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半台戏,又称半台小戏,是流传于凉州民间的一个传统戏曲品种。针对大戏秦腔而言,它只是一种民间小曲戏,故被称为半台戏。2008年,凉州半台戏被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凉州半台戏诞生于农村,其观众多以农民为主,后来逐渐走向城市,其观众面亦扩展到市民、商人,社会影响逐渐扩大。随着专业戏班的勃兴,半台戏逐渐走向了衰落。它从兴起到式微,经历了近百年时光。
凉州半台戏的特征十分鲜明。首先,演出阵容小,有“七学、八慢、九消停”之说,意指演职人员只需7至9人的;其次,剧目短小,多是生动风趣的地方戏和精练感人的折子戏;再次,演出场地随意,院落、庙台、堂屋、廊下均可;第四,行头服装轻便而简单,以软当先,便于打成随手携带的包袱;最后,队伍聚散灵活,半台戏的演职人员多系农村民间艺人,农忙务农,农闲唱戏。
凉州半台戏以当地的民歌俚曲为基本声腔,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一方面大量吸收了陕西眉户的曲牌声腔,另一方面逐渐引进了兰州鼓子的行腔伴奏。凉州半台戏的音乐属于曲牌连缀体。从构成上看,它分别由器乐曲牌、唱腔曲牌和锣鼓经构成。从调式上看,它多由宫、徵调组成。主奏乐器为三弦,伴以其他弦索。半台戏的音乐原始古朴,风趣幽默,短小整齐,好记易唱,唱腔中没有过大的起伏,贴近生活的戏剧情节和富有特色的凉州方言,使其更显古朴稚拙。(www.xing528.com)
凉州半台戏因人员设施和服务对象的制约和引导,剧目以传统折子戏和风趣幽默的生活小戏为主。常演的较有名的剧目有《李亚仙刺目》《田三婆倒灶》《两亲家打架》《三娘教子》《张连卖布》《刘海撒金钱》《小放牛》等20余种,风格以粗犷通俗见长,适于农村乡野娱乐。
凉州半台戏舞台虽小,但表演却面面俱到,生活里有的,故事中讲的,聚散离合,悲喜忧愁,酸甜苦辣,阴晴圆缺,统统搬上舞台,演绎出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