物馆学专修科、专门组、干部培训班等,国家及地方文物部门也积极筹办培训班,主要目的是进行博物馆工作业务培训,强化专业人员对于工作流程和技能的掌握。宋向光指出,这一时期的中国博物馆建设,“其背景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其经验是大馆的工作实践,其技术背景是手工操作,其管理背景是自上而下的集中管理体制,其目的是业务需要”,这一时期的博物馆工作“强调岗位责任和业务标准”〔24〕。因此,高校博物馆学课程体系的应用取向十分明显,教材内容参照苏联博物馆学理论体系,课程内容以介绍岗位职责和技能为主。又由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向科学进军”口号,使博物馆的科研功能得到强化、博物馆文物保护和保存的机构性质得到强调,因此,高校博物馆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相应地将考古学理论和技术、文物学基础知识作为重要的板块,博物馆学理论方面的内容被淡化。(www.xing528.com)

“十年动乱”中,中国博物馆事业遭到破坏,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逐渐恢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博物馆建设逐渐走上制度化轨道,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出台,使博物馆工作专业化程度显著提高,各种类型博物馆的出现使我国博物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教育服务的功能更加突出。博物馆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对于人才需求变得更加迫切。为了满足全国各地文博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各省市高校相继开设文博专业,国家文物局也积极开展各个层次的人员培训。因博物馆学被正式纳入高等教育学科目录,高校博物馆学专业从本科至研究生各个层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师资配备都更加完善。博物馆学课程结构方面,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出现了博物馆教育、博物馆观众研究等课程,迎合博物馆对于教育服务型人才的需求;高校硬件条件的改善,使文物保护、藏品数字化等课程内容能够有理论结合实践学习的可能;馆校合作进一步深化,使实践、实习课程常规化,加深了学生对于博物馆事业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为他们进入博物馆工作奠定基础。高校博物馆学专业为博物馆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特别是人才的创意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