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国民党海军:驱逐舰丹阳的再生过程

中国国民党海军:驱逐舰丹阳的再生过程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国民党海军总司令部1950年度计划的预计,将“丹阳”以及同属日本赔偿舰的驱逐舰“汾阳”送往日本进行修理的各种费用相加近190万美元。从7月开始,“丹阳”舰轮机部门一方面尝试将锅炉和蒸汽机实施对联实验,同时开始培训舰员。1952年10月16日,舰体修整一新,武备加装完毕的“丹阳”举行正式成军仪式,舰级定为驱逐舰,由俞柏生海军上校接任舰长。

中国国民党海军:驱逐舰丹阳的再生过程

根据国民党海军总司令部1950年度计划的预计,将“丹阳”以及同属日本赔偿舰的驱逐舰汾阳”送往日本进行修理的各种费用相加近190万美元。传统认为,台湾当局后来是因为外汇储备紧张,无力承担此笔高额开支,所以最终没有通过海军将舰艇外送日本修理的预算。实则当年1月5日美国杜鲁门政府宣布不再介入台海事务,已经关闭了向台湾武器输出的大门,在这一背景下,国民党海军要将军舰送去美国占领下的日本去维修,似乎并不具备可能性,纵使经费充裕也只能徒叹奈何。

国民党海军部门在美援无望的时局中,为维持在台湾海峡针对大陆的海上优势,对修复体量较大的日偿军舰充满了急迫感,并未因日本修舰方案流产而放弃此举,而是退而求其次,开始尝试自行修理日本赔偿舰。作为当时国民党海军拥有的日本赔偿舰中体型大,且相对舰况较佳的“丹阳”舰就此成为了自修军舰的试点。

1953年从台湾出发访菲时拍摄到的“丹阳”舰,照片中可以看到造型夸张的后主炮炮罩

从之后“丹阳”舰的修造过程看,其舰体本身尽管来华后长期缺乏保养维护,但仍保持了较高的水准,维修工作较简便和顺利。由此也可以推想,国民党海军总司令部当初计算出的送该舰往日本修理的费用之所以较高昂,极有可能是因为其中包含了为该舰购买、添置武备的预算。

具体操作中,“丹阳”舰的修理工程被分成了舰体和武备两部分先后进行。

“丹阳”的舰体修理工程,被台湾造船公司承包,由台船公司的基隆造船厂承担,台湾造船公司的前身是日本殖民时代的台湾船渠株式会社,抗战胜利后经中方接收改组,是当时台湾规模最大的造船企业。[19]然而缺乏舰船修造经验,加之技术工人匮乏,于是在“丹阳”舰成军入役时被派任舰长的褚廉芳海军中校受命带领一班新组建的舰员群体(副舰长欧阳建业海军中校,轮机长倪道卫海军少校)负责在基隆一起参加“丹阳”的舰体修理工程,同时完成驾舰的培训工作。

舰体维修在1950年的10月初开始准备,主要是准备工具、配件,并从海军总司令部搜罗到了日本赔偿“丹阳”舰时随舰移交的蓝图。1951年修理工作正式开始,维修人员首先依据蓝图,对舰内各舱逐一进行清理、调查,制定修理计划。当年的2月,海军军士长任可祥率领的工作小组试图恢复“丹阳”的电力供应,成功修竣了舰上的发电机。继而,3月间,舰上的第一号锅炉被修复,使得“丹阳”舰的发电机有了动力来源,全舰得以恢复电力供应。至4月,在海军轮机上尉刘建业的率领下,首先修复了“丹阳”舰的副机,从5月至6月又成功修竣了“丹阳”舰的主机,二号锅炉也在此期间修理至可用状态。从7月开始,“丹阳”舰轮机部门一方面尝试将锅炉和蒸汽机实施对联实验,同时开始培训舰员。到了1951年的8月,“丹阳”的轮机舱开始频繁传出久违了的机器轰鸣声,连月进行了试车工作。9月,“丹阳”终于以自己的动力成功开出基隆港进行航试,在9月下旬进行的第三次航试时,参谋总长周至柔空军上将亲临视察,足见当时国民党军队对修复“丹阳”的看重程度。

1951年9月底,“丹阳”的舰体修理工作成功完成,随即进入加装武备的阶段。10月7日“丹阳”舰从基隆出海开赴左营,由位于左营的海军第一造船所负责为其加装武备的工程。

当时,美国虽然已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宣布恢复对台湾的军援,但台湾地区旧存堪用的现成海军武器仍然是寥寥无几,加装到“丹阳”舰上的多为台湾地区旧有的日制枪炮。(www.xing528.com)

“丹阳”舰的主炮布置参考了日本时期的样式,即1座前主炮、2座后主炮,其中前主炮选用了1座双联装“89”式127毫米口径高角炮,后主炮则各是1座双联装65倍口径的“98”式100毫米口径高角炮,其来源均为日殖时期日本军队安装在台湾的防空火炮,海军第一造船所又格外为这3座主炮设计制作了封闭式的炮罩。3座火炮的相对位置和日本时期“雪风”的主炮相似,前主炮位于军舰首楼甲板上,后主炮1座位于后部甲板室顶部,1座位于后部甲板室紧邻的后部主甲板上。为防甲板室上的主炮射击时产生的炮口焰、冲击波等对下方的那座火炮造成不利影响,在甲板室末尾额外增加了一段犹如上跃屋檐式的防护结构,不禁令人联想到抗战之前民国海军轻巡洋舰“逸仙”上的类似结构。

和主炮一样,“丹阳”在加装武备时,其辅助武器同样大量选用了日式兵器。除了2门安装在后桅杆附近的40毫米口径“博福斯”(Bofors)单管高射炮以外,剩余的8座25毫米口径双联高射炮全部使用的是日制“96”式。其安装位置明显也受日本时代“雪风”的影响,其中2座安装于和后部烟囱相连的炮台上,与“雪风”当年的模式完全一样,另外4座安装在舰桥前方拓展增建的甲板室顶部两侧。考虑到甲板室上的面积有限,为了给火炮增拓炮位面积,采取了在甲板室顶部甲板两侧增加耳台作为炮位的方法,这处甲板室的设计又容易让人想到“雪风”在充当特别输送舰时代在该位置上加盖的甲板室。最后的2座25毫米口径双联高射炮则安装在后主炮后方的主甲板上,也与“雪风”当年的布置相仿。

据当事人回忆,在为“丹阳”舰恢复武备的同时,左营海军第一造船所还在苦思如何为该舰装备上火控系统,然而由于系统过于复杂,只得放弃。加装武备后的“丹阳”舰,在舰桥顶端还保留着日本时代的方位盘塔及测距仪,然而已无实际作用,日方赔偿移交时残留在前桅杆上的“13”号电探则被拆除,原位置上改装了1座探照灯,另在前桅杆的顶端装备了一座与当时美国援华的“太”字、“永”字舰所用相同的SL对海搜索雷达。这一美式现代化设备可谓是修复后的“丹阳”上的一大亮点,然而这部外界看来能够旋转侦测的雷达实际上只类似于模型,是用于唬人的伪装物,不具有任何侦测功能。

“丹阳”舰维修成功后,舰员群体获颁的奖状

除这些装备之外,“丹阳”舰原在日本时期曾经拥有的鱼雷兵器以及扫雷、反潜兵器全都未能恢复,修复后的“丹阳”实质上只相当于一艘古老的炮舰。至1951年底,“丹阳”修复工程宣告大功告成,当年即被国民党军方评为“国军克难运动”优秀单位,参与修复“丹阳”的人员多获奖励。

1952年10月16日,舰体修整一新,武备加装完毕的“丹阳”举行正式成军仪式,舰级定为驱逐舰,由俞柏生海军上校接任舰长。由于1952年10月16日被视作“丹阳”真正成军的日子,就这一意义而言,俞柏生也可算作首任舰长。这艘再生的老舰,在上世纪50年代的台湾地区海军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相较当时台湾地区海军中堪称骨干的美援“太”字、“永”字号军舰,“丹阳”舰接近3000吨的满载排水量已经堪称是巨舰,100和127毫米口径的主炮也是称王称霸。在动力方面,再生后的“丹阳”舰在1953年航试时测得最高航速27.5节、能保持26节航速1小时,虽然较“雪风”时代已属缩水,但比之“太”字、“永”字军舰仍是相当了得的飞毛腿

虽然不具有现代火控系统,也没有雷达设备,且舰体、设施老久,但对当时国民党海军而言,在海上潜在敌手的军舰现代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丹阳”舰已然堪当大用,且该舰属于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自行修整的第一条大型军舰,还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成军之后即被编入国民党海军主力舰队—海军第一舰队,并列在主力战队—第11战队,和美援军舰“太康”“太平”“太和”同队。这艘二战时代在日本海军中充当辅助角色的老舰,在经历了几乎就要被废弃的蹉跎命运后,竟戏剧化地成了国民党海军的一号主力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