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在浙江定海用“接29”的部件进行整修的“接30”是日本第四批赔偿舰中的驱潜艇,同批之中另外还有一艘驱潜艇,即“接31”。尽管属于同类型军舰,但“接30”和“接31”实际分属于两种型级,“接30”的前身是日本海军“第28号”型驱潜艇“第49号”,“接31”则是日本海军“第4号”型驱潜艇“第9号”。
日本海军的驱潜艇,属于以反潜为主要功能的小舰艇,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列装过的猎潜艇与此功用相似。在日本海军的历史上,先后共装备过“第1号”“第4号”“第13号”“第28号”“第60号”等共5型驱潜艇,日本赔偿舰“接31”所属的“第4号”型是日本海军1937年在原“第1号”型基础上进行放大的改进型。该型艇通过增大艇体,增加燃料载量,从而加大续航力。另外通过加高干舷,降低舰桥高度,简化主甲板上设施等办法,努力提高稳性。该型艇排水量291吨,长56.2米,宽5.6米,吃水2.1米,主机采用两座舰本式22号6型柴油机,双轴推进,功率2600马力,航速20节,艇上燃料载量20吨,续航力2000海里/14节。[17]
日本战败后拆除了武备的“第9号”驱潜艇
该型艇的总体设计采用平甲板布局,舰首选用的类似S的造型,舰首甲板有明显的上跃设计,都是要借此来增强这艘小艇的抗浪能力,使其具备出远海航行的能力。小艇主甲板上的上层建筑异常简单,仅仅只是在艇体中前部布置了外形低矮的舰桥和1座三脚桅,以及在中后部布置了1座底部没有机舱棚的烟囱而已。这些举动的目的十分明显,即尽量降低军舰的重心高度,提高稳性。
该型艇的武备初期较为简单,在舰桥之前安装有艇上唯一的火炮,1座双联装40毫米口径“乒乓”炮,在艇尾甲板上安装1座深水炸弹投射炮,可搭载36枚深水炸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海军在太平洋地区面临日益严峻的防空、反潜压力,部分“第4号”型驱潜艇被应急进行了武备增强,其模式为在艇上增加3门25毫米口径单管高射炮,分别布置在舰桥前方、艇尾、艇体中部三处,另外换用两座新式的“94”式深水炸弹投射炮,在艇尾加装2座深水炸弹投射架。赔偿给中国的“第9号”/“接31”就是当时经历过武备强化改造的典型艇。
“第9号”1938年5月10日在日本三菱重工横滨船渠开工,当年的10月15日下水,1939年5月9日竣工入役,太平洋战争中曾被布置在南洋方向,充当根据地警戒以及运输船团的护航。1947年作为日本第四批赔偿舰在青岛移交给中国海军时,处于无武装状态,临时被定名“接31”。中国海军当时嫌该艇的体量过小,认为维修、使用的意义不大,遂将该艇编入海军上缴日偿舰名单,以应付国民政府行政院提出的索要部分日本赔偿舰的要求。本艇经行政院决定调拨给财政部,计划由财政部所属的胶海关接收为缉私舰使用,1948年5月13日胶海关派员到青岛港查看实艇,结果大为摇头。胶海关方面认为该艇艇体过小,内部生活设施简陋,不适合长期进行巡防,决定放弃接收。事后海军方面也不愿收回该艇,改将其交给山东省保安司令部当作巡防艇用,同年12月31日山东省保安司令部也嫌该艇过小,又重新退回给海军。[18]
驻防金门时代采用迷彩涂装的“富陵”号
对于几度努力都未能送得出去的“接31”,国民党海军方面此后只得设法自行使用,在1949年1月1日将“接31”编入第一炮艇队,同年华北局势紧张之后,该艇跟随在青岛的国民党海军舰船一起撤至浙江舟山定海,9月后获得正式艇名,名曰“驱潜12”,随后调往台湾左营进行整修和安装武备。当时的武备重装工作基本上采取了对艇上原有炮位实施填空的做法,共计安装两门40毫米口径“博福斯”MK3高射炮,3门日制“96”式20毫米口径高射炮,至于该艇的看家武器—深水炸弹,则因为当时无用武之地而没有安装。
经过整修一新的“驱潜12”在1950年4月22日离开台湾左营,奉命前往金门岛部署,承担在金门海域骚扰、封锁大陆海上交通的任务。考虑到该地区的高危险性,该艇出发时涂饰了适于在岛群间活动的迷彩涂装。出人意料的是,这艘曾被国民党海军嫌弃不已的小艇,在金门海域竟然屡屡出击得手,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被该艇俘虏的大陆商船竟达到3艘之多,即4月27日抓获商船“和乐”;5月1日抓获货船“成兴”;6月1日抓获商船“捷喜”。刷着迷彩的“驱潜12”一度被人民解放军视作眼中钉,而在国民党军队方面,则由金门防卫司令部授予该艇“金门之鳌”的称号。1950年7月1日,根据国民党海军新颁行的舰船命名规定,“驱潜12”更名为“海达”,定舷号“402”,仍然驻防金门。[19]
1951年8月1日,“海达”的舰级改为炮舰,彻底放弃了恢复反潜能力的可能性。根据炮舰的命名规则,又更名为“富陵”,改舷号“87”,编制隶属第二舰队22战队,从金门被调往浙江沿海活动。1954年,该舰进行美械改装,加装美式平面搜索雷达,同时按照新的命名规则更名“岷江”,改舷号“107”。1955年1月1日,“岷江”的编制隶属于巡防舰队21战队,在2月8日列入TF85船团掩护区队掩护大陈岛国民党军队撤退后,因动力系统状况不佳而在3月16日草草除役。[20]
与“接31”同时赔偿给中国的另外一艘驱潜艇是“接30”,因为国民党海军对赔偿舰进行临时命名时,选择的是根据同批赔偿舰的排水量吨位为标准,从大到小顺序编号,吨位占优的“接30”由此位居前列。(www.xing528.com)
“接30”原属日本海军“第28号”型驱潜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海军大量建造的驱潜艇,属于“第13号”型驱潜艇的设计简化型,该艇公试排水量442吨,标准排水量420吨,全长51米,宽6.7米,吃水2.63米,主机采用两座舰本式23号8型柴油机,双轴推进,功率1700马力,航速16节,艇上燃料载量16吨,续航力2000海里/14节。[21]
“第28号”型的外观仍然采用干舷相对较高的平甲板船型,较“第4号”型进一步加高了艇首上扬的角度,增加破浪性能。艇上的武备较“第4号”型更威猛,主要体现在加大了主炮的口径,艇首主炮采用1门“3年”式76毫米口径高角炮,以获得可以直接重创、击穿上浮状态的潜艇的火力,与此配合的尚有1座13毫米口径双联机枪,以及作为主要反潜武器的两座“94”式深水炸弹投射炮和位于艇尾的深水炸弹投射轨道,艇上共可搭载深水炸弹36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增强该型军舰的防空火力,“第28号”型也和“第4号”型那般,加装了3门25毫米口径高射炮。
作为“第28号”型驱潜艇中制造时间较为靠后的一艘,“第49号”于1944年1月31日在日本函馆船渠竣工,侥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中存活到日本战败之后。1947年在第四批赔偿舰中被送至青岛交给中国海军,由此定临时艇名“接30”。起初,“接30”和同类异型艇“接31”都因为体量小而不受中国海军重视,被列入上缴行政院处理的名单。“接30”和“接31”一起由国民政府行政院分拨给胶海关,经胶海关派员登艇查看后,因艇上住宿、生活空间狭小,设施不完备,而拒绝接收,“接30”在退回海军后编制暂列于第二巡防艇队,闲置在青岛,直到1949年国民党军队从青岛撤退时,才在5月15日草草拖航往浙江舟山定海,编制改到温台巡防处。
日本战败后1947年6月在佐世保拍摄到的“第49号”,此时舰上的武器已经全部拆除
在舟山定海期间,“接30”由海军定海工厂按照巡防艇的新用途进行整修和安装武备,其艇体和动力维修所需的配件,大量从废置在定海的日本赔偿舰“接29”上拆卸运用,武备则成为艇首1门“3年”式76毫米口径高角炮,艇尾1门“96”式25毫米口径3联装高射炮,另外配两门13毫米口径机枪的新模式。1949年9月1日,“接30”整修完毕,正式成军,被更名为“驱潜11号”,旋后在1950年7月1日更名“海宏”,定舷号“401”。又在1951年1月16日更名“雅龙”,定型为炮舰,改舷号“86”,隶属海军第二舰队22战队,和“接31”/“富陵”以及日本赔偿舰“信阳”同在一队。
从在日本诞生伊始就始终默默无闻的这艘小不点军舰,随后突然成为了国民党海军的英雄舰。1954年,“雅龙”和“富陵”等日本赔偿舰前往台湾基隆进行美械改装,并安装平面搜索雷达,同时因为国民党海军新接收了大批美援驱潜艇,为图一律,“雅龙”艇按照新的命名规则更名为“渠江”,改舷号“106”,于4月被配置到浙江沿海的大陈岛,编入大陈特种任务舰队,以大陈岛为据点进行巡逻和针对大陆沿海的封锁。
更换“106”舷号后的“渠江”舰,主桅杆顶端可以看到雷达天线罩。本舰因鲠门海战而著名,虽然当时本舰的舰名已经改为“渠江”,但在台湾的新闻报道中仍然喜用“雅龙”旧名,甚至据此给该舰冠以“浙海之龙”“自由之龙”等别号
5月16日,因解放军攻上大陈岛外围的鲠门岛,为了撤离滞留岛上的4名国民党军情报人员和美军顾问,“渠江”舰被派在16日深夜潜入鲠门水域,17日凌晨与鲠门岛附近的解放军船只发生激烈战斗。此次战斗在国民党方面的军史记载中热闹非凡,甚至还称曾与解放军的“瑞金”舰发生过战斗。但是这些内容在人民解放军的海军战史资料中却难以找到对应记录,不免令人起疑,个中缘故尚值得推敲。最终,自称与大量解放军舰艇近距离鏖战的“渠江”舰成功脱离战斗,全身而退,且并未有多少战伤,被国民党军方以“击溃中共舰队”的殊勋,定为英雄舰,时任舰长梁天价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22]
在获得如此荣耀的军功后,“渠江”之后的舰史多少显得有些虎头蛇尾,该舰在第二年1月1日编制调整至巡防舰队21战队,2月6日编入TF85船团掩护区队,护卫大陈列岛国民党军队撤运。同年10月1日,因舰况不佳而除役,1956年出售给唐荣及光华铁工厂报废拆解,给人以草草收场之感。[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