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珠”舰,属于日本海军继第一种专门设计建造的海防舰“占守”型之后研发的海防舰“择捉”型。该型军舰是为了解决“占守”型构造上过于复杂,建造费工费料,无法满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军对大批量、快速建造海防舰的急迫需求的问题,经过在“占守”型的设计基础上进行简化改造而成的量产型,自1943年3月至1944年2月,共建造了14艘之多,是太平洋战争时代日本海军的第一种量产海防舰。由于设计上和“占守”颇多相似,二型又都被笼统称作“甲”型海防舰。
同级14艘姊妹之中,“满珠”舰排列在第12号,该舰1943年11月30日在日本三井造船玉野工厂竣工,舰名沿袭了当时日本海军用岛屿名为海防舰命名的传统规范,取自马关海峡东侧海中的小岛—满珠岛的名字。日本海军此前在明治时代曾有过一艘命名为“满珠”的风帆训练舰,海防舰“满珠”则是其海军史上第二艘使用该舰名的军舰。[5]
“满珠”舰的标准排水量为870吨,公试时的排水量1020吨,舰体全长77.7米,水线长76.2米,宽9.1米,吃水3米,船型上是典型的长艏楼样式。“满珠”舰的动力选用了2座“舰本”式22号10型10缸柴油机,双轴驱动,功率4200马力,最大航速19.7节,舰上油柜容量207吨,续航力8000海里/16节。
日本马关海峡东口海中共有两座岛屿,“满珠”和“干珠”,海防舰“满珠”同样有一艘同型姊妹舰“干珠”
外观上,“满珠”所属的“择捉”级大致还能看到“占守”级海防舰的影子,诸如长艏楼、双桅杆单烟囱等,只是将“占守”上很多复杂的设计全部简化,例如“占守”的舰首从侧面看是抗浪性能好的“S”形状,而“择捉”则干脆改成了一道前倾的直线条。“满珠”舰共装备3门“3年”式120毫米口径舰炮(分别位于军舰的首楼、尾部主甲板以及甲板室顶部末尾),2座25毫米口径双联高射炮(舰桥两侧),6座深水炸弹投射台(舰上携带36枚深水炸弹),配合这些武器的使用,舰上还装有“22”号电探、水中听信仪等电子设备。综合看起来,“满珠”舰看似对舰、防空、反潜面面俱到,但哪一方面的能力都不是特别强。
1943年11月30日,“满珠”竣工当天即编入日本海军舰籍,隶属第二海上护卫队,立即投入执行为运输船团护航的任务。1944年3月30日,该舰被编入联合舰队,负责为补给船队护航,主要往来于南洋地区。进入1945年后,面对美军强大的太平洋攻势,日本海军益发招架无力,当年1月31日“满珠”曾在越南金兰湾附近被盟军潜艇攻击,舰首受伤,侥幸没有沉没,先是拖曳到日本占领下的越南西贡进行了紧急修护,后又送入新加坡大船坞进行恢复性修理。此后,该舰重新回到海上,仍然执行护航任务。距被美军潜艇攻击几个月后的4月3日,该舰在护航途中经停香港时,在香港海域遭盟军飞机轰炸成重伤。原本遭潜艇攻击后勉强修复的舰首部分伤势格外严重,日本海军对该舰放弃修理,于5月3日将其销除舰籍。
二战结束,中国军政部接收人员在香港清点日降军舰时记录到了所看到的“满珠”舰状况。此时的“满珠”仍然处于待修理状态,一派凄凉之状,舰上的舰首等处均有破损,舰体因为在岸边闲置日久,霉烂陈旧,而原舰上装备的120毫米口径主炮均已拆除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三座多联高射炮而已,其中一座高射炮还被挪作了他用。这样的一艘破烂军舰,对抗战胜利时严重缺乏军舰的中国海军而言,其排水量1000吨的体量仍然颇具吸引力,1946年5月27日,“满珠”以“七号”海防巡舰的新名被中国海军正式接收,随即经用水泥对事关舰体水密的一些破损处进行修补后拖航离开香港,送入了位于广州的黄埔海军造船所设法修理。(www.xing528.com)
在海上执行护渔任务的人民海军“长白”舰,其前身和“海防七”同属日本“择捉”型海防舰
据1946年末接任黄埔海军造船所所长的张钰回忆称,当时的黄埔造船所局面极小,“黄埔造船所不仅是一个烂摊子,而且是一个小烂摊子,所长、副所长之下仅有三股二室,即总务股、工务股、会计股和工程师室、医务室等,定编人员只有职员十余人,工人三十余人”。以这样的修理基础来医治重伤的“七号”舰几乎不具有可能性,而随着大量英美援助军舰的到来,民国海军对大费周章去修理日本破烂军舰渐失兴趣。1947年末,所长张钰目睹当时物价飞涨下职工生活无以为继、造船所业务无以为继的痛苦局面,未经上报海军总司令部,干脆作出了将承担修理的“七号”舰当作废舰变卖出售的主张,与同在黄埔造船所维修的日制运输船“晓虎丸”共变卖了20余万元港币,所得款项一部分用于支付职工薪水,一部分则用来扩大造船所设施规模。不过事有蹊跷的是,“七号”舰虽然出售,但仍长时间滞留在黄埔造船所内,直至广州解放。
人民解放军解放广州后,黄埔造船所被接收,更名为广东军区江防部队黄埔造船所,原所长、已经于1949年逃港加入中共地下党的张钰仍被派回担任所长。可能正是这样的原因,“满珠”在民国海军时代所用的“海防七号”舰名才得以被人民海军所了解。1950年广东军区江防部队升格为中南军区海军后,在加强中南军区海军建设的大背景下,不仅黄埔造船所得到进一步的扩建,在黄埔造船所内闲置待修的“七号”舰也引起了人民海军的浓厚兴趣。
1952年海军舰船修造部派出人员专门赴广州实地察看了“七号”舰的伤情,认为该舰虽然损伤严重,但是仍然具备修复的条件,遂制定修理计划,决定将这艘千吨级的大舰修复。转年的9月,首先将“七号”舰装备的2座日本“舰本”式10缸柴油主机从舰体内拆出,运往上海江南厂进行大修,维护保养至可以使用的程度,经试机发现主机工作情况良好,由此坚定了修复该舰的信心。鉴于当时黄埔造船所缺乏修理大型舰船的能力,1954年4月13日,江南造船厂调拨人员、设备,在黄埔修造船厂老厂区(中南军区黄埔造船所于1951年开辟新厂区成立修船厂,1953年6月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黄埔修造船厂)设立的江南厂广州工地开始正式对“海防七”实施大修。[6]
人民海军组织的对“海防七”的大修办法,是将该舰送入黄埔船厂的干船坞进行测绘,了解伤情,而后制定修复设计方案。具体担任修复工程总设计师的是民国时代曾任海军江南造船所造船课长的徐振骐,当时任海军舰船修造部造船处设计室主任。可能是借鉴了江南造船所此前修理维护人民海军序列中的一艘与“满珠”同型的“择捉”级海防舰“隐岐”(即“长白”舰)的经验和资料,以至于修理完工后的“海防七号”与“长白”号外观惊人相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