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旧中国高校博物馆学课程结构的优化

旧中国高校博物馆学课程结构的优化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第一个兴盛期。在博物馆学正式进入高等院校之前,博物馆学家陈端志先生就在其《博物馆学通论》“工作人员的养成”章节中,提出博物馆人员的专门训练方法。尽管当时我国高校还未普遍设立博物馆学科系,但是陈端志先生提出的人才训练课程,已经初步形成以西方博物馆学理论为基础的课程结构,为当时博物馆开展人员培训提供依据。

旧中国高校博物馆学课程结构的优化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第一个兴盛期。在博物馆学正式进入高等院校之前,博物馆学家陈端志先生就在其《博物馆学通论》“工作人员的养成”章节中,提出博物馆人员的专门训练方法。其中包括基本训练和专业训练,基本训练即普通学识如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教育知识;专业训练即有关博物馆的知识、技能和理想。

(1)知识:包括博物馆的筹备和组织,各项设施和活动,事务方面的管理,文字方面的利用,以及博物馆实际应用的专门知识,如考古发掘、艺术等。

(2)技能:收集法、陈列法、保管法、修理法、说明法、绘图、制表、摄影、制模等。

(3)理想:即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人生观〔3〕

这三类课程分别承担不同功能,知识课程旨在建立学习者对博物馆工作的认识和判断,技能课程旨在训练实际业务能力,理想课程旨在树立学习者的博物馆职业观。尽管当时我国高校还未普遍设立博物馆学科系,但是陈端志先生提出的人才训练课程,已经初步形成以西方博物馆学理论为基础的课程结构,为当时博物馆开展人员培训提供依据。

博物馆学课程正式走进高校是在1935年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后。博协考虑到国内新馆的增加“需要人才孔亟,而国内尚无养成专才之机关”,便“委托香港华侨工商学院开设博物馆学专修科”〔4〕。其他高校比如武昌文华图书专科学校也曾于1937年聘请从美国来校的谢福德先生,“于每周为学生讲授博物馆学两次”,“为学生实习起见,爰在华德楼举行展览两次”〔5〕。这些实践为国内高校设置博物馆学科系提供了经验。

1936年中国博物馆协会第一次年会和中华图书协会第三届年会在青岛联合召开,两协会形成合力,致力于现代文化教育,从而奠定了“图博系”在高等院校正式设立。1941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设立了我国以第一个本科学制的图书博物馆学系,分图书馆组和博物馆组。“该系以培养图书馆博物馆高级行政及实施人员并研究高深图书博物馆学为宗旨,其课程学理与实际并重”〔6〕,明确表述了课程的目标和原则。博物馆组的课程分为:(www.xing528.com)

(1)全院必修课程:三民主义伦理学、国文、外国文、中国通史社会学经济学、理则学、哲学概论、政治学、教育概论、普通心理、教育心理学世界通史、社会教育概论、普通教学法、物理等;

(2)共同必修课程:博物馆学通论、图书馆学通论、图书编目法、检字法、各科名著介绍、图书馆学课题研究方法、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3)博物馆组必修课程:博物馆经营法、博物馆史、博物馆行政、各种标本讲述、标本制作术、博物馆问题讨论、博物馆学专著研究、中国古代器物学、考古学金石学

(4)本系选修课程:博物馆教育、特种博物馆学、物品鉴别法、教育博物馆学、文史博物馆学、科学博物馆学、美术博物馆学、文化人类学〔7〕

图博系的博物馆学课程较之于陈端志先生的“知识、技能、理想”框架在内容上有了明显的深化,如果根据Neustupny的博物馆学结构〔8〕来对课程作内容上的分类,博物馆学通论、博物馆史属于一般博物馆学(general museology),另有特种博物馆学、教育博物馆学、文史博物馆学、科学博物馆学、美术博物馆学等专门博物馆学(special museology)课程,以及博物馆经营法、博物馆行政、博物馆教育、标本模型讲述、标本制作术等应用博物馆学(applied museology)课程。从课程的形态上来看,既包括知识讲授,也包含了实践活动、讨论交流、自主研究等。博物馆组的课程从形式结构上来说已经基本完善,课程目标、课程类型、课程形态、课程内容相统一,这是博物馆学教育在高校的一次尝试,也是作为一门学科的博物馆学正式走进我国高等教育领域

图书馆学和博物馆学在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博系是两门相互关联的学科,因此博物馆组的必修课又包含了图书馆学的内容。正如北平研究院院长李石曾所述“图书是文字的博物,博物是实物的图书”〔9〕,两种学科联合设系,并且在专业教育过程中相互融合,是新中国成立前博物馆学科系设置和课程教学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