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学界呼吁尽快在高校设置博物馆学专业。1980年2月,南开大学率先在历史学系下设博物馆专业,之后,相继有复旦大学分校、杭州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等开设博物馆学专业。1993年经过教育部修订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6〕,将博物馆学归属到历史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在研究生层次,1991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7〕也将博物馆学归为历史学下二级学科,其中包含文物学和古器物学。这一系列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和规范文件的颁布,进一步确立了博物馆学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博物馆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关系也进一步被固定下来,成为高校院系专业和课程设置的依据。
近年来,我国开设考古、文博类专业的高校数量越来越多,2011年起,部分高校开始实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进一步扩大文博专业招生。博物馆学专业建立起了从本科到博士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本科阶段博物馆学、考古学、文物学、历史学四大类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是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模式,也有部分高校设有民族学、人类学、艺术史等相关课程。研究生阶段则着眼于博物馆领域具体问题研究。以博物馆学课程体系相对完善的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为例,从本科阶段起开设的博物馆学类课程包括博物馆学基础、博物馆陈列设计、博物馆藏品管理和信息化、博物馆教育、世界博物馆概论、博物馆经营管理、文物保护与修复、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博物馆策展实践、博物馆学专业英语、博物馆实习等。复旦大学文博系的课程注重课程实质结构的合理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校内外策展实践、藏品管理实践、文物修复和实验、博物馆参观考察和实习、研究型科研项目、馆校合作活动等来丰富技能性、创意性和情意性的课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