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阪惠安:连接四个地方,为您提供便捷服务!

四阪惠安:连接四个地方,为您提供便捷服务!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接收的先后时间次序,中国海军获得的首艘日偿“甲”型海防舰是“御藏”型的“四阪”号。民国海军给“接4”/“惠安”舰安装的武备主要为火炮,相应的安装位置基本选择在原舰相关的近似炮位上。会议结束后林遵返回“惠安”舰,当天下午陈庆堃即率“永嘉”“永修”“永定”等军舰离开芭斗山锚地,自行向上海突围。事发之后林遵曾在“惠安”舰上试图用电台劝说召回这些舰艇,最终无果。

四阪惠安:连接四个地方,为您提供便捷服务!

按照接收的先后时间次序,中国海军获得的首艘日偿“甲”型海防舰是“御藏”型的“四阪”号。

“四阪”号在“御藏”型家族中建造顺序排行在第14名,属于“御藏”型中自第9艘军舰“日振”开始的简化结构量产型,也被视作是“日振”型,普遍认为是“御藏”型中质料、施工工艺、性能相对较低劣的改型(从外观上区分“日振”型最简单的特征就是烟囱和首楼侧壁形状,为了简省施工工时,“日振”型的烟囱截面不是椭圆形,而是用多块平板拼接的六边形。“日振”型的首楼也没有“御藏”型那样的外飘,首楼侧壁直接改成了简单的直立线型)。[6]“四阪”舰由日立樱岛造船所建造,太平洋战争末期的1944年12月15日竣工,成军后主要部署在东京湾一带执行巡航、反潜任务,因为竣工较晚,加之配置在本土附近,得以侥幸存活到战争结束。1945年日本战败后,根据盟军总部命令,“四阪”舰和其他很多残存日舰一起被拆除武备,并在主甲板上增设临时住舱,改造为特别输送舰,负责将战败时处在国外的日本军队、侨民撤运回日本。“四阪”在1946年奔忙于各地,先后在5月前往腊包尔、7月前往西贡,8月前往葫芦岛执行撤运任务,此后又负责将在日本本土的琉球人运回冲绳。繁忙的特别输送工作完成后,“四阪”号便被改为特别保管舰,集中到横须贺停泊,等待盟军处置。[7]

1947年6月28日,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东京盟军总部举行分配日本赔偿舰的首次抽签仪式,中国代表马德建抽得当次的第二组日本赔偿舰,“四阪”舰即名列其中,当年7月1日跟随同批赔偿舰“雪风”等一起由日本佐世保出发,在中国海军代表和盟军代表的监视下,于7月3日顺利抵达上海,6日正式由中国海军接收,升挂中国国旗,并立即销除“四阪”原名,改用临时舰名“接4”号。比较特别的是,在国府海军的档案中,“四阪”等首批赔偿舰编入中国海军的日期竟被记录为1947年7月1日。[8]

航试中的“四阪”舰

1947年系泊在佐世保等待前往上海的首批赔偿舰“雪风”和“四阪”(左)。照片里不难看出,日式海防舰的外形设计和驱逐舰有神似之处,但是大小区别悬殊

中国海军接收后尚未安装武备的“接4”/“惠安”舰

因为交付中国海军时舰上已经没有任何的武器,无法立刻作为军舰来使用,加之当时英美向中国赠送、租借大批舰艇,中国海军的驾舰官兵也不敷调派,日本赔偿舰抵华后并没有很快正式成军,而是处于闲置状态。考虑到这些军舰如果长期停泊在黄浦江上必定会阻滞、影响正常的江上航运,包括“接4”在内的首批赔偿舰旋后被重新安排回到长江口停泊,系留在水鼓上,由中国海军接舰处派员值守看管,重新变成了保管舰。(www.xing528.com)

此后,民国海军总司令部下令按照舰体性能状况的优劣,优先修理、武装情况较好的日本赔偿舰,“接4”号因为在日本海军服役后几乎未经战斗损伤,遂成为优先武装成军的军舰,在1948年3月1日完成了武器安装,编入中国海军海防第二舰队,视作护航驱逐舰。同年5月1日,海军总司令部下令对接收的日偿军舰正式命名,根据《海军舰艇命名规则》中有关护航驱逐舰用各省的县名命名的条文,同时结合海军命名的传统习惯,日偿海防舰全部采用带有“安”字的县名正式命名,“接4”号被以广东省惠安县的名字命名为“惠安”舰,[9]舰长为海军中校吴建安。

受限于当时国民政府的舰船改造技术能力和海军技术装备的获取条件,同时考虑到海军在国共内战中几乎不需要防空和反潜等作战功能,原属强化了防空和反潜能力的“御藏”型驱逐舰“接4”/“惠安”在国府海军进行重装武备时,实际上被改成了一艘普通的炮舰。民国海军给“接4”/“惠安”舰安装的武备主要为火炮,相应的安装位置基本选择在原舰相关的近似炮位上。舰上的主炮选用两门120毫米口径日式舰炮,推测为日制“3年”式G型火炮,分装在原首尾主炮位上,辅助火力选用2门40毫米口径高射炮以及4座双联25毫米口径高射炮,其中的40毫米口径炮推测是美制MK1型,安装在舰桥左右两侧的原高射炮位,25毫米炮是日制的“96”式,配置于舰尾等处。除此之外,“惠安”舰没有被安装任何的反潜武备和电子装备,总体上的作战性能大打折扣。尽管如此,在当时充盈着老舰、小舰的国府海军海防第二舰队中,“惠安”还属于是体型大、舰况好、火力强的主力舰,被选作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的旗舰。

几乎就在“惠安”安装武备、成军入役的同时,国民党军队在内战战场上节节败退,已经到了需要考虑长江防御的境地。包括“惠安”在内的海防第二舰队奉命开入长江,负责江苏江阴至江西湖口的漫长江段防务。当时海防第二舰队对这段江流实施划区防守,共分成5个江防区,由各舰分区负责巡防,作为旗舰的“惠安”主要在江苏的镇江、南京一带江面活动。当时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渠道、关系,分头联络林遵以及海防第二舰队各舰舰长,进行劝说动员,希望策动起义。林遵曾在“惠安”舰上秘密会见中共地下党人员,而“惠安”舰长吴建安也是较早被中共策反的海防第二舰队高级军官。

1949年4月20日晚至21日,解放军在湖口至江阴的长江江段成功发起渡江战役,包括江阴要塞在内的大量原国民党军江防设施被解放军占领,海防第二舰队军舰开始大量集中至南京附近的芭斗山江面待命,国民党海军总司令桂永清命令林遵设法率海防第二舰队军舰突围至上海,林遵则心存犹豫。4月23日,林遵在芭斗山江面的“永嘉”舰上召集舰长会议,宣布以投票的方式决定突围还是起义投靠解放军,包括“惠安”舰长吴建安在内的部分舰长支持林遵起义参加解放军,而“永嘉”舰舰长陈庆堃等则表示反对,会上决定由“惠安”舰长吴建安等商量拟写与解放军的联络函。

会议结束后林遵返回“惠安”舰,当天下午陈庆堃即率“永嘉”“永修”“永定”等军舰离开芭斗山锚地,自行向上海突围。事发之后林遵曾在“惠安”舰上试图用电台劝说召回这些舰艇,最终无果。就在“惠安”舰舰长吴建安部署舰内起义准备工作时,“惠安”舰上突然发生骚乱,大批士兵和部分军官不愿参加起义,要求开航向上海突围,吴建安经反复劝说、恩威并施,先以自杀相威胁,后表态将海防第二舰队存在“惠安”舰的5000银元应变费散发众人,最终得以平息骚乱。“我喝了一口茶,说:我不累,既然大家都愿意听我的话,我马上派人去江北联系。现在发给每个人2块银元作零用,等到南京再造册上报,每人升一级,第一个月发双饷。”—吴建安回忆。[10]

此后经与解放军联络接洽,林遵鉴于各舰大量士兵对起义抱有怀疑甚至不满情绪,军舰长期停泊在江中容易发生变数,遂在4月27日率领包括“惠安”在内的各舰开往南京下关,清晨7时靠泊海军码头,8时由解放军第三野战军8兵团司令员陈士榘对各舰进行了检阅和接收,“惠安”就此正式加入解放军。根据陈士榘和林遵的商议,为确保起义成功和防备国民党军飞机轰炸,“惠安”以及起义各舰仅留部分可靠人员和航海等基干人员值守,其余约2/3的官兵全部集中上岸整训,各舰的轻武器拆卸、转移上岸保管。此后各舰在上午9时之前从下关驶离,在附近江面疏散隐蔽。4月28日上午9时45分,国民党空军轰炸机编队飞临南京江面,对各舰实施轰炸,“惠安”舰因主炮无法高射,且炮手人员大部被调离上岸,未能阻止有效防空,在燕子矶附近被炸沉,命殒大江,轰炸之中舰上共牺牲6人、负伤16人。此后,“惠安”残存的舰体在20世纪50年代被组织打捞出水,其后历史记录不详,坊间曾有传闻称该舰被修复改造为“瑞金”号。[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