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温暖记忆:山丹冬至民俗文化节

温暖记忆:山丹冬至民俗文化节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今,冬至的一些传统习俗正在逐渐消退,但山丹的冬至节还是一如往日的热闹,冬至节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吸引了周边县市老百姓的参与。祁店村每年举办的冬至民俗文化节,完整还原冬至节的场景,表演冬至民俗“祷(待考)老爷”,现场千人同吃“牛娃子饭”。也许,来到现场的每个人都怀着浓浓的冬至情怀,感受着山丹民俗“冬至”的温暖记忆。

温暖记忆:山丹冬至民俗文化节

冬至节:冬至是一年中非常重要的节气,它预示着阳气生发的开始、万物苏醒的先机。老百姓常说“冬至大如年”。如今,冬至的一些传统习俗正在逐渐消退,但山丹的冬至节还是一如往日的热闹,冬至节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吸引了周边县市老百姓的参与。

“冬至大如年”,在山丹,说的就是过冬至节的隆重。山丹老百姓过冬至节是由来已久的。冬至节对于山丹这个小县城的普通老百姓来说,是最有情趣的一个节日,它似乎是年终总结的前奏。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月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似乎成了一种单调的重复与辛苦。辛苦了一年,单调乏味的劳作让人心生厌烦,那就变着法儿调剂一下吧,于是冬至节应运而生。据考证,冬至节兴起于汉代,兴盛于唐宋。冬至有北方吃饺子、南方吃糯米糕的习俗,有些地方还有吃狗肉羊肉等习俗,如甘肃甘南的藏族就有吃羊肉的习俗。但在山丹,冬至节这天人们吃得很特别:吃一种“牛娃子饭”,也有叫作“牛犊子饭”的美食。山丹属于河西走廊中部,南来北往的人都要经过,在冬至节这一天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女人们做的面食。平时擀面、切面,无外乎圆形方形。而冬至这一天的女人们梳洗完毕后,就在做面上下功夫,变着花样做面食。和好的面有软有硬,软面在手里变着花样,捏个耳朵,搓个牛犊,捣个牛蹄窝窝或是翻个豆花,都是轻而易举的事,像秋天的云彩,也像女人的心情,千变万化,让男人们捉摸不定。硬面却棱角分明,规矩清晰,擀开切起来刀功了得,嘚嘚似马蹄声远去;尘埃落定,香头儿、面棋棋,像是等待检阅的士兵,一声令下,齐齐奔赴战场。下汤锅里了,还是英勇无比,上下翻腾不肯服软投降。女人们看着一家人吃着热热火火的冬至“牛娃子饭”,一年的辛苦此刻也化作满心的幸福了。

冬至的“牛娃子饭”饱含着人们对祖先艰辛生活的缅怀。“牛娃子饭”小孩儿喜欢,老年人也喜欢。因为合他们的胃口,吃起来暖胃。冬至吃了“牛娃子饭”,来年的日子就过得红红火火。

现在,人们赶来参加这个冬至民俗节,不仅仅是为了一饱口福,更多的是寻找那份记忆、那份曾经的温暖。通过冬至节祈求幸福安康,是老百姓的美好希望。

祁店村每年举办的冬至民俗文化节,完整还原冬至节的场景,表演冬至民俗“祷(待考)老爷”,现场千人同吃“牛娃子饭”。几千人的场面,很是震撼。也许,来到现场的每个人都怀着浓浓的冬至情怀,感受着山丹民俗“冬至”的温暖记忆。(www.xing528.com)

冬至节表演“捣老爷”的习俗,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欢娱喜庆,与本身的意思已经相去甚远。

捣老爷的习俗和熬牛犊子习俗相近,都有嬉闹的成分。每至冬至,人们于黄昏时分相约,一起敲锣打鼓,哼唱饱含祝福民谣,如:“捣、捣、捣老爷,金银财宝往里捣,五谷丰登庄稼好。捣、捣、捣老爷,生财发福进元宝,丰衣足食日月好。捣、捣、捣老爷,冬至日头往回倒,六畜兴旺春来早……”如此反复在家家户户门口吟唱、祝福,直到主儿家拿米、拿面,大方一点的还要给钱财。当然也有一些小气人家听到锣鼓声熄灯装作不在家的样子,但住在同一个村子里,大家都对左邻右舍了解得清楚,于是锣鼓敲得更响亮,大伙吆喝声更加起劲。这些小气鬼不得不装作刚被吵醒的样子,故意慢腾腾地出来送上一些面食。但大多数人家会大方地拿出肉、菜等食物,见面还会互道祝福。及至结束,已是深夜了,大伙会来到事先说定的人家,把面和肉做成大锅饭吃,一起共享吃“大锅饭”的乐趣,也互道祝福,共同祝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冬至习俗里面凝聚着老百姓美好的愿望,凝结着老百姓集体的智慧,它包含的不仅仅是美食,更多的是殷殷亲情,是家的温暖、邻里和睦,是美好的憧憬。

是所谓“冬至大如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