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战败国日本赔偿给中国以及英、美、苏的军舰之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小型舰种—海防舰。中国海军当时所获得的日本赔偿海防舰,几乎涵盖了“甲”“丙”“丁”等全部三个主要型级。
1947年7月集结在横须贺等待赔偿给战胜国的日本军舰,照片中左起第3艘军舰是后来被中国抽签选中的“甲”型海防舰“隐岐”号
海防舰,按照字面意思就是Coast Defence Ship,是主要用于近岸防卫、港口防御的军舰,中国船政在清末建造的“平远”舰就属于这一舰种,当时中国称为近海防御军舰。而“海防舰”这一汉字名词则首创于日本,1898年3月21日日本海军省颁布《舰艇类别标准》,对日本海军的舰艇种类划分进行细化规定,其中第一次出现了海防舰类别。按照排水量的大小不同,海防舰进一步被细分为一、二、三等(7000吨以上、7000吨至3500吨、3500吨以下),当时列作海防舰的军舰多为老旧、不再适合远海航行的军舰。[1]诸如甲午战争中被日军俘虏的中国军舰“镇远”“济远”,以及日本海军参加过甲午战争的“松岛”“严岛”“桥立”“扶桑”“金刚”“比睿”等都被一股脑归为海防舰,后来日俄战争中日军俘获的俄罗斯铁甲舰也大都被列在海防舰的名下。此时根本不存在专门设计建造的新海防舰,海防舰一词等同于老旧舰,是日本海军收容尚具有一定战力的老旧军舰的养老院。为和日后新造的专用海防舰加以区分,这些由原先的战舰、巡洋舰等舰种转到海防舰名下的老旧军舰,被统称为“在来”型海防舰。其“在来”一词相对较为书面和文雅,实质上直白的含义相当于是说这型军舰属于旧物再生。
日本海军的海防舰舰种得以焕发出新意,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海军的战略调整,还直接受到当时苏联和日本在北部海域的渔业纷争刺激。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等国建造、使用护航军舰的经验和启示,日本海军开始研讨如何设计建造专用于护卫海上交通线以及护渔的军舰,直接的目的是投用到北部地区针对苏联进行护渔保商。很快又值1930年华盛顿条约签署,包括日本在内的缔约各国的主要舰种保有数量、规模都受到条约的严格限制,而海防舰作为防卫性小军舰则不在这一限制之中。日本海军于是假借海防舰的名义,向议会申请建造一种具有反潜能力,类似西方护卫舰(Escort Ship)或护航驱逐舰的军舰,最终在1937年通过预算,获准设计建造4艘新式海防舰,用于执行北部海域的巡航。由于这种新造海防舰和此前日本海军的海防舰在设计目的和使用用途上有本质的区别,又被称作护卫舰型海防舰。
日本海军第一型护卫舰型海防舰“占守”型的首制舰“占守”号
日本海军的首型护卫舰型海防舰原本应该由舰政本部进行设计,因舰政本部当时的设计任务繁忙,转将这种重要性不高、方案不甚复杂的军舰委托给三菱重工进行深化设计,设计计划的编号定为E15。原设计任务规定,这一护卫舰型海防舰的排水量为1200吨级,航速需要达到20节左右,续航力达到8000海里/16节,装备3门120毫米舰炮。其舰型必须能够适应日本北部海域的恶劣海况,考虑到冬季北部海域会出现浮冰,舰体必须采取抗损性好的双重底设计,并强化水线附近的船壳强度,同时要考虑舰内的防寒措施,需要保证在甲板结冰的情况下舰上也能首尾自如通行。根据这些要求,三菱重工最后定型的设计方案为公试排水量1020吨,全长78米,水线长76.2米,宽9.1米,型深5.3米,吃水3.05米,采用抗浪型能好的长首楼船型,装备3门“3年”式120毫米口径G型舰炮、两座“96”式25毫米口径双联高射炮,可以搭载18枚深水炸弹。军舰的主机选用的是两座舰本式22号10型柴油发动机,功率4500马力,双轴驱动,航速19.7节。除此外舰上增加了大量防寒设施,并增加安装两座供暖锅炉。三菱重工设计的这种新型海防舰,总体犹如袖珍化和去鱼雷武备化的日本驱逐舰一般,其首舰在1938年开工,命名为“占守”号,同级便称为“占守”型,后又被归入“甲”型海防舰的范畴。[2]
航试中的“择捉”型海防舰“福江”号,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3年”G型舰首炮
日本海军“甲”型海防舰除了创始型号“占守”型外,后续还纳入几种发展改型,即“择捉”型、“御藏”型、“鹈来”型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赔偿给中国的海防舰中,属于“甲”型的主要是“择捉”和“御藏”型。
“择捉”型海防舰开工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当时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和英、美作战,海上交通线的护航问题日显其重要性。为了尽快充实护航兵力,日本海军提出建造14艘“择捉”型海防舰的计划,在1941年通过预算审查,当年的10月10日设计定型,设计计划编号为E19,首舰“择捉”在1943年的3月开工。因为是处在战时十万火急的特殊背景下,“择捉”型海防舰事实上是“占守”型的简化和量产型。为了提高施工的效率,“择捉”型海防舰很大程度上沿用了“占守”型的基本设计,并取消了很多复杂和非必要的设计,不仅“占守”型原有的防寒设计被取消,甚至连双层底的设计也被取消,舰型轮廓上更是做了大量利于施工的简单化处理,诸如“占守”型设计中的S形舰首被干脆改成了斜伸入水的直线条舰首,“占守”型相对轮廓较为复杂的舰桥也被该做侧壁直立的简单样式。
“择捉”型标准排水量870吨,公试状态排水量1020吨,全长77.7米,水线长76.2米,宽9.1米,吃水3.05米,外观上除了舰首和舰桥轮廓有所变化外,其余和“占守”型十分相似。“择捉”型的动力系统和“占守”一样,都是装备两座舰本式22号10型柴油发动机,双轴推进,不过柴油机的制造工艺和“占守”型有所区别,功率只有4200马力,航速19.7节,续航力8000海里/16节,舰上燃油储量207吨。(www.xing528.com)
“择捉”型的武备包括120毫米口径45倍径“3年”式G型舰炮3门(分别安装在首楼顶部甲板、尾部甲板以及甲板室顶部,每门备弹150发),“96”式25毫米口径双联高射炮两座,“94”式深水炸弹投放炮(“Y”炮)1座,深水炸弹投放台6座,可搭载“95”式深水炸弹36个。配合作战的需要,该型军舰后装备了声呐(水中听信机)和电波探信装置。总体上,“择捉”型的设计和英美在二战中大量投入建造使用的护航驱逐舰有类似之处,但是电子装备、防空火力、反潜能力以及建造效率等方面都较为逊色。[3]
日本海军的防空、反潜强化型海防舰“御藏”型,照片中是“御藏”型的“能美”号,仔细观察可以看出该舰舰尾安装的是双联装主炮
“御藏”型海防舰投入建造后,为了加速建造速度、减少施工所需工时,又出现了一种工艺简化的改型,通常被归入“御藏”型一体看待,也有将这种军舰单独分列,称为“日振”型。照片中是“日振”型的“生名”号
接续在“择捉”型之后,鉴于当时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的战机和潜艇对日本运输船已经造成日益严重的威胁,原先“占守”“择捉”型海防舰的防空兵器—25毫米口径双联高射炮根本无力应对,日本海军提出了设计建造强化防空和反潜能力的新型海防舰的要求,由此诞生了设计代号E20的“御藏”型海防舰。该型海防舰在设计时曾被称为乙型海防舰,但最终仍被归入甲型海防舰的范畴。
“御藏”型海防舰标准排水量940吨,公试排水量1020吨,全长78.77米,水线长77.5米,垂直线间长72.5米,宽9.1米,型深5.1米,吃水3.05米,总体设计和“择捉”相同,也是长首楼船型。其外观上最主要的变化是替换了原先“择捉”型设计中配备的3门只能平射的G型主炮,代之以具有对空射击能力的3门120毫米口径45倍径“10年”式高角炮(每门备弹250发),其中安装于首楼甲板上充当前主炮的是带有防盾的单管B型,位于舰尾主甲板上的两门是没有防盾的双联装A型。增加了这3门大口径防空火炮后,使得本型的防空火力得到大幅提升。除主炮外,本舰在舰桥两侧仍然各保留1座25毫米口径高射炮,为3联装的型号。
在反潜武器方面,“御藏”舰携带的深水炸弹增加至惊人的120枚,深水炸弹库设置于舰尾两根主轴之间的位置。“御藏”舰上除了安装“94”式“Y”炮两座外,在舰尾增加了两条深水炸弹投放架。由于增加搭载了大量的深水炸弹,舰上的燃料载量减至120吨,续航力较“择捉”降低,减至5000海里/16节。“御藏”型其他的动力性能等方面都和“择捉”级相似,舰上配备的也是两座舰本式22号10型柴油机,功率4200马力,航速19.7节。[4]
自日本战败为止,日本海军先后建造了“择捉”型海防舰14艘、“御藏”型海防舰17艘,战争结束时分别残存5艘和7艘,其中各有两艘赔偿给了中国海军。
日本“甲”型海防舰公试排水量分配比较(单位:吨)[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