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胶东半岛东南的青岛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深水良港,早在清末北洋大臣李鸿章筹建北洋海防时,就已相中了该地,着手在当时称为胶澳的胶州湾一带屯驻军队,营建栈桥、炮台等军港设施,意图将其营造为大型军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青岛先是在1897年被德国强行占据,继而又在1914年落入日本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据理抗争,终于在1922年将青岛揽回了祖国怀抱,成为华北地区为数不多的在中国自己掌握中的军、商要港。“九·一八”事变后,青岛还一度成为东北海军的司令部所在,更凸显其重要地位。然而好景未久,当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青岛旋即在1938年初再次沦陷,落入了日本侵略军之手。在青岛失守的前夕,东北海军为反抗侵略,曾在青岛大港等地进行了自沉军舰构筑阻塞线等最后的防御努力,别显一番弱小海军面对强敌时的无奈和悲壮。
1947年8月在青岛接收的部分第三批日本赔偿舰。照片中最大的一艘就是原日本海军的“宵月”号,此时舰首已经升起了国民政府海军的舰首旗
屡次被列强侵占的青岛,其城市史上印满道道伤痕,犹如近代中国海权沦丧历史的一幕痛苦缩影。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青岛才回归母国,中国国旗重新飘扬于岛城上空。随着美军在青岛向中国移交大批援赠舰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青岛建立中央海军训练团,中国海军在青岛设置海军第二基地,青岛重新成为了中国华北海防线上的重要实力支撑点。当1947年日本开始向盟国赔偿军舰时,青岛又扬眉吐气成为了日本偿华军舰的重要接收地之一,仿佛是以此彻底洗雪这座城市近代所遭遇过的屈辱。
1947年8月30日,青岛大港码头内外一派节日的气氛,当天上午8时,日本第三批赔偿军舰的接收仪式就在当年东北海军沉船抗敌的大港港区举行,抚今追昔,令在场的国人为之动容。当时参加仪式的记者对交接仪式情景有过一段十分动情的描述:“这给予了全青岛的中国人民兴奋得实在可以,在这隆重的接收仪式下,全青岛人民有着一种神秘的心情和辛酸,他们希望着中国能永久这样地光荣下去。”[1]
从1947年6月中、美、英、苏四大对日战胜国分配日本赔偿舰开始,首批和第二批赔偿给中国的日本军舰都是从日本航行至上海进行交接活动,在胜利的喜悦之余,国府海军面对大批到来的日本赔偿舰艇实际大伤脑筋。经历抗战,本就弱小的中国海军更是元气大损,尤其是缺乏大量拥有舰上实务经验的人员,当时的人员配置重心为接收英美援舰,对大量来到的日本赔偿舰则难以筹建足够的舰员队伍,以至于日本赔偿舰抵华后经过大张旗鼓的交接仪式,便就都荒泊在外海听天由命。(www.xing528.com)
在第一、二两批日本赔偿舰到来后,停泊在吴淞口外的日本赔偿舰已多,“上海港内舰船拥挤,锚地无多”。为方便保管和不影响航道通行起见,国府遂决定第三、四批日本赔偿舰不再在上海接收,而是与东京盟军总部协商改在北方军港青岛接管。[2]此举除了考虑到舒缓吴淞口外的停泊场压力之外,或许还有其他方面的盘算,因为当时美国第七舰队已经进驻青岛,在青岛又有美国海军派华的大量训练人员,如此或许可以在青岛就近借助美国力量帮助中国训练人员和修理、武装舰船,使这些日偿舰快速服役与恢复战斗力。此外,当时华北地区国共战火日趋炽烈,胶东大地更是双方重要的角力场,在青岛厚集海军力量对于国府军队在华北的战事而言,较上海更具现实意义。
日本第三批赔偿舰的分配工作于1947年的8月13日在东京盟军总部进行,中国代表第一个出手抽签,抽得了当次的第3组赔偿舰,总计8艘军舰。和日本赔偿给四大同盟国的各组军舰一样,中国所获的第3组军舰也是由驱逐舰、海防舰和杂类军舰构成,其中以驱逐舰最为瞩目,当次中国所获得的是原日本海军的“宵月”号驱逐舰。[3]
继第三批军舰之后,最后一批日本赔偿舰的分配抽签在1947年9月于东京顺利举行,中国代表抽得了第四批中的第四组军舰,共计10艘,至此列强分割日本赔偿舰的工作宣告完成。在中国所获得的第四批日本赔偿舰中,也包括有1艘驱逐舰,即“波风”号。
“宵月”与“波风”成为中国所获得的最后2艘日本赔偿驱逐舰,[4]因为到来最晚,二舰后来的命运显得格外的黯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