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随着战火不断蔓延入中国内地,日本海军遇到一个十分棘手的难题,即日军缺乏中国长江、珠江流域沿线的很多港汊、河流的水文资料,航行时很容易搁浅、触礁,由此必须对这些中国水域进行重新测量绘图。日军的杂役舰船中便出现了一类专门的测量舰艇,其中涉及抗战胜利被中国海军接收的,则是其中的测量艇。
日军小型测量艇简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海军的测量艇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设计建造的江河用小型测量艇,另一类则是利用现成船只改造而成的较大型的测量艇,有时还充当小型测量艇的工作母艇使用。
日本海军的小型测量艇主要为10米型,排水量只有4吨,长10米,宽2.6米,吃水1.1米,装备1台12马力发动机,艇上带有可以收放的测量水尺。日本先后共建造有20余艘该型小测量艇,大多配置在中国战场使用,日军投降时仅在汉口一地就有多达6艘这类小艇被中国海军接收,但可能因为艇体太小,此后并没有编入中国海军的使用记录。[19]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时,中国海军接收后编入使用的日军测量艇主要是其中的大型艇,最后有明确使用记载的除了原中国海军被日军俘虏后改成测量艇的“鄱阳”“都宁”号之外,还有日本海军的测量母艇“测一”和“测八”等。
“测一”艇于1945年10月31日由中国海军接收专员在上海接收,其改造为测量艇之前的前身情况不明。该艇排水量171吨,艇长30米左右,造型可能与日本为伪满洲国设计建造的“大同”型炮艇略似。被接收时艇上的主要武器装备有25毫米口径单管高射炮2门、13毫米口径单管机枪1门,接收后更名“象山”,部署在浙江沿海作为炮艇使用。
国共内战时,“象山”是国民党海军日降杂类小艇中战斗经历较为丰富的1艘。该艇初期部署在浙江舟山群岛地区,曾在1950年2月、4月在舟山群岛海域与解放军船艇发生多次交火,1950年5月12日参加撤运舟山军民赴台湾的行动,此后更名“炮-101”,定舷号为“581”。1953年6月,该艇配合原日本驱潜特务艇“海鹰”一起参加了掩护国民党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登陆突袭浙江沿海积谷山岛、羊屿的作战,1954年5月4日还在浙江一江山岛海域袭击大陆渔船,其后于1958年10月1日退役。“测八”号艇与“测一”同型,被中国海军接收后更名“焦山”,编在海道测量局继续充当测量艇,其后情况不详。[20]
由中大型鲣鲔船改成的日本海军特设监视艇“月浦丸”,100吨以下的小型鲣鲔机帆船则有很多被征用为运输船
较之测量艇更不起眼的,是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曾大量装备使用的武装机帆船。此类船只当时主要是日军为弥补水上运输用船的不足,而利用征用的机帆动力渔船武装而成。由于抗战爆发前中国沿海的渔船多为风帆动力的传统样式,因而日军征用的机帆船实际主要是其本国的近海小型渔船,尤以拖网和鲣鲔船居多。抗战胜利时,中国海军在上海、汉口等地接收了大量的这类船只,大多没有直接列入海军编制,而是在其后的国共内战中,转交给了大陆沿海的国民党地方武装。
由拖网渔船改成的日本海军特设监视艇“第23日东丸”,这种船型在日本海军机帆船中也十分常见
被中国海军接收的日本机帆船,尺寸上虽然五花八门,但综合其船型、设计,又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根据船的外形来分析,总体上比较典型性的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日本近海常见的小型鲣鲔船,多为木制,这种机帆渔船船首尖锐,向前倾斜上翘,通常为双桅杆。根据中国海军在汉口地区接收的日本海军“第三长荣丸”等鲣鲔船型机帆船来看,这类机帆船的长度在20米左右,排水量不超过100吨,为平甲板船型,船首上跃以利于防浪,约占船体一半的整个中部设有渔货舱,渔货舱向后是轮机舱,多安装的是小马力柴油机。在轮机舱正上方的主甲板上设有驾驶室和机舱棚,船尾则设为船员室。直到今天,在中国沿海活跃的拖网渔船仍然是这种总体布置形式。这种船之所以被称为机帆船,主要是在船首和驾驶室后方各设有一根桅杆,必要时可以张挂风帆航行,实际上平时并不会是悬帆的造型。被日军征用后,这类船只的渔货舱被改作货舱,船首甲板和船员室顶部会加设机关炮或机关枪充作武备。
另外一类主要是日本近海的钢制拖网渔船,总体规模大小和布局上和鲣鲔船相似,主要区别是船首形状,这类渔船的船首较为直立,在船首还设有一圈防浪挡板,和现代渔船的外貌特征更为接近。
这两类渔船实际上在日本海军的特设炮艇、特设监视艇中都能找到十分相似的船型,只不过大小有别而已,其名为机帆船,实际上就是小型的动力渔船。
由于目标小、档案零碎,日本海军征用的机帆船被中国海军接收后的重命名情况,很难做到一一完全对应。这类船只此后主要活跃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国东南沿海国共战斗中,国民党军队以此充当盘踞沿海岛屿的部队的武装运输船,也经常性以这种船只偷袭大陆的渔船和沿海运输,而解放军方面也通过缴获等方式获得了此类机帆船,主要将其用于运输。双方涉及武装机帆船的交火较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战例就是发生于1951年6月24日的头门山海战。
当时华东财经委员会的3艘运粮船途经浙江白沙山以东海面时,4艘国民党军队的日制武装机帆船对其实施包围。在附近海域设伏待机的解放军华东海军温台巡防大队的“411”等4艘日本25吨炮艇随即前往解围,其后与机帆船发生激烈交火,这种原日本海军在二战时代的杂役舰艇间的海战可谓罕见。华东海军4艘25吨炮艇在疾驶途中,“411”“413”艇因发生轮机故障掉队,实际最初仅有“414”和“416”艇投入战斗,二艇首先将国民党军的机帆船冲散,继而集中火力重创其中2艘,之后“416”艇单独追击1艘大型机帆船,“414”艇则继续攻击受伤的机帆船。战斗中“414”艇火炮发生故障,一度被武装机帆船反扑,造成艇上5人受伤,最终在“411”“413”艇赶到后,华东海军获得全胜,国民党军机帆船被击沉1艘,击伤3艘。[21]
对于舰史研究至为重要的是,海战中华东海军参战炮艇大致判明了国民党武装机帆船上的武器配备模式,为研究这种杂类小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根据人民海军军史资料记载,认为当时国民党军机帆船上的武器包括有“92”式步兵炮、60毫米口径炮、13.2毫米口径和12.7毫米口径机枪。[22]
抗战胜利后,当中国海军尚未来得及全面清点、消化日本投降的各类舰艇时,美国援助的军舰开始大批到来,相比起日降舰,无论是规模、性能都驾乎其上。就此包括杂类舰艇在内的日制舰在中国海军中变得越来越不起眼,直到1947年随着日本赔偿舰的出现,才又激起了一阵小小的涟漪。
【注释】
[1]《海军》第11卷,[日]诚文图书1981年版,第54、153页。
[2]《海军》第11卷,[日]诚文图书1981年版,第54、153页。(www.xing528.com)
[3][日]大内建二:《特务舰艇入门》,[日]光人社2013年版,第94—95页。
[4]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08010875800、支那方面艦隊引渡目録14/17。
[5]《海军舰队发展史》(一),(中国台湾)台湾防卫部门“史政局”2001年版,第259页。钟坚:《惊涛骇浪中战备航行—海军舰艇志》,(中国台湾)麦田出版2003年版,第544页。
[6]“‘光国’艇从南澳岛光荣回归”,《国民党军起义投诚·海军》,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第177—181号。
[7]《海军英模》,解放军出版社2009年版,第8—12页。
[8]钟坚:《惊涛骇浪中战备航行—海军舰艇志》,(中国台湾)麦田出版2003年版,第544页。
[9]《海军》第11卷,[日]诚文图书1981年版,第161—162页。
[10]钟坚:《惊涛骇浪中战备航行—海军舰艇志》,(中国台湾)麦田出版2003年版,第540—541页。
[11]《海军》第11卷,[日]诚文图书1981年版,第38页。
[12]《海军》第11卷,[日]诚文图书1981年版,第39页。
[13][日]大内建二:《扬陆舰艇入门》,[日]光人社2013年版,第198—204页。
[14]http://www.geocities.jp/tokusetsukansen/J/index.html。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08010875400、支那方面艦隊引渡目録14/17。
[15]《海军舰队发展史》(一),(台湾地区防卫部门)“史政编译局”2001年版,第245页。
[16]《世界の舰船》增刊第47集,[日]海人社1997年版,第109页。
[17]钟坚:《惊涛骇浪中战备航行—海军舰艇志》,(中国台湾)麦田出版2003年版,第580页。
[18]《中国当代救助打捞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19]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08010854200、支那方面艦隊引渡目録8/17。
[20]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08010875600、支那方面艦隊引渡目録14/17。钟坚:《惊涛骇浪中战备航行—海军舰艇志》,(中国台湾)麦田出版2003年版,第544—545页。
[21]《海军战史资料·战例选编》(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1981年版,第23—24页。
[22]《海军战史资料·战例选编》(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1981年版,第2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