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瓷枕上七夕节题材的存在与意义

瓷枕上七夕节题材的存在与意义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宋代瓷枕上另一个常见的题材,是对“持荷叶童子”的描绘。笔者认为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七夕节在大暑之后,正是夏季最为炎热的时候,而瓷枕作为时令用品,上面装饰与七夕相关的题材,正在情理之中。另一方面,“磨喝乐”在宋代被用作七夕节“乞巧”及供奉牛郎织女,自然也有祝愿家庭美满、多子多福的意义在其中。

瓷枕上七夕节题材的存在与意义

在宋代瓷枕上另一个常见的题材,是对“持荷叶童子”的描绘。它与莲凫纹当然不同;不过,二者完全没有关系吗?又未必。笔者在下文试作探讨:

南越王博物收藏的这一件,被命名为“持荷娃娃”枕(如图8),其中的童子形象和天津历史博物馆所藏枕(如图9)描绘近似:都衣着单薄,解衣敞怀,露出里面的肚兜,表明了炎夏的环境。南越王馆藏枕的童子正依着坐墩打盹儿,与瓷枕的功用相互呼应;而天津馆藏的童子肩扛荷叶,前面还踯躅着一只凫鸭。莲荷、凫鸭、童子、夏天,在这里被连接在了一起。

图8 北宋磁州窑白地黑花持荷娃娃,腰形枕,南越王博物馆藏

图9 宋代腰圆形白地黑花婴戏枕,天津历史博物馆藏

图10 宋代磨喝乐(摩喝罗)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近七夕节之时,“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又说,“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焚香列拜”〔13〕。其中两次提及的“磨喝乐”是梵文音译,本为佛教之形象,后来在中国演变为可爱孩童的样子,在宋代民间常被制作成玩偶;估计多有“执荷叶”的形象(如图10〔14〕),所以《东京梦华录》中才有“小儿……效颦”之说。那么,磁州窑瓷枕上的执荷叶童子,是否就是当时七夕风尚的体现呢?笔者认为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七夕节在大暑之后,正是夏季最为炎热的时候,而瓷枕作为时令用品,上面装饰与七夕相关的题材,正在情理之中。

另一方面,“磨喝乐”在宋代被用作七夕节“乞巧”及供奉牛郎织女,自然也有祝愿家庭美满、多子多福的意义在其中。那么瓷枕上“执荷叶童子”的装饰,从祈愿的喻义上来说,自然是上述两件莲凫纹瓷枕之“后续”——从“夫妻恩爱”到“早生贵子”,作为夏令床上用品的瓷枕,其装饰真实、自然、生动地传达着宋代普通百姓对人间幸福的希冀〔15〕

参考文献

[1]张子英:《磁州窑瓷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2]范冬青:《陶瓷枕略论》,《上海博物馆集刊》总第4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3]王文建主编:《枕梦邯郸:磁州窑精品赏析》,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

(作者:赵琳,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讲师)

【注释】

〔1〕《安阳隋张盛墓发掘记》,《考古》1959年第10期。

〔2〕其形状接近椭圆形,但一侧稍内曲;又称为椭圆形枕或者豆形枕。(www.xing528.com)

〔3〕〔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卷十《释鸟第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4〕〔唐〕李延寿:《北史》卷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中华书局,2011年。

〔5〕来自《中国陶瓷大系》之《宋元陶瓷大全》封面,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88年。

〔6〕〔宋〕李纲《梁溪集》卷九,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一二五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7〕《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8〕〔唐〕地婆诃罗译:《方广大庄严经》卷五,见《乾隆大藏经》大乘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

〔9〕〔宋〕日称等译:《诸法集要经》卷一,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七卷,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出版。

〔10〕〔汉〕焦赣:《焦氏易林》卷一,中国书店出版社,2014年。

〔11〕〔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2〕张子英编著:《磁州窑瓷枕》序,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13〕〔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

〔14〕来自无锡博物院惠山泥人展厅图例

〔15〕古籍文献参阅中国知网《国学宝典数据库》,并经过笔者校阅、比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