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丹腊八节的春节礼仪与传统食品

山丹腊八节的春节礼仪与传统食品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山丹腊八节早晨有吃腊八粥或腊八饭的习俗。腊八饭,山丹民间还戏称糊涂饭。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吃着饺子或长寿面,看着春节联欢晚会,说着家常,团团圆圆,其乐融融。请门神、贴春联是过大年的一大景观。春节的应节食品有锅盔、油饼子、油果子、糖花子、桃子、牛鼻子、花卷、狗舌头、饺子等等。

山丹腊八节的春节礼仪与传统食品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叫腊日,山丹民间叫“腊八”。腊也是合的意思,在新旧年衔接之际,举行天地神灵与祖先一起的“合祭”,古时称为“腊祭”。也有说腊是猎的意思。“腊祭”即子孙们猎取了野兽,恭恭敬敬地祭奉祖先。这是古代祖先崇拜的遗风。相传腊月初八还是释迦牟尼成佛之日,古代佛寺在腊八这天举行诵经,并效法故事《牧女献乳糜》中佛祖成佛前偶遇牧女送他乳糜食用的情节,取香谷果实等熬粥供佛。

山丹腊八节早晨有吃腊八粥或腊八饭的习俗。腊八粥是用自产的五谷及其他果实,凑成八样熬成粥。部分边远地区群众因条件所限,也有以扁豆面(腊八饭)代替腊八粥的。先供奉天地神灵,之后一家人才能享用。民间习俗,腊八节供奉先人的饭,家人是不能吃的,要等冻成冰块后放在牲畜饲料中保存,等到腊月三十早上砸成碎块,掺在饲料中喂家禽牲畜,俗称“壮仓”,祈求来年六畜兴旺,膘肥体壮。腊八夜间放一盆水在院中冻冰,观察冰块内部花纹,预卜来年收成情况。有的地方在粪堆上立冰块,以祈求来年水肥充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据说腊八这天的冰很干净,有在腊八这天要去河滩冰床上碾“麦稔”的习俗。

腊八饭,山丹民间还戏称糊涂饭。就是说吃过腊八饭后,人们开始准备过年,筹办年货,花钱不算账,有些大手大脚。即便是家庭生活极度困难的人家,借钱也要买些猪肉羊肉和烟、酒、糖、茶,给孩子添几件新衣裳。等到过完年开始种庄稼时,一算账才知道钱已经花光,还缺许多春耕物资没有准备好,开始后悔、着急,只好找亲戚朋友借钱或到银行贷款。过了清明节人们才清醒明白过来,开始抓紧时间种完庄稼,四处奔波挣钱,精打细算过日子。

过“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山丹民间称为“小年”。按照传统,这一天,有送灶神、祭祖、扫尘的习俗。山丹人这天的饭食是“连汤饧面”,还要放鞭炮送“灶爷爷”上天。

根据民间传说,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灶王爷一年一度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的日子。《祭灶全书》记述关于灶王爷的职责:“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晋朝葛洪抱朴子》云:“月晦之夜,灶神变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者,三日也。”说灶神专门搜集每家每户的隐私,向玉皇大帝打小报告,大错则减寿三百天,小过也损寿三日。所以灶神又称为“司命神”。因此,祭灶也更为敬重,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要设香案祭祀,不仅要将灶头几案、锅碗瓢盆刷洗干净,还要献祭,供奉糖果和灶马子(黄表纸印制的灶马两张,一是上天用之马,一是回来时用马)。焚香即首祭过后,将灶马点着烧之,便认为灶王爷已乘马上天。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恭敬、讨好他,除了供奉专门的灶饼以外,还一定要有芽糖敬奉,好把灶王爷的嘴抹甜全说好话;有的用酒糟涂抹在灶门上,这叫“醉司令”,意为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

送走灶神,还要祭拜先人,民间称“挂影”,就是把先人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过小年”,民间还有“扫尘”的习俗。意在扫除积累了一年的灰尘、垃圾,扫除家人一年来的不快与烦恼,驱除病疫,除“陈”布新,祈求来年一家人健康平安新年更有新气象。

大年夜:腊月三十是农历一年中的最后一晚上,含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之意,古人称为“除夕”。山丹人叫作“大年三十”“大年夜”。晋朝时,才有分岁守岁之俗。旧时除夕夜,祀先后,全家长幼拜毕,聚坐食饮,直到天明,谓之“守岁”。有俗语云:“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现如今,“守岁”之“守”既有对即将逝去旧岁的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满怀希望之意。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吃着饺子或长寿面,看着春节联欢晚会,说着家常,团团圆圆,其乐融融。山丹有的地方年三十晚上还要熬一锅肉汤,放入麦稔、洋芋、萝卜胡萝卜等五谷杂粮,叫作“壮仓”,意在期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大年三十除了守岁、吃年夜饭外,山丹还有贴对联、祭祖、烧纸钱、磕辞岁头、发压岁钱等习俗,这些传统至今未改。

春节:春节,俗称过大年。“一青一黄是一年,一白一黑是一天”,因而,过大年的本意,就是农耕文明时代的先民们,在大年这个“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特殊日子里,庆祝过去一年五谷丰登,祈望来年风调雨顺。山丹人过年从腊八就开始了。家家忙着置办年货,妇女们忙着洒扫、烙馍馍、炸油果子和糖花子,孩子等着穿新衣,腊八、腊月二十三的小年请门神贴对联,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初一拜年,初二走亲戚,女婿到老丈人家拜年,初三送神吃臊子面等。从腊月到正月,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中。

请门神、贴春联是过大年的一大景观。大年三十,女人们忙着准备年夜饭,男人们则捧起飘着墨香的鲜红春联,从大门一直贴到猪圈、鸡窝,每一扇门上都贴上“福”字,表达了驱邪逐鬼,祈福纳财的意愿。乡村至今还保留着贴彩色小“门帘”的习俗,大都贴在街门和屋子门楣上,上端平齐,下端是锯齿形,图案花纹是镂空花纹,有花卉、“福禄寿”等字样,颜色多为红、黄、米黄色,象征“三阳开泰”。现在基本上摒弃迷信内容,寄予了老百姓祈望生活幸福、国泰民安之意。(www.xing528.com)

过年的饮食也是异常丰富。以前即使生活再困难,人们也一定会买些猪肉、羊肉、鸡、鱼之类,做一顿比较丰盛的年夜饭,图个大吉大利、年年有余。春节的应节食品有锅盔油饼子、油果子、糖花子、桃子、牛鼻子、花卷、狗舌头、饺子等等。

除夕下午宗族集体祭祖,接着按辈分给长辈叩头,俗称“辞岁”。

大年初一凌晨三四点钟,一家人早早起床,孩子们穿好新衣服,洗漱完毕,开始先打醋坛,就是用醋的蒸汽给各个房间消毒;接着是接神,就是把腊月二十三送走的灶神以及自家的先人请回家一同过年;再接着是动土,意思是请土地神到自己家过年,顺便从别处带些肥沃的土壤到自己家的地里和圈里,期盼来年五谷丰登。小孩子们开始比赛着放鞭炮、放烟花,一家鞭炮鸣,万家齐响应,其乐无穷。这时候开始吃五更饺子。

吃完饺子天还没亮,拜年就开始了。先是祭奠祖先,上供、烧香行叩头礼,接着是家庭拜年,从辈分最高的老人拜起,按辈分、年龄从高到低依次行叩头礼,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接着是本家户族内互相拜年。最后,全村集体拜年,街上人声鼎沸。长辈和老人是无须出门的,端坐在家里等待拜年大军的到来。每支队伍包含了一个族系,队伍十分庞大,只有领队才能进入长老厅堂。领队喊一声“给您老拜年了”,候在院子里的人们也齐声应和,并齐刷刷跪倒在地上磕头。每到一家按辈分、年龄大小依次磕头,完了再到下一家,全村家家户户拜完为止。正月初二开始走亲戚拜年,先向岳父、舅舅家拜年,然后向姑妈家、姨妈家拜年,最后是姊妹、朋友互相拜年,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甚至月底。农村有民谚“初二初三开始走,一走走到二月头,亲戚朋友走个遍,礼节不到年不休”。年后探亲访友是春节的一大内容,平时各自忙碌无暇来往,此刻来往就显得异常重要。过年期间人们相遇都要互相问候,晚辈要给长辈行鞠躬礼或作揖。平时被生活扯走的那份温情也会还原到每个人的身上,弥漫在家庭和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之间存在的一切隔阂、不愉快都随着过年烟消云散。春节是一个团圆节,是中华儿女心目中最重要的节日,出门在外不论是做官的,还是经商的、打工的都必须赶回来与家人团聚,它是团结的象征,凝聚力的象征。春节,永远是炎黄子孙心目中真正的“大年”。

正月初八顺心:每年正月初八顺心,实际也是一个团圆节。正月初八夜晚,一家人围坐一起吃过晚饭(团圆饭)后点清油顺心灯。取一个盘子,里面盛上清油,用棉花搓上若干个捻子,其中有一个最粗,叫神捻,代表祖先;家庭成员每人一个捻子,按照辈分和年龄大小,捻子由粗到细依次排列于盘子周围,一头浸入清油中,一头放于盘沿外,依次点燃,谁的灯最亮说明这一年谁的运气最好。同时,预示着传统的春节即将过完,家人就要奔赴各处的工作岗位,开始新一年的奋斗、劳作。家中的老人借此机会教育年轻一代要团结一心,互相帮助,齐心协力,发奋图强,共创美好未来。

正月十五闹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据史料记载,元宵节始于汉代,又叫“灯节”“上元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山丹年俗从正月初六至正月十五一直有放烟火、烧秦桧扭秧歌、耍龙、耍狮、挂灯、观灯等文娱活动。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中国农历规定,将太阳和月亮黄经相同的日期作为一月之首,即初一,此时太阳、月亮、地球大体在一条直线上。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元月十五是传统农历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司马迁创建了太初历,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东汉明帝倡奉佛教,听说佛教正月十五僧人点灯敬佛,就下令这天夜晚在皇宫寺庙点灯敬佛,并命士族庶民挂灯。此后,元宵节逐渐形成观花灯的重大节日。

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道出了元宵节的欢腾、热烈,也道出了元宵节与其他节日的不同之处。元宵节“闹”的方式很多,有灯展、舞龙灯、闹社火、垒旺火、烧秦桧、放焰火等。家家门前悬挂灯笼,居民夜游观灯,锣鼓喧天,满街鼎沸,游人摩肩接踵,笑逐颜开,盛况空前。全家老小在元宵节这一天都出门上街观灯,尽情游乐,而不受限制。所以有人说,元宵节是中国人狂欢节。按传统习惯,元宵节家家户户还要吃元宵(汤圆)或饺子,象征着团圆、和睦、幸福。

正月二十补天补地:农历正月二十,山丹民间有补天补地的习俗。补天补地起源于“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传说。古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极端落后,面对频繁发生的干旱、沙尘暴、洪涝、地震自然灾害,广大劳动人民束手无策,认为是天崩了、地裂了。于是效仿女娲补天的做法,以补天地之缺。山丹民间在正月二十早晨,家家户户烙上煎饼或炸上油饼,盛在盘子里,上面插上红线针,分别供于院中和房顶,一方面祭奠天神和地神,一方面补上天地的漏洞和裂口,以求消灾避害、来年风调雨顺。此外,这一天妇女不能动针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