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明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江南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五府,在短时间内发展出二百一十多个市镇,而其中规模较大、功能也齐全的市镇约有一百六十个〔1〕。吴江县弘治年间修志时县志仅载二市四镇,嘉靖年间增为十市四镇,明末清初又增为十市七镇;嘉定县市镇由正德年间的十五个,增加到万历时的三市十七镇;松江府在正德、嘉靖年间有市镇四十四个,到崇祯时新增了二十一个达六十五个之多〔2〕。这些市镇每个都是商贾林立,铺店密布。
一些地方官员也积极推动发展市政。为吸引百姓参与市集贸易,一些官员会在市集中主动去搬来或鼓励商贩建起一些固定的店铺。这些固定店铺的存在,加强了农民和市集以及市镇之间的联系,也使百姓和商业、商品的关系更为密切,促成了明代商品市场网络的扩展与联结。而且不同于四方流动的商贩,店铺因其稳定性,能对小城镇的商品网络形成起更加积极的推进作用。例如万历年间王士性在河南确山县任职,由于那里贸易、店铺、谷粟皆聚于东门之外,王士性担忧“一燎则城中坐困”,而且“县后与学后又皆空地,气象萧索”,于是“故移一集于城中空处,使人烟喧闹以招徕”。后来人气渐旺,“场既立,店舍渐兴,则谷粟可以次入城,而北归市之民即守城之众,亦以默寓百年久远之计”〔3〕。(www.xing528.com)
渐渐的,很多地方便成了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的大市镇。《吴江县志》里写:“平望镇……明初居民千百家,百货贸易如小邑,然自弘治迄今,居民日增,货物益备,而米及豆麦尤多,千艘万舸远近毕集,俗以小枫桥称之。”〔4〕比如吴江的盛泽在万历、天启年间形成为一个丝织业大镇:“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在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蜂攒蚁集,挨挤不开。”〔5〕又如嘉定县南翔镇,虽在嘉靖年间屡遭盗匪和战乱之灾,但由于周边环境的影响,很快就衰而复兴,“多徽商侨寓,百货填集,甲于诸镇”〔6〕,其中粮店、布号、典当等店铺构成了南翔镇的经济生活的各个重要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