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式改装:彻底换装,强化武备系统

美式改装:彻底换装,强化武备系统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次改装的重点是武备系统,“丹阳”舰上原有的日式武器被扫地出门,代之以彻底美式化的配置。与武备的换装同步,因为得到了美国的技术支援,“丹阳”舰继日本海军时代之后,终于二度装备上了火控系统。

美式改装:彻底换装,强化武备系统

参加欢迎“太平”幸存官兵活动时的“丹阳”舰。(靠泊在码头边的军舰

台湾地区海军在海上封锁大陆海运的行动愈演愈烈的1954年,同时也是解放军还之以颜色的开始。从1953年8月开始,国民党海军为封锁浙江沿海,成立了以大陈岛为据点的特种任务舰队,在大陈周边海域实施定期巡防。1954年5月16日,华东军区海军出动4艘护卫舰围攻国民党海军“太和”舰,虽然因训练不扎实、对舰炮装备不熟悉等问题,导致未能击沉“太和”,但已经在浙海对国民党海军鸣响了警钟。为加强大陈地区的海军实力,“丹阳”舰在参加抓捕苏联油轮“陶浦斯”后,于当年10月10日被调往大陈,负责在北起牛鼻山,南至温州湾的海域巡防。

由于大陈附近解放军控制的高岛、头门山岛上布置有火炮,对大陈岛上的国民党军队构成很大威胁,1954年10月17日“丹阳”舰又被派前往这些岛屿,利用大口径舰炮对岸实施轰击。10月18日中午12时,“丹阳”在大陈完成了弹药和油水补给后,于19日凌晨3时出发,在当天下午5时抵达披山海域。20日“丹阳”舰在一江山岛部署了一组陆上弹着观测人员,该舰则为了防范解放军战机空袭,选择于21日凌晨1时开往高岛附近海域,在清晨5时30分由前甲板主炮首先向高岛的解放军阵地开始了炮击,留在一江山岛上的“丹阳”舰人员随时通过无线电向舰上报告用望远镜观测到的弹着情况,以便修正射击诸元。6时30分,高岛解放军炮兵阵地开始猛烈还击,7时许解放军战机出现,随后“丹阳”舰便撤出战斗,结束了该舰在大陆沿海仅有的这次战斗活动,而后不久便返回台湾。当年11月在大陈附近巡防的“太平”舰被解放军击沉后,为振作士气,“丹阳”舰曾被安排在参与迎接“太平”舰幸存官兵返回的欢迎会,停泊在活动现场的码头旁,作战力展示。

似乎是别有用意,在参加“太平”舰幸存官兵欢迎会时,于“丹阳”停泊在一起充作门面进行展示的,还有另外两艘大型军舰。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杜鲁门政府的对台政策发生转向,开始重新向台湾国民党当局提供军援支持,至1953年鉴于解放军有渡海攻台的迹象,美国政府根据国会批准的《第185号公共法案》,向台湾地区海军出租了2艘“本森”级驱逐舰(Benson,满载排水量2575吨),是为抗战胜利之后美国向国民党政权援助的最具战力的海军舰船。这两艘美国军舰被台湾地区海军重新命名,新名参考了驱逐舰“丹阳”的命名模式,选用舰名中都带有“阳”字的中国城市名称,称为“洛阳”(原美国海军“本森”号)、“汉阳”(原美国海军“琼斯”号Jones),由此对台湾地区海军意义深远的“阳”字舰家族开始渐成规模。2艘新到来的美制“阳”字军舰,排水量各在2000吨以上,虽然也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产物,但比起废舰重生的“丹阳”,各方面的性能指标都驾乎其上,已经成为台湾地区海军新一代的主力舰。将“洛阳”“汉阳”与老“丹阳”并泊,预示着一种新老交替已然开始。

在紧接而来的1955年元旦,台湾地区海军舰队调整编制,原第一、二、三舰队分别更名驱逐舰队、巡防舰队、扫布雷舰队。驱逐舰“丹阳”一度被编入巡防舰队,作为第41战队旗舰,后在当年年末回归驱逐舰队,与“洛阳”“汉阳”“咸阳”等3艘美制“阳”字驱逐舰同编在第11战队。此后的1955到1957年里,“丹阳”老当益壮,与同战队的美制“阳”字舰作为台湾地区海军的实力象征,出现在各种带有宣传色彩的检阅、演习、访问、开放日等活动中。

也就在此期间,因为台湾地区海军舰艇装备的美式化已成主流,一身日式装备的“丹阳”舰越发成为另类,弹药、零件供给都成问题。而且“丹阳”舰缺乏火控系统雷达系统,在作业、训练时,已经成为驱逐舰队中拖后腿的军舰。1956年,仍然由位于左营的海军第一造船所承担(在为“丹阳”加装武器期间,由美方协助扩编为海军第一造船厂),对“丹阳”进行了彻底的美式化改装。

此次改装的重点是武备系统,“丹阳”舰上原有的日式武器被扫地出门,代之以彻底美式化的配置。在具体的型号选择以及布置方法上,明显受到当时美国援台海军顾问所提出的同型编队原则,即尽量让“丹阳”的武备形式与已经成为台湾地区海军主力驱逐舰舰型的美援军舰靠拢。(www.xing528.com)

“丹阳”舰换装美式装备过程中的一张珍贵照片,可以看到此时“丹阳”的武备已然更换成美式型号,不过桅杆顶上的SG雷达尚未安装

“丹阳”舰上原先充当主炮的3座日制双联装高角炮被拆卸,取而代之的是3座单管5英寸(127毫米)38倍径舰炮,与“洛阳”“汉阳”等舰的主炮同型,为MK12型(初速792米/秒,最大射程16640米,最大射高11340米,射角+85至-15度),惟有的区别是“丹阳”上安装的3门5英寸主炮全部没有配备炮罩。

副炮方面,舰上安装了两门3英寸口径50倍径MK21高射炮(初速807米/秒,最大射程13300米,最大射高9090米,射角+85至-15度),其中1门安装在两座烟囱之间,即日本时期“雪风”舰上安装前部鱼雷管的位置。另外的1门则安装于后桅杆之前拓展出的甲板室上,也大体上属于日本时期“雪风”后部鱼雷管的安装位置附近。此外,原先舰上的25毫米口径日式高射炮全部替换成了“博福斯”40毫米口径高射炮,相应的布置位置和“丹阳”1953年状态中的25毫米口径高射炮战位大体相同,即舰桥前方平台上4门、后部烟囱前平台上两门、舰尾主甲板上两门,另外在后桅杆前方拓展出的甲板室顶部甲板上还有两门,总计达10门之多。此外,“丹阳”舰上还加装了用于攻潜的武器,在后部主甲板上的40毫米高射炮战位附近,两舷各安装1具深弹抛射炮,舰尾部靠右舷一侧则安装一具深弹投放架。

与武备的换装同步,因为得到了美国的技术支援,“丹阳”舰继日本海军时代之后,终于二度装备上了火控系统。原先残留在舰桥上作为摆设的日式方位盘塔、测距仪等一概拆除,在原位置上安装了美式MK51火控系统,桅杆上用于唬人的SL型雷达模型被拆除,原位置上安装了SA对空搜索雷达,在SA雷达的前下方则安装了具有真正用途的对海搜索雷达SG雷达。

从1956年开始的这次改装并非一气呵成,而是陆陆续续地进行改造,至1957年全部结束。“丹阳”的面貌焕然一新,虽然主炮的数量比之前减少了一半,但凭借新装的火控系统,全舰的对岸/舰火力非但没有减弱,甚至有得到强化的感觉,而防空火力方面显然较之前强化了许多。改装后的“丹阳”自然仍然充列在台湾地区海军的主力舰阵容中,由于和同战队的美援“阳”字舰在炮械等方面型号统一,使得后勤保障效率大为提高。在此期间,“丹阳”舰的舰长在1957年4月23日变换为王庭萀海军上校,旋后于同年9月30日替换为王椿庭海军上校。

美式装备换装完成后的“丹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