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战时代的二等输送舰及其历史

抗战时代的二等输送舰及其历史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等输送舰是抗战胜利时代的日降杂类军舰中相对而言体型较大者。该型舰在日本海军中的分类为二等输送舰,而编入日本陆军的那些在陆军的分类名则是SB艇。二等输送舰的尾部是舰员的生活区,尾楼内和下层甲板布置各种生活舱室。1945年10月1日,中国海军专员在上海接收日本海军中国方面舰队投降舰只,获得了日本战败时在中国大陆地区仅存的1艘二等输送舰“第144号输送舰”。

抗战时代的二等输送舰及其历史

二等输送舰是抗战胜利时代的日降杂类军舰中相对而言体型较大者。

“第101号”型二等输送舰“第105号”

“第103号”型二等输送舰“第138号”

太平洋战争中,因为岛屿作战对在敌方占有空中优势的局面下快速抢滩运输提出了迫切的需要,日本海军陆军联合开发建造了该型军舰,其使用功能上略相当于美国海军的坦克登陆舰(LST),只是舰体规模小了许多。该型军舰是日本军队中矛盾重重的海、陆军这对老冤家的难得的合作产物,具体由陆军方面设法提供建造所需的钢材,海军方面则负责设计和建造,造出的军舰由海军和陆军分摊。该型舰在日本海军中的分类为二等输送舰,而编入日本陆军的那些在陆军的分类名则是SB艇。(S指战车,B指海军,寓意为海军设计建造的战车运输舰)。

二等输送舰于1943年6月开始设计,由海军舰政本部设计师稻田精一技术大佐主持,至11月设计完成。考虑到必须在短时间内大量建造的现实要求,设计中尽量做了工艺简化,外观上看起来就仿佛好几段摆放角度略有不同的立方体连接在一起。该型军舰采用钢质舰材,焊接方式建造,长尾楼船型,标准排水量950吨,全长80.5米,垂线间长72米,水线长75.5米,宽9.1米,吃水2.94米(“第101号”型吃水2.89米),在舰体的布局上分为十分明显的前中后三个主要的功能分区。[11]

正在进行作业测试的“第149号”二等输送舰。照片中可以看到坦克后方的斜坡就是连接主甲板和下层甲板的可收放式跳板

其前部的分区占据了全舰长度的一半左右,功能上属于登陆舱,分为露天的上层主甲板,和在舰体内的下层甲板共两层甲板。下层甲板的正前方是可以打开作为登陆跳板的平板状舰首挡板,人员可以由此直接进出。而上层甲板的前端设有可以向下折放连接到下层甲板上的跳板,借此可以实现上层甲板和下层甲板的联通,车辆人员可以由此登上或撤出上层甲板,增大了登陆舱的搭载量。总计该舰的登陆舱可搭载“97”式中战车9辆(或“特二”式内火艇7辆,或“95”式轻战车14辆,或兵员320人)。

该级舰的中部为轮机舱,设计时原本计划要装备3座400马力中速柴油机(与驱潜特务艇所用型号相同),航速13.4节,续航力3000海里/13节,但在实际建造过程中因为柴油机获得不易,逐渐改为配备1座“甲二五”型2500马力透平蒸汽机,虽然航速提升至16节,但是续航力随之下降,续航力为去程1000海里/16节,归程1700海里/14节。[12]由于主机的变更,也使得二等输送舰分为了两个不同的改型,即首批建造的使用柴油机的“第101号”型,和后续大量建造的采用透平机的“第103号”型,其外观上的主要区别是烟囱的造型,使用透平机作为动力的“第103号”型的烟囱明显更大。

二等输送舰的尾部是舰员的生活区,尾楼内和下层甲板布置各种生活舱室。另外该型军舰的尾部设有压载水柜,抢滩登陆时水柜注水,使军舰呈舰首跃起、舰尾低沉的姿态接近登陆海滩。除了舰首左右的锚外,该级舰在舰尾还设有专门为登陆时锚泊所用的1座大锚。

从舰尾方向拍摄的二等输送舰“第151号”,可以看到布置在舰尾部的登陆锚(www.xing528.com)

因为考虑到该级军舰主要将在制空权在敌方手中的敌前地区登陆,日本海军设计时为该级军舰配备了相对较强的防空火力。二等输送舰的标准武备配置模式是1门“3年”式8厘高角炮、两座“96”式3联装25毫米口径高射炮、若干门“96”式单管25毫米口径高射炮。其中8厘高射炮安装在尾楼甲板顶部,3联装25毫米口径高射炮分装在驾驶楼两侧的耳台上,25毫米口径高射炮除1门安装在主甲板前部右侧的特定安装平台上外,其余根据需要配置,在实际使用中多安装在尾楼甲板顶部。

在二等输送舰“第151号”主甲板上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位于驾驶楼两侧耳台上的2座3联装25毫米口径高射炮。这张照片对于日本海军史研究可谓别具意义,其拍摄者为福井静夫,而在驾驶室顶部露天飞桥上的两人分别是堀元美(右)和田村俊夫,三人均为日本战后海军史研究领域的泰斗,当时都参与到了二等输送舰的技术工作中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海军的坦克登陆舰所采取的“开口笑”式艇首设计相比(即艇首除可以放倒作为登陆跳板的舰首挡板外,另在外部增加可向左右开合的修型舰首门),舰首完全是方形的日本二等输送舰的最大缺陷就是适航性不佳。设计时为了解决方形舰首不适于航行,以及舰首跳板关闭后无法实现水密等矛盾问题,该舰的设计师采取了将该舰前部水下舰体设计成尖底,利用前部这段迎合航行需求的水下舰体将方头方脑的登陆舱前段垫高出水线以上,以此调和登陆和适航二者间的矛盾。但在实际航行中,这种前尖后方的水下船型被证明导致了军舰的航行性极差,而且舰首水下的尖船底还导致了这种军舰冲滩登陆时的麻烦,综合来看该舰的设计只能评为中下等。

日军的二等输送舰从1944年开始,由大阪造船所、日立造船向岛造船所第二工场、川南工业浦崎造船所3家造船厂分头建造。[13]该级舰原计划建造103艘,至日本战败时为止,实际开工75艘,其中竣工69艘。该级军舰建造时,正值美军太平洋战争展开反攻,实施“蛙跳”式跃岛作战时,日军盘踞的楚克、马里亚纳群岛等岛屿遭到美军大规模空袭,守军所需的后勤补给陷入困境,二等输送舰遂被投入对这些岛屿实施强行补给,至战争结束时之前多为执行此类任务。

1945年10月1日,中国海军专员在上海接收日本海军中国方面舰队投降舰只,获得了日本战败时在中国大陆地区仅存的1艘二等输送舰“第144号输送舰”。该舰1944年8月20日在日本川南工业浦崎造船所开工,同年10月20日下水,12月1日竣工,建成后最初主要在日本本土执行运输任务,于1945年开始在中国东南沿海以及台湾海峡活动,当年4月1日编入中国方面舰队,此后屡次被中、美战机空袭均侥幸逃脱,至日本战败时刚好停泊在上海。

根据被中国海军俘虏时的情况看,该舰属于日本二等输送舰中的火力强化型,除二等输送舰通常装备的1门8厘高角炮和2座3联装25毫米口径高射炮外,“第144号输送舰”还装备了2门双联25毫米口径高射炮和多达11门的单管25毫米口径高射炮。此外该舰甚至还加装了反潜用的“3型改1”手动深水炸弹投射器6门,共配套12枚深水炸弹。连登陆舰都要试图当作反潜武器使用以图自保,足以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海军山穷水尽的窘状。[14]中国海军接收后,“第144号输送舰”更名为“同安”,隶属海军总司令部直辖。此后可能受大批美制登陆舰援助到来的影响,这艘日本战时急造的性能不佳的登陆舰很快被废弃,其后情况不详。[15]其在日本海军内的舰籍于1945年10月5日销除。[16]

除“第144号输送舰”外,抗战胜利时中国海军另外在香港接收了1艘日军中国方面舰队所属的二等输送舰“第108号输送舰”。

“第108号输送舰”1944年4月28日在大阪造船所开工,5月25日下水,7月31日竣工后一度分配给陆军,同年9月5日转回海军。与“第144号输送舰”相比,该舰更可谓是命运多舛,其经历是日本二等输送舰战时命运的典型缩影。该舰建成后即被派执行向硫磺岛强行运输的任务,1944年9月26日在从横须贺开向八丈岛途中被美军潜艇击伤,而后于11月5日重新执行运输任务,从横须贺向香港运输,1945年1月16日在香港被美军舰载机轰炸受伤,5月1日编制改隶中国方面舰队。日本战败时,该舰处于无法航行状态,遂被拖航至广州黄埔造船所维修,舰名改为“中条”。1949年10月1日国军从广州撤退,该舰又被拖航至海南岛榆林。由于当时国民党海军已经采用“中、美、联、合”字头来分别命名登陆舰艇,“中条”舰的“中”字头与其军舰规模等级不符,遂于1950年1月1日更名为“美同”号,相当于美军的中型登陆舰LSM级别。国民党军队从海南岛撤退时,该舰因仍无法自航而于1950年5月20日自沉在榆林港阻塞航道,[17]1955年6月1日榆林港清理航道时被打捞拆解。[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